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难以信服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叶轩结束审阅后,将所有试卷归类整理成若干份,并交给宦官转呈给朱元璋。
看到如此迅捷的阅卷进程,众人不禁感到惊讶:"足足两百多人的答卷呀,他居然能这么快就看完。
这肯定只是粗略一扫罢了,根本不够深入仔细。
这般随意,实在有违殿试的庄严性。
"礼部尚书任昂心中暗自吐槽。
刘伯温也满腹狐疑,疑惑地想:"这速度确实太快了,莫非他在搪塞?"
那些士子听在耳里也禁不住皱眉表示不理解。
尽管自身大部分也对稻谷难辨雌雄,但他们可是在文章上下了苦功的。
叶轩竟然能在几秒钟内就判定一份篇文章的优劣,这样的评判标准真让人难以信服。
这般草率行事,让众人内心颇为不快。
叶轩的形象也随之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
朱元璋早已按捺不住好奇心,急于了解叶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对那宦官呈上的士子答卷毫不关心,而是开口询问:“叶郎中,你带着三筐稻谷上殿,来考校这些士子,到底是何用意?”
满朝上下文武百官及众位士子皆将目光投向叶轩,渴望知晓事情原委。
尤其那些士子们,眼神凌厉如刀锋一般盯着叶轩。
如此刁钻的试题实属少见。
这难道真是给人应试的?
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要知道,他们又非去务农之人,为何非要辨别稻谷呢?如果叶轩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他们恐怕会在大殿之上与其争论不休。
然而叶轩未予回应,转而问道:“陛下可知这三筐稻谷出自何方?”
随后他便自问自答,“一筐源自扬州,一筐来自太仓,另有一筐则从军仓取来。”
听罢此言,朱元璋瞳孔微缩,脸色愈发阴沉。
原本他以为这只是叶轩随便找来的稻谷以考较士子,哪知竟牵涉至此。
太仓为大明粮仓,军仓专供军粮发放。
然而,三筐稻谷之中仅一筐质量尚好,其余两筐状况甚差:一筐干瘪,一筐发霉。
出身农家的朱元璋对此一目了然,亦初步感知其中问题的严重性。
“叶郎中,请续说!”
其语气隐含怒火。
“此筐谷物颗粒饱满,源自扬州。”
“此筐谷物干瘪失色,来自太仓。”
“此筐谷物业已霉变,出自军仓。”
随着叶轩的说明,只听得朱元璋连声喝道:“好!”
“好得很!!!”
虽然口说好,可面色阴霾,丝毫没有愉悦之感。
太仓、军仓,皆是大明的重要粮储场所,如今竟被这般糟蹋,怎不让朱元璋勃然大怒?
朱元璋紧攥座椅扶手,青筋凸起,面颊涨得通红,努力压制着内心的愤怒:“叶郎中,你说,这三筐各不相同的稻谷所表何意?正好让他们所有人都来听听!”
一时之间,整个大殿如被乌云笼罩般沉闷。
朱元璋满脸怒容,杀气腾腾。
朝中官员无不胆战心惊,忙低下头盯着地面的青砖。
杨宪凑到刘伯温跟前小声询问:“恩师,皇上有何震怒之处?您可看出缘由否?”
“等下便知晓皇上何以震怒。
且先看戏便是。”
刘伯温闭目养神不再言语。
他也隐约意识到三筐稻谷背后涉及颇多利益,可能将引发不小的震动,但他并未将猜测透漏给杨宪。
杨宪依旧一头雾水。
倒是李善长瞥了眼杨宪后若有所思。
杨宪担任扬州太守,那饱满的一筐稻谷想必就是出自他的管辖区域。
由此来看,他在治理方面确有过人之处,粮食丰收,必受褒奖。
至于其他人...
可想见结果不容乐观。
肯定会有人身首异处的。
李善长的目光落在叶轩身上。
这年轻人似乎有两下子。
但,他是刘伯温的人吗?
李善长心存疑惑。
叶轩刚才那番操作明显对杨宪有所帮助,所以才令李善长更加质疑他的立场。
坐在高位上的朱元璋怒气冲冲:“叶郎中!”
“你说说,这三筐谷物到底暗指何意?让所有人明白明白。”
“是,陛下。”
叶轩从容回答,仿佛完全没注意到朱元璋满脸震怒。
“此小子竟有些胆魄。”
朱元璋眯起眼睛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三筐谷物代表的是三种态度,也反映出了为官者的工作实绩与道德水准。
扬州稻谷粒大饱满,显示扬州太守治政得当,人民富足;而太仓粮食出现霉变,则反映了地方官吏玩忽职守的问题。
最后军粮仓库里竟然发现了被劣质替代的粮食成分,这是明目张胆地侵吞军粮、鱼肉军队的行为!”
