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8章 指责老朱“八股取士”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换源: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诸如“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

“王速出令反”

之类古怪的问题。

然而,俞樾也因此遭到御史曹泽弹劾。

咸丰皇帝查实后,勃然大怒,下旨永不叙用。

寒门学子为应科举耗费半生光阴,研究这些文字游戏,思想被禁锢得死死的。

所以叶轩一直对八股取士持鄙夷态度,而这种制度的源头便是洪武年间。

朱元璋出于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将考试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之内。

《明史》曾记载朱元璋与刘伯温的一段对话,提及当时的文章形式略仿宋代经义,代古人语气作答,讲究对偶格式,谓之八股。

朱元璋在设定科举规则时明确提出,唯有研读《五经》与孔孟典籍,仅推崇濂、洛、关、闽的学术流派。

正由于朱元璋对此的推动,八股文取士逐渐在明朝兴起,并被后续世代所继承。

至明末清初,这种选拔形式变得越发机械化。

也因此,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类似考题。

听到此言,朱标心中疑惑:“先生何以如此评论?这八股文有何弊端吗?”

叶轩肯定回答:“确实存在弊端,而且是非常重大的问题。”

他进一步说道:“我不单指八股文本身的问题,还包括当前整体的科举体系。

诚然,八股文确保了考试公正,维护了中央集权,同时发掘了不少优秀人才,提升了读书人的学问造诣。”

接着谈及科举制度的好处:“它为寒门子弟和平民提供进入官场的机会;极大推动了教育进步,塑造了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尤其重视诗赋考查,有利于诗词文化的传播繁荣。”

随即补充举例:“唐代如白居易、张九龄、韩愈等大诗人,宋代如王安石、欧阳修等一批名臣均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叶轩口若悬河地讲着。

隐藏于暗处聆听的朱元璋点头认可他的见识。

正因意识到科举制和八股文的种种益处,才使他决意继续沿用旧制。"这个年轻人倒真有些学问。”

然而就在朱元璋赞许之际,叶轩话锋突转。

朱元璋眉头微皱,心生警觉:这家伙一贯出人意料,是不是要搞什么花样?

不过环顾四周,室内除了他、毛骧、朱标以及叶轩之外并无他人。

即便此人说出什么不当之言,消息也绝不会流传出去。

稍安片刻后,只听叶轩又开口:“但必须认识到,八股文让儒学蜕变为统治者奴役臣民的手段,对士人的思想形成了禁锢!”

短短一句,立即使角落中的朱元璋面色一沉,原本抚须的动作也随之停住,看向叶轩的目光逐渐锐利而带着审视。

禁锢全国文人思想

“这个年轻人……实在太精明了。”

朱元璋注视着叶轩,眼神中多了一丝不悦。

他欣赏智慧之人,但不喜欢过于狡黠的对象。

毕竟他从草根成长起来,深知如果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自己历经艰辛打下的基业终究会出问题。

为了约束民众的思考模式,并且维护政权稳定,他曾与刘伯温等智囊多次深入研讨。"科举确实可以选拔贤才,可怎样才能确保选出的是绝对忠诚之士呢?”

朱元璋曾这样请教刘伯温和刘善长等人。

对方却只能相互对望,难以作答。

忠心并非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时的忠贞可能无法延续一生。

经过多番考量后,朱元璋决定推行“八股取士”

这个方案旨在把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于《四书》《五经》,通过儒家学说来规范其行为,从而让这些读书人成为对自己及明朝的死忠支持者。"关于设计八股取士的目的,我一直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过,即使是像刘伯温、刘善长这般心腹也不例外。”

可眼下居然有人窥见了他的真实用意。

朱元璋凝视着不远处的叶轩,心中波澜起伏。

一个仅五品的小官吏——礼部郎中竟然如此有趣!虽然世上自认聪慧的知识分子众多,可即便是刘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才智之辈,也没有完全看透他的计划,而叶轩则轻易道破天机。

朱元璋一度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高招儿,没想到被眼前这个礼部郎中在殿试时,当着太子的面将秘密和盘托出。

他的防线瞬间瓦解,杀意随之升腾。

尽管这少年睿智非凡且富有幽默感,但现在的问题在于……

“此人留着始终是个隐患。”

抚摸着指尖的朱元璋,目光渐渐变冷。

原本,他打算任用叶轩作为太子太傅,教导皇太子朱标学业。

叶轩的见解与素养堪比大学者,足够胜任这一职位。

不成想,对方直接揭露了他的隐秘想法,反而刺激了朱元璋的防范心理。

明朝盛行的八股考试正是他在幕后推手促成的产物。

这种方式逐渐融入科举体系,用来驯化读书人群体并掌控朝廷骨干。

而这一布局一直做得滴水不漏。

然而现在一名低阶官员就轻易打破了沉默。

更糟糕的是,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教材局限在有限的经典文献内;思维受制严重,启蒙困难重重。

解释题目时必须沿用某权威大家或古代圣人的理论框架,缺少灵活空间。

虽然八股取士能增强应试者的写作技巧,并使其更好地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但同时也让文人的思路受到局限,甚至走向了**化的局面,造就了一批盲目忠君的文人。

朱元璋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被八股筛选出来的文人有能力,又对大明王朝以及他自己怀有忠心,那么思维受限制也并非不可接受。

毛骧注意到朱元璋隐隐流露出的杀机,迅速抽出了绣春刀。"陛下,要不要卑职现在就除掉这个狂妄小子?”

朱元璋淡淡一瞥,开口说道:“朕尚未有任何表示,你为何这般着急?”

随后命道:“收起你的武器。”

毛骧应声道:“是!”

于是将兵器收回鞘中。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戾气,心中思索:“朕且静观此子还会说些什么。”

又低声嘀咕:“眼下只有我们几人,无其他人打扰,任他放言无妨。”

听了朱元璋的话,毛骧顿时感到紧张,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我应该捂住耳朵避免听到过多不该听的内容吗?”

毕竟,在他看来“多听一句,或许就多一份灾祸”。

作为一名长期侍奉皇上的近侍,他知道听太多可能引火烧身的道理。

他犹豫地看了一下朱元璋,又望了望叶轩和太子那侧后,选择明智地捂住了自己的双耳。

禁锢全国文人思想

朱元璋的余光扫到了他的动作,心里颇为赞赏他懂得察言观色的机灵劲儿。

而此时叶轩毫无察觉,在揭开某些问题真相的同时,实际上已让朱元璋动了杀念。

此刻,他正热情洋溢地与朱标讨论:“八股取士确实存在显著问题,考试方式固化、僵硬,已经成了禁锢知识分子创造性的牢笼,并衍生出众多家庭的惨剧。

而且考试内容过于集中于人文和伦理领域,严重忽略了自然科学,结果就是书生们只晓得死记硬背文章,却没有实际本领去钻研土地测绘、数学或者天文知识。”

他举了个例子说明,“一旦这群读书人通过考试,安排他们当官去做诸如处理案件或者计算账目之类的事宜时,他们多半一窍不通。

再者,这些士人们对朝廷律令了解甚少,因此不得不将自己的政务详情交付给幕僚代为执行。”

这番话如利箭直刺朱元璋内心深处,使得他的表情陡然变得严峻起来。

叶轩的话语点醒了一个朱元璋深藏心底却未彻底剖析的想法:虽然采用八股考试能找到忠诚之徒,但这些人中的多数并不具备真才实学。

而本意上科举的创立目的是选拔国家所需贤能,如今却被八股拖了后腿?

他不由得反思,“莫非我推行这条路,是个失误?但如果我不这样做,又能确保选出来的士人对我和大明保持忠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