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黍稷粱稻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他完全未意识到事态背后深藏玄机,只简单猜测也许要求学子以稻谷为主题撰写一篇八股文之类罢了。
至于其中暗含难度,则尚未考量周全。
士子们听到这句话时,原本平静的神色瞬间变化莫测。
熟悉的不安逐渐弥漫开来……
在四书五经之中,是否有关于稻谷的描述呢?众人略加思索后,发现确实能找到相关内容。
例如,《诗经》里多次提及稻谷:《豳风·七月》有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小雅·甫田》中则写道,“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粱稻”
《小雅·白华》还提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稻谷属于五谷之一,而这五谷分别是黍、稷、菽、麦与稻。
当叶轩此刻手握稻谷时,他的意图是否是暗示五谷丰登?若是涉及粮食以反映民生疾苦,那么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观刈麦》就恰如其分:“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白居易感概道,身为官员却无需亲自劳作稼穑,年俸三百石余粮无虑,农民却要辛苦劳作只为填饱肚子。
众士子看着三筐稻谷,脑中思绪翻涌,试图寻找与稻谷或五谷相关诗词古语作为参考,从而构思撰写八股文章。
尽管题目难度大,可他们毕竟是历经乡试、院试、会试磨砺脱颖而出的人才,自然对答充满信心。
“此题虽艰深,亦非不可解答。”
于是心中盘算:既然是殿试,考官提问必然刁钻。
这些学子既然通晓儒家典籍精髓,何妨以智慧应对?不论多难的问题,总有法子解出答案。
“启奏皇上,确如圣上猜测,此次殿试试题乃是这三筐稻谷,而士子的任务则是辨认,并呈述见解。”
叶轩解释道。
朱元璋捻须沉思片刻,暗道果然未出己料。
不过随即疑惑浮现,稍作停顿眉头紧蹙,似觉不对之处。
“叶郎中,你岂非要让士子们撰写八股文?”
面对质疑,叶轩显现出诧异神情:“臣何时承诺要让他们写八股文?”
满堂文武百官瞬间静默。
士子们亦愣住。
朱元璋亦哑然。
仔细回想,好像并未明确提出八股文形式……可仅仅是凭几篓稻谷便要回答问题吗?区区几捆稻米,能解读出什么呢?难道真能让稻谷开花一般生出奇效不成?
众人面面相觑,一头雾水地看着桌上的稻谷。
李善长也是疑惑万分——小子这是搞什么名堂呢?虽然他隐约感觉这里面有些玄机,却猜不透叶轩究竟意欲何为。
未知之事,总带着几分神秘气息。
李善长内心隐隐觉得不太安稳,因为他越来越确定叶轩并不像表面那样安分守己。
刘伯温的目光则牢牢盯住了那些稻谷,面色变得严峻。
他的直觉告诉他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也许将会有人因此而陷入麻烦。
士子之间交换了眼神,彼此互问该如何答题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时叶轩适时给出提示:你们可以动手去摸一摸这些稻谷,也可以用鼻子去嗅一下它们的气息……
顿时场面尴尬至极。
士子们的表情极为复杂,仿佛无法理解眼前的状况。
他们心想,这三篓普通稻谷到底有何深意?
随着进一步观察,许多考生感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愈发强烈——这个怪异的问题、奇特的方式,跟之前经历过的考试方式极其相似!
在会试时遇到的那两道奇奇怪怪的题目,他们始终困惑,到底是哪位高人能想出这般独特的考题。
而今,在殿试中,又再次见到了类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没错,确认了!
会试中那两道怪题与这次殿试的题目,毫无疑问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士子们悄悄用目光投向叶轩。
他们胸中的千言万语化为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
天啊,怎么又是你!
会试也就算了,竟然连殿试都不放过我们。
难道我们跟你有仇吗?
众人满心无奈,仿佛想哭却无法诉说。
他们都想此刻就跪在叶轩面前,恳请他换一个题目。
多数考生平日锦衣玉食、从不亲自劳动,更别提分辨谷物之事。
让他们辨别稻谷好坏,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然而,那些穿着朴素、出身寒门的士子,则带着一脸认真的表情上前,拿起稻谷细细端详。
其他人见状也只得硬着头皮跟上。
但对这些养尊处优的人而言,辨别这些稻谷简直无从下手——在他们眼中,三堆稻谷根本毫无区别。
叶轩为何要设计这样离奇且看似无用的考题?众人实在琢磨不透。
“辨稻谷有何意义?未来我们在朝为官,做的是治理百姓之事,难道还需辨识五谷不成?”
