第17章 众随从互相对视,均是一头雾水。
书名:大明永乐:开局被全家老小逼着造反 分类:历史 作者:邹爱香 更新时间:2025-04-10 12:37:04
这意味着神秘势力在击杀叛军后仍有余力清扫战场!
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
为何要剿灭叛军?
敌或友?
会不会转而攻打应天府……
樊忠思索愈深,愈觉不寒而栗,终于当机立断地说道:“绝不!不能继续追查了!”
“这股力量太过可怕,其人数至少在四十万之上!”
“若此举是声东击西,京城则危险万分!”
“传达军令,即刻返回城内!”
经过权衡与决断,樊忠发布了命令。
十五万雄兵浩浩荡荡出城,继而又浩浩荡荡撤返……
……
汉王府邸。
朱高煦回到王府,召集了皇甫云和数人,共同前往地下的秘密房间。
这里是汉王个人专用之地,平时除了汉王的亲信谋士外无人知晓。
即便是汉王妃和汉王的几位公子也都茫然未知。
在地下密室里,皇甫云一脸焦急。"王爷,我们派遣的三位刺客全都失去了联系。”
“宴席结束时,锦衣卫还将我们都滞留在那了。”
“怕是陛下已对我们产生了怀疑。”
朱高煦神色如常地点点头,“先前老爷子召见了我。
已被软禁。”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脸色大变。
软禁!
这是表明身份已经暴露吗!?
这是通天大罪!诛灭九族之祸事啊!
或许皇帝不会处死汉王,但他们必定难逃一死!
众人瞬间惶恐不安,嘴唇都不由自主打颤。
只有皇甫云注意到朱高煦神情始终保持镇定,于是试探性地问道:“王爷,您是否还有应对之策?”
朱高煦浅笑一下,反问道:“我问问你们,本王相较于老大哥和三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众人互相对视,最后异口同声地回应道:
“军队!”
是的,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唯一答案。
汉王伴随皇帝征战许久,威望在军中毋庸置疑。
根基极深。
皇甫云体会出了话语中的另一层含义,忙紧张地询问道:“王爷,莫非您……”
朱高煦背手一笑,“对不起诸位,之前未曾告知你们。”
“事实上,在派遣刺客的同时,我也联络了北方的几路人马。”
“沿途的关卡哨所也都打了招呼。”
“若无意外,十万雄兵半个时辰后即可抵达应天!”
听闻此言,皇甫云等欣喜至极。
京城里仅有十五万禁军驻守,并且皆集中在城西的军营之中。
从城西至皇宫还有段距离。
要是十万大军能够径直由正门进发,则完全可以瞬间对皇宫完成围困!
“哈哈,还是王爷棋高一着啊。”
“这一手里应外合之计,堪称绝妙至极!”
朱高煦冷笑着说道:“我尚不知晓是谁发现了刺客,老大老三乃至老四都有可能。”
“先前养心殿外的几个家伙还在试图戏耍试探我,却不知道那都是我故作姿态而已!”
“不管他是谁,现在已无关紧要。”
“今夜过后,我就将是大明真正的主宰!”
“哈哈哈......”
皇甫云等连忙躬身拜倒。"臣等,恭迎新帝陛下!”
“臣等,恭迎新帝陛下!”
烛光轻轻摇曳,淡淡檀香弥漫四周。
朱棣斜躺在龙床上,小被盖身,手捧书卷细细研读。
过了一阵,案上的烛火突然被风刮动一下。
一名身着紫袍的人慢慢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朱棣微微抬起眉毛,“事情办妥了?”
紫袍人单膝跪下,嘶哑的声音说道:“三名刺客都已清除,但是......”
听到前面这句话,朱棣神情毫无波动,丝毫没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在发现朱高煦的小动作之时,他早已让紫袍人探明刺客方位,并安排手下保护左右。
另外,朱棣本身穿着刀枪不入的金丝软甲。
所以无论朱高煦打算如何动作,朱棣都有应对之策。
朱棣缓缓捻着手指,翻过书页,随意问道:“但是什么?”
紫袍人的呼吸稍微一凝,沉声说道:“但是其中两个人,不是我们杀死的!”
“嗯?”
朱棣翻书的动作猛地停下,“还有其他人掺和进来?”
紫袍人如实汇报,“其中一个刺客,我亲眼看到是一个女子所杀。”
“那女子容貌绝美,世间难得一见,手持一把细剑。”
“杀人之后,她便混入人群中消失不见。”
“另一个刺客被人用枣核打入眉心,等我们发现时已经断气。”
朱棣放下手中的书卷,摸着胡须感叹道:“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真是奇妙。”
紫袍人说道:“用枣核穿透眉心,普通武夫可做不到这种程度。”
“一击毙命,足以证明对方有着极其深厚的内力。”
“我推测,这人要么修炼了一种极强的指法,要么内力深厚至极,恐怕不在我之下!”