“你们是否都听明白了?”
朱元璋冷眼环视文武百官与考生,众人的表情惊慌失措:“明、明白了。”
他们如临深渊,似乎感觉刀光剑影就在眼前,不知何时就会落至自己头顶。
一场殿试居然扯出如此多问题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参加考试的士子面露悲苦。
原本以为是一次选拔机会的场合,没想到会成为暴露罪行的地方。
稍有疏忽可能就要陪绑掉脑袋。
这还叫殿试么?
明明就是个绞刑台啊!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杨宪等官员,心中怒火燃烧。
堂堂大明朝仓储重地管理到这种地步,简直匪夷所思。
发霉的粮食要是遇到天灾怎么救人?更别提那些前线将士吃这种粮食怎能打仗?
管这些粮仓、军饷的官员,简直是罪大恶极,杀无赦!
此刻朱元璋已经不打算再考虑考场规矩了。
他恨不得立即下令,将这些败类斩首示众,以达到警世作用。
同时,他也想借这个例子给这些新科进士提个醒,日后任职要廉洁奉公。
“陛下。”
这时叶轩又说道,“之前您不是问微臣为什么要用三筐稻谷来考吗?”
“今日微臣借此机会告诉您,一是检验这些学子们对于农作物了解多少。
古语讲民以食为天,作为百姓父母官如果连基本的好坏都不懂得分辨,将来如何管理一地民生?”
“此外也是想看看诸位学子对百姓疾苦是否关注和理解。”
“眼下,陛下只要浏览桌上那些考卷,便可知晓这些学子中有几人真正明白民间的疾苦。”
叶轩淡然开口。
此话落地,多数学子面色瞬间变得惨白。
唯有寥寥几个穿着朴素的学生,却昂首挺胸,仿佛底气十足。
刘伯温心中暗叹:这年轻人的智谋确实不凡,怪不得皇上如此器重他,还让他担当殿试考官这样重任。
朱元璋低头仔细端详桌上的考卷,神色越发凝重。
随着他的快速翻阅,脸色愈发沉寂,场下的学子们紧张得手足无措。
这些答卷里大半考生根本分不清谷物的好坏,仅仅一味地虚夸,都说那些谷物皆佳品,还吹捧说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粮食丰收。
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忽然,朱元璋眉头一挑,发现了答案已被归为数类放置着。
其中一类数量最少,仅有几张,这些考生都正确识别出了三筐谷物的不同;另一批数量稍多些,虽然无法完全辨别出谷物状况,但他们的文章写得尚可,文采亦较为优秀;余下的一大类考生则既没辨认出谷物区别,文章和笔法也都平平无奇。
“这般短时间内,竟然已细致地审查完了答卷,并且分类得如此清晰?”
朱元璋不禁感到惊讶:“叶轩的效率实在让人赞叹。”
接着,叶轩继续道:“其二,臣还要对即将奔赴各地任职的学子做个提醒,一名好官对于地方百姓的作用可谓极为重大。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大明的核心乃黎民百姓,望诸位莫要忽视百姓困苦,应努力做个公正廉明的好官。”
听到这里,朱元璋与众官员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叶轩为何设计三筐谷物考题——用心如此精巧。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甄别学子是否真正了解农情,同时又对考生起到了警诫的作用。
选官之事至关重要,容不得马虎,显然叶轩早已深思熟虑过这一切。
否则,他也不会提前预备好了太仓、军仓以及扬州的三批谷物送至考场。
看着眼前从容不迫的叶轩,朱元璋眸光幽深。
所有安排,他已代为布置妥当。
如今是时候让自己登场发挥威力了!
此刻,必须敲山震虎,警告即将踏入仕途的新秀,警示他们万勿产生贪腐之念!随即,阴郁之色弥漫于整座大殿之上,寒冽的杀意席卷而来。
“彻查!”
他冷喝出口,“务必彻底侦查清楚——若是太仓、军仓和扬州的情况确实如叶郎中所言......若属实丰收,则重重嘉奖。
倘若仓储管理存在疏漏或腐败问题,即刻收押入狱!至于涉及贪墨者,一律斩立决——绝无宽贷!”
在场文武百官闻听此令皆惊骇万分,众位学子更是惶恐不已,周身如置冰窟一般。
这座气魄雄浑的大殿内,朱元璋依旧稳坐在象征皇权威严的龙椅上。
他的目光冰冷而威严,下方则是瑟瑟发抖的大小官员和学子们,唯独叶轩神态淡定,仿若周围剑拔弩张的气氛与他毫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