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7章 朱标与朱元璋皆被试题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换源:
 

  柔风轻拂,夹带初春的清凉,悄悄涌入考场深处。

朱标面带平和之色,向叶郎中发问:"叶大人,为何临时更改考题?"

"此非臣之心愿,而是事态逼迫。

当时离会试出题只剩半时辰不到,刘三吾大人发现考题泄密......"叶轩随之取出一些纸条小抄递给朱标,"这些从考生身上搜获的小抄上赫然写有原定考试答案。

情势危急之下,我们只能商议应对手段,决定以更换考题最为妥善。"

朱标疑惑拿起纸条细看后确信不虚,并深感此事影响重大。

他询问:"何以不断绝考生入闱搜身,又或终止科举呢?"

"这...若真行此法恐引起巨大震荡。

经慎重权衡,我们认为更换考题可最大程度避免此次舞弊,维持科举公正性。

太子过誉了,我不过随机应变罢了。"

"那么考题可否呈上让我阅览一下?"朱标接过多望片刻后表情略变。"叶大人,莫非这些难题皆出自你手?""正是微臣所拟。"

朱标细细端详眼前之人再对照那奇特难解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分——外在俊雅内蕴机智之人实不多见,看来叶郎中文才武略皆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关键的是其为国家着想维护公平的决心。

沉吟良久他说:"此次舞弊之事处理极妥当保障了科考秩序未受影响都是叶大人的功劳。

倘若换做是我现场恐怕无法更好解决。

众多平民子弟数年刻苦学习若因此失败甚是可惜。

故代他们谢过大人之恩!"

说完深深施礼表示感激。

叶轩急忙扶住答曰这是应尽之职责不敢接受如此隆重道谢。

将来要继承大统的Prince。

可他,只是一个职位低微的医官。

实在受不起朱标这郑重一礼。

如果有人看见这一幕再禀告给太祖皇帝,他的脑袋恐怕就保不住了。

然而,这一切都瞒不过站在庭院深处默默注视着他们的朱元璋。

老人家捋着胡子微微颔首。

这个叶轩,果然有几分本事。

朱标此举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贫寒士子争取公道。

这般心胸气量,做父皇的很是欣慰。"这才像我的好儿。”

心中虽喜,朱元璋还是暗下决断:念在这小子解决了一场科举风波,暂且饶他这一回无妨。

不过他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另一边,为了将话题转移开,朱标忽然装作咳嗽一声,指着纸上两道难题:

"嗯......叶郎中,有两道题我实在参详不透,不知可否请教?"

"除了这两道题之外,其它倒也勉强能懂一些。"

"就这两道实在是......不知叶郎中您可愿指点一二?"

这两道题正是叶轩别出心裁添加上的特殊试题。

难度之大,就连朱标看着都直摇头,全然摸不清解题思路。

出于好奇,他也想看看朝中大学士、翰林学士们是否能解答得出。

叶轩看出了Prince的心思,那两道题恰好是:

【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君夫人阳货欲。】

见太子如此诚恳求教,叶轩有些哭笑不得。

这两道考题本就是他一时兴起加上的玩味之作。"叶郎中,所谓乃是人而不若鸟....还有君夫人与阳货欲到底如何解释呢?"

听闻儿子问起,角落里的朱元璋兴趣陡升:

"什么?竟是这种题目?"

"这是什么意思?"

"毛骧,去把考题拿过来让朕过目,但千万别惊动旁人。"

"臣遵命。"

毛骧悄悄找来刘三吾取了考卷,又千叮万嘱不许说出去,然后赶忙回来交差。"陛下,这是卑职刚从刘大人那拿到的新换过的考卷。"

朱元璋接过一看,整个人顿时愣住:

这尼玛是什么鬼?谁编得出来的!

考题岂能乱出!简直胡闹!

"朕原本还以为这小家伙机灵聪慧,谁知出这么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一道是说什么人与鸟和文王的乱七八糟的话,还有一道竟提什么君夫人阳货之类的荒唐话。"

"朕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也明白考试不可随便糊弄。"

"看来这小子是时间仓促就草草敷衍了事!"

前面的语句源于《大学》的内容:“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若联系上下文,则能够理解这句话所要传达的意思。

此言表达的是:鸟类尚且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人类难道还不如鸟类吗?它着重指出人们应遵循社会规范与礼仪制度。

这亦是孔子的观点:凡是不遵循人伦和公共秩序者,皆不如牲畜。

至于后面一句,“穆穆文王”

源自《诗经》,全句为“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参照其全文背景,可解读为其描述了君主恪守社会准则、重视礼仪道德而广获人民拥护的情景。

把这两句话串联起来,我的意图在于说明不论是一般的民众还是帝王,皆需遵守相应的行为规制与伦理框架,处理事务当有清晰的尺度。

恰如《诗》所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上述内容不过是叶轩对题目的牵强解释,毕竟出题者及对答案拥有唯一解释权的人均是他自己。

尽管他的阐释可能带有些夸大其词,但凭借这样的解说方式使得朱标以及朱元璋耳目一新,进而改变对他的原有看法。

这让他们不禁感慨原来题目还有如此独特且深刻的理解!

后续的发展中,朱元璋意识到之前错判了叶轩的能力,重新对其刮目相看。

深觉此人思维迅捷、知识渊博,担任五品礼部郎中显然限制了他发挥才智的空间。

而朱标则因为误解题目的内涵而深感惭愧,意识到是自己的思想偏差而非题目本身有问题,对此心怀歉意并对叶轩表现出深深的佩服。

整个事件展现了通过灵活的学术解释打破既定成见,并促使对方反思调整的态度。"君夫人阳货欲”

这类考题,恐怕会让不少考生陷入误解。

他们一开始的思考方向,可能就偏离正轨,进而导致承题、起讲等后续内容愈发偏颇,最终扭曲得如同九曲十八弯一般。

叶轩已经可以预见到,考生们的答卷中可能会充斥着诸如“孟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

的论调。

若考生如此“破题”

那么很遗憾,叶轩只能判定他们——榜上无名。

看着叶轩那清澈无辜的眼神,朱标不禁满脸羞愧。

这位先生高雅非凡,怎会出这种让人遐想的题目?显然是自己思维太污秽了!

带着愧疚,朱标对叶轩愈发崇拜。"这样的题目都能构思出来,实在非同小可,真乃当世奇才!”

“当今的‘诸葛’,大概说的就是先生吧!”

“本宫对先生的才学佩服至极。”

他也开始尊称对方为“先生”

然而,叶轩只是轻撇嘴说道:“这题目纯属狗尾续貂,谈不上什么大才。”

朱标与角落里的朱元璋顿时愣住。

这样主动贬低自己的,实属罕见。"先生为何要如此自我批评?”

朱标困惑道。"我不是贬低自己,而是针对八股文。”

叶轩解释道。

事实上,这两道怪异的题目源自清朝,明清时期流行的正是八股文。

按照规定,文章分起、中、后、束四股,必须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字数精确到增一字减一字皆不行。

许多不得要领的考生只能强行拼凑,尽管形式整齐,内容却多是废话。

这对考生来说是折磨,对出题者亦然。

为了增加难度,出题者往往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语段,并发展出一种“截搭”

题型——将经典文本中的不同句子强行拼接,完全不顾逻辑。

例如“君夫人阳货欲”

正是此类题目的典型代表,出自清代俞樾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