“什么?”
朱棣猛地惊讶,他对紫袍人的能力十分清楚。
这些年过去,此人一直都是朱棣的最后一道防线。
正是他的存在,使得朱棣在这内外忧患的大明国里依然稳坐帝位。
而能获得紫袍人的这样评价,还是首次出现。"该不会是佛门高手?”
朱棣想起姚广孝提过的,佛门之中有种极为厉害的指法。
练到一定境界,能够以手指弹射石子穿刺石头,与那个用枣核杀死刺客的功夫非常相似。"那女子呢?能看出来她所属何方吗?”
紫袍人摇头回答:“她仅仅出了一剑,看不出太多细节。”
“不过根据刺客胸口伤口的情况来看,我联想到了一个组织,罗网!”
“上一次锦衣卫有人死亡的状况与此相似,都是瞬间致命,剑锋却毫不染血。”
“要是不细看,甚至找不到死者的伤痕在哪里。”
听到罗网两个字,朱棣心中愈发慎重。
上次罗网行动后便销声匿迹,没想到在这里再次现身。
更令人震惊的是,罗网人员能潜入宴会而紫袍人居然毫无察觉。
就在此刻。
小太监小鼻涕的声音突然在外面响起。"皇上,樊将军传来密信,兵令加急!”
兵令加急?
朱棣心头顿时一紧。
急忙披上一件棉袄,示意紫袍人退避一旁,唤小鼻涕进入内殿。
小鼻涕小心翼翼地把一封密函呈上,在地板上快步移至朱棣近前。
兵令加急,这是一种比八百里加急更加紧急的传达方式。
除非情况危急,一般不会启用。
朱棣赶忙拿过密函,迅速撕开封套。
发现里面装有两样物品。
一封奏章,还有一块破损的黑色旗帜角儿。
朱棣瞥了一眼旗帜,发现上面写着一个“影”
字。
笔画锋利无比,好似刀刻。"影?”
朱棣眉头微皱,一时间琢磨不透其中含义,立刻打开奏章仔细查看。
短短片刻,朱棣脸色骤变,急忙下令:“速传朕旨意,命令朱能带西营所有士兵出动,赶赴城门设防!”
小鼻涕从未见过朱棣如此惊慌失措,不敢耽搁半分,马上跑出去传令。
随后,紫袍人再次从屏风后现身。
朱棣将信件递给紫袍男子,平静道:“自己看看吧。”
对方接过后扫了一眼,立刻脸色剧变,就连身子都微微颤抖起来。"十万叛军,全军覆没?!”
信上内容提及,有一股神秘力量,自称为“影”
已成功歼灭了全部叛乱分子。
这支部队人数估计超过四十万。
樊忠先派快马回报,大军正缓慢回撤以防不测。"你可听说过这个‘影’?”
朱棣双手抱在胸前,低声问道。
紫袍男子缓缓摇头,“从无耳闻。”
“然而四十万人,此事太过惊人……”
“京城周边如此庞大的部队活动,应该早就有所察觉才对。”
“或许这些人并不止四十万,只是战斗能力极为强悍!”
朱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念头与紫袍男子的想法恰好吻合。
不论其单兵素质多强或者兵力有多庞大,都无法改变他们属于极强势力的事实。
这样的存在已经能够威胁到京城!
朱棣沉吟着开口,“猜测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还是应对为主。”
他略带感慨地道,“本以为罗网已是难题,不想又冒出来个‘影’……近来实在风波不断。”
显然,这次出现的“影”
所带来的压迫感远超罗网!对于有紫袍男子保护的朱棣而言,罗网并不足以让其感到恐慌。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影”
朱棣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面对百万蒙古大军也不曾如此。
朱棣挥退紫袍男子后,招来身旁太监低喝:“即刻传召杨士奇、杨荣以及杨溥前来议事!”
“是!”
那小太监低头应是,即便未曾目睹朱棣表情变化,依然能从话语间感受到其中蕴藏的严肃。
不敢迟疑半分,迅速奔走前去宣旨。
这一晚,原本安静祥和的应天府顿时弥漫起一股紧张气氛……
……
养心殿中。
御令发出不过片刻,三位内阁大臣便急匆匆赶到殿内。
进入后未及参拜,朱棣已将残存的一面旗帜展示而出。
三人都仔细端详起旗子。
当看见上面“影”
字的时候,心中无不疑惑万分。
杨士奇忍不住询问:“陛下,这里面莫非另有玄机?”