很多人心里暗自发问,认为这是既古怪又毫无实际意义的考题。
大多数考生面对试卷眉头紧皱,抓耳挠腮不知如何落笔。
反倒是几位出生寒微的士子,通过对稻谷进行嗅闻、触摸后,立刻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并迅速提起笔书写:
一筐稻谷饱满充实;
一筐稻谷已发生霉变;
一筐稻谷瘪瘦干枯……
---
大殿之中,众学子神色焦虑、苦恼万分:这稻谷到底该如何辨别呢?谁能搭救我们?
他们心中懊悔连连:“君子远庖厨”
这种想法真是坑死人了,如果当年自己也能亲历劳作,熟知农事常识,现在何至于被如此刁钻的试题所困扰!
看到有人从容答题,剩下的人只能投去艳羡的目光。
倘若自己也具备这般能力,那便轻松多了。
百官看在眼里,也对他们的困境生出怜悯之意。
毕竟,自己当年应试时也不易,但从没想过会有这般怪异且棘手的题目。
这届士子碰上叶轩出题,实在是运气不好。
“至少下一届就没有叶轩负责命题了。”
一些大臣心想。
这时放置于一旁作为计时工具的灯漏高约一丈七尺,用珍贵的金和珠宝打造而成,外观华丽耀眼,内部分布精巧的机关。
它上面以圆环形状分布二十八星宿图样及日月图案,下面则是排列有各种灵鸟神兽如龟、龙、虎等图形,造型极为奇特。
灯漏下部一角站着一名木人,其手持青铜铸成的大铙。
随着定时的到来,木人敲响铜铙,清脆且浑厚的声音在整个殿中回荡,恰似一道无声扩散开去的水纹。
“时间到!所有考生即刻停笔。”
宦官手举拂尘庄严宣布道。
士子们满怀忐忑地放下毛笔,脸上的眷恋之意一览无余。
他们的卷子尚未写完,也不确定已写的内容是否妥当。
宦官依次将考卷收起,却在递交方向上略显踌躇,他先瞧了瞧朱元璋,又看看叶轩。
殿试一贯由皇帝亲自把关,答卷也照例要呈给皇上过目。
但今日情形特殊,主持这场考试的是位仅五品的郎中。
朱元璋显然察觉到了宦官的迟疑,轻轻挥了挥手:"将考卷交予主考官即可。
"按规定,既然叶轩为主考,理应由他评判试卷优劣。
再者,连朱元璋都尚未摸清叶轩的真实用意。
"遵命!"宦官毕恭毕敬地回应,随即将手中的一摞答卷双手奉给叶轩:"叶大人,这是诸位考生提交的答卷。
"
叶轩点头示意收到,接过答卷翻阅开来。
而另一边,全体士子用几近哀怨的眼神凝视着他,那情绪甚至仿若实物般浓烈。
他们在心底不住叩问,到底造了什么孽,才落得这般田地。
这位能够策划出会试那种变态试题的人物,如今又要给他们来一场离经叛道的殿试。
要知道,以往参加贡试的学子怎会面临像他们这样荒诞不经的题——分辨稻谷质量。
这种要求不仅从未听过,也从未接触过。
好不容易通过叶轩设计的会试试题考验,谁承想这魔鬼又会在殿试等着他们。
众人心中一片愁云惨雾。
他们耗尽青春沉浸于策论与八股文,对诗词歌赋也极有造诣。
若是按常规考核这些领域内容,他们是丝毫不惧的。
哪怕让他们即兴赋诗,纵使费尽心力,也能勉强应对。
然而这次叶轩偏要剑走偏锋,而且不是简单的冷僻知识,竟涉及农业细节。
这样的命题,令人摸不着头脑。
朝中的官员也都侧目以待,纷纷猜测叶轩让士子鉴别稻谷的目的所在,以及这些答卷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
叶轩迅速地浏览着手中众多答卷。
很显然,绝大部分的士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得他们对农事一窍不通,因此面对稻谷的品质鉴定问题只能从正面出发,并大肆发挥自己的文章才华,引用诸多经典,竭力赞颂眼前的三筐稻谷。
叶轩脸上的表情像是老顽童看新奇之物,速度极快扫过一篇又一篇。
他惊人的过目不忘能力让每份答卷都在瞬息间被牢记于心,转瞬间整套厚厚的试卷就被全部审完。
在这堆答卷里,仅仅寥寥数人能够准确分辨稻谷种类和优劣,剩下的统统对此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