朱棣没有答话,只是直接把那份密函抛给了几人。
看完密函后,三人浑身一震,惊悚之意油然而生。
竟是叛军!而且数目达十万人之多,已经逼近到离应天府仅五十里之地!
接连三声响动——
“嘭通!”
“嘭通!”
“嘭通!”
三位大臣相继跪下请罪,面如土色。
身居高位的他们深知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难避问责。
但朱棣面容平静,并未发怒,淡然说道:“起身吧。
单凭膝盖解决得了问题么?现在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打算吧。”
听到特赦,三人才敢站直身体,小心翼翼抬头观察朱棣神色。
盯着带有“影”
字的旗布许久,三人陷入震惊之中。
能轻松剿灭数万叛军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可他们居然对此毫无察觉,确实蹊跷。
杨荣推测说:“陛下,这个‘影’会不会代表着某个地方呢?比如只写了该势力名字的一个字,剩下部分恰巧毁坏了?”
还没等朱棣回应,杨士奇立刻摇头否定,“不可行。
我大明朝广袤疆域,两京十三省大小郡县,均不存在以‘影’为名的地方。”
稍作停顿,转向杨荣补充问:“那你认为,这‘影’又意味着什么呢?”
杨士奇拿着那面破损的旗帜仔细端详,随后露出惊讶之色。"诸位,请看,这旗帜不仅有字,背面还有花纹!”
众人凑上前去查看,果然发现了别样的细节。
残旗呈现直角梯形,三侧边缘绣着一圈暗红色的火焰纹样。
这些火焰逐渐向底端集中,形成一个抽象的“焱”
字。"焱?”
“这是……”
三人无不骇然。
很显然,这样的图案绝非随意而为。
朱棣也转移了视线,他刚才一直专注于旗帜上的“影”
字,未曾留意背面的情况。
此时方察觉,其中另有文章。
一直保持沉默的杨溥忽然发言:“陛下,您觉得会不会,这‘焱’才代表某股真正势力呢?”
“而名字中有‘影’的部队,只不过是整个力量体系中的一部分?”
杨溥话音落下,震惊众人。
如果他的推断正确,那么名为“影”
的军队仅仅是巨大组织中的小小一角而已。
这意味着这个以“焱”
为名的组织,究竟有多恐怖、多强大?
仅仅一个下属军团就消灭十万士兵,
其他类似的军团又会有多少!?
朱棣暗暗握住龙椅扶手,神情变得极其凝重。
尽管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杨溥的推测很可能就是事实。
按照通常制旗原则,一般会把母军团标志设为旗底,子军团标志置于旗面。
例如明朝军旗,旗底象征大明江山,旗面根据不同将领定制文字。
若是皇帝亲征便是帝王旌旗,王爷出征就是王旗,将军则用将旗……
所以这面“焱”
底“影”
面的旗帜,无疑表示称作“影”
的势力背后还潜藏着更强的支撑!
“也许,这个‘焱’是某种伪装?”
“为了声东击西?”
“或者,这个‘焱’取自某个名字中的部分?”
“……”
三人提出的假设各有合理性。
无论哪个可能性成立,朱棣与三位资深大臣内心都达成了共识。
藏身于大明阴影中的这股力量,确实非同小可!!
......
夜深人静。
梁王府。
朱高焱慵懒地泡在宽大的木桶中,胸口以上浸入温热舒爽的水里。
一旁红薯和青鸟两位丫鬟小心伺候着,一位往桶里撒着玫瑰花瓣,另一位则伸出嫩滑的小手轻轻替他揉肩。
屏风外头,惊鲵单腿跪下汇报。"报告主人,所有敌特已然尽数斩杀。”
“章邯来报,十万反贼已经全部被正法。”
“京师陷入混乱,樊忠带领十五万禁卫军出征,剩余兵力分配到各城门防守。”
“另外,杨士奇、杨荣、杨溥紧急入宫觐见。”
“再者,太子府、汉王府及北镇抚司亦有所动作……”
稍停片刻,她接着说,“不过,在游园会上我撞见一位身着紫衣的陌生男子。”
“他曾提前除掉一名刺客。”
哗啦哗啦的声音传来,
浴桶中的水流被搅动。
朱高焱从水里起身,越过低头的惊鲵来到巨大的铜镜之前。
青鸟拿来干毛巾帮主人擦净水分。
站在镜子前的朱高焱边任由红薯协助穿衣,边问道,“你怎么想?”
惊鲵略微颤动身躯后回道,“卑职认为此人隶属皇宫内部。”
“很早以前罗网便接到情报,有人神秘地现身皇城却无法追踪到更多细节。”
“当然,他也未能发现我们的存在。”
朱高焱面无表情,语气淡然:"三年之前,我曾听**讲过此事。"
"先父尚为燕王之时,在顺天救下一女子,因此与某隐**派结下善缘。"
"派人去顺天暗访,此事就此放下吧。"
惊鲵行礼应道:"遵命!"
悄悄抬头望了一眼,随即身形隐没于大殿之中。
............
汉王府内。
朱高煦背负双手,在殿中急促地踱步,神情焦虑不安。
片刻之后,秘道打开,皇甫云和疾步跑入。"王爷,毫无消息动静!"
朱高煦瞧了香炉一眼,第三炷香已然燃去一半,不禁皱眉低语:"不合常理啊。"
"倘若不出岔子,范重雷他们应该早已入城。"
"即便路上万分小心,也已过去将近一个时辰,应当抵达才是......"
众随从互相对视,均是一头雾水。
皇甫云和又道:"启禀王爷,军方刚刚传来消息,朱能带兵前往城门了。"
"一炷香前西营开始全面封锁,任何消息也无法外泄!"
朱高煦面色骤变,低声喝道:"糟糕,莫非老爷子发现了我们的计划?"
西营距离城门不过**里地,若是朱棣识破叛军动向,下令出兵拦截实属可能。
然而让朱高煦疑惑的是,西营封锁不过是顷刻之间。
即便是快马加鞭,也无法将叛军截杀在三十里之外吧?
按照叛军皆为骑兵的速度,此时怕是早该攻至城门之下,为何依旧毫无声响?
太子府邸。"爹,爹!"
朱瞻基满头大汗闯进房内。
此刻朱高炽正趴趴在桌案上酣睡,被儿子这一喊吓个激灵,险些跌坐在地。"闹什么呢?这么慌张,你爹我的魂都要被你吓得没了。"
朱高炽揉着酸痛的臀部坐直身体。
朱瞻基急忙道:"爹,大事不好了!"
"爷爷已经在调兵遣将了,全往城门那边去!"
朱高炽拍了拍衣袖,毫不在意地说:"嗨,调兵就调兵呗,又不是来太子府的,你着急什么。"
"唉,您听我说嘛!"
朱瞻基快要哭出来,靠近朱高炽耳畔,压低声音:"我听说有人准备造反!"
"游园会那天就有人看到樊忠率军秘密出西城门去了。"
"这消息刚刚封锁,现在还无人知晓。"
"爹,您猜会不会是二叔?"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了抖,沉声问:"那你爷爷那里有什么情况吗?"
"我不清楚,不过爹,二叔眼下还在软禁当中。"
"刚才爷爷还雷霆大发,这事不可能跟他没有关联啊!"
"爹,咱们这就去找爷爷......"
朱高炽赶紧拉住朱瞻基,连声说道:"回来回来,别忙活了你。"
"你给我听好了,今天晚上你哪儿也不许去,也别到处打探消息。"
"这件事,你就装作不知情!"
朱瞻基气得跺脚:"为什么呀!这不是绝佳时机吗?要是把二叔困住出不来,那您的太子之位不就稳固了吗!"
朱高炽撇嘴冷笑:"我要真现在去找,明天早上怕是脑袋就得抢先挂在城墙上了。"
"今晚说什么也不能去,你就给我待在这儿,一步也不要离开。"
......
北镇抚司。
朱高燧注视着青龙与沈炼二人,郑重询问:"确有其事?老爷子真的调动兵马了?"
青龙神色严肃:"绝无虚言,城门已经由朱能接管。"
"杨溥、杨荣、杨士奇三位大人连夜被宣召入宫,御辇迎接。"
朱高燧站在原地不动,小眼睛里闪烁不定。
许久之后,朱高燧才对青龙二人吩咐道:“此事到此为止,就当从未发生过,也别再去追查了。”
“眼下所有心思都要放在筹备游园会上,明白了吗?”
青龙二人交换了个眼色,随即齐声道:“遵命!”
朱高燧唇角微微翘起。
汉王被圈禁,太子府的官员入宫面圣,大将调动兵马戒备,显然这是汉王与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此时此刻要是他贸然介入,那才真成了愚蠢至极。
朱高燧打算置身事外,坐等看戏,最后坐收渔翁之利。
这一夜,应天府内的各方势力都嗅到了异样的气息。
无数隐秘的情报网络开始运转起来,连那些深藏多年的暗桩也都被启用。
众人目标一致:查明朱能布防的具体缘由!
次日清晨——
应天府郊外官道上,黄沙漫天,战马蹄声轰鸣不止。
放眼望去,十余万大军气势汹汹朝着城里推进,规模浩荡犹如洪水滔天。
正是樊忠统率的十五万禁军凯旋归来。"将军,又发现有人躲藏在路旁偷窥。”
副将靠近樊忠低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