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满溢而出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叶轩面色淡定,他轻轻吹拂着热茶,饮了一口后道:
“我们大明的制度里,考中举人,不就等于踏入仕途了吗?”
“而且,他们享有种种特权。”
“比如法律上的特殊照顾,遇见官员不需要行跪拜之礼,在衙门内也无需下跪等特权。”
“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免除赋税与徭役。”
“十万名免除赋税和徭役的举人存在,这对国家来说是多大的压力?”
朱标张口结舌,含糊地说:
“先、先生,这是五百年科举制度积累下来的举人总数啊,现实情况里,可没人能活到五百岁,所以不可能同时存在十万举人,因此对国家的负担也不算重......”
叶轩莞尔一笑,摇了摇脑袋,把空掉的茶杯放桌上。
朱标立刻察觉,忙给叶轩续茶。
“太子殿下,即便咱大明不至于同一时间出现十万举人,但若以六十年为一个阶段考量,也足以存在接近一万的举人。”
朱标正给茶倒水的手突然停住。
茶水从壶中不断滴下。
眼看着杯子里的茶即将满溢而出。
叶轩拍拍他的手腕提醒了一下。
朱标才回过神来。
急忙提起茶壶,堪堪在茶水泼出来之前停下动作。
朱标带着愧疚之意,结结巴巴地说:
“抱、抱歉先生,方才我在发呆,近万个举人...就算是五百年累计将近十万人的举人罢了,你说若是按六十年来看,有接近万举人共同存在的话,这也确实令我感到惊诧......”
“让我先缓口气,喝口水压压惊。”
叶轩笑眯眯地道:
“这才开始就被吓到啦?”
“刚刚咱们算了举人的数量,那秀才的数量还未涉及呢......”
“哇——!”
听到此话,朱标竟被吓了一跳,险些喷出口中的茶,慌忙用袖子擦拭嘴角,连连致歉:“先生,您这话太让人震撼了,我失态了。”
一旁目睹此事的朱元璋不由摇头暗叹:
“瞧瞧,这小子都长这么大了,却还这般沉不住气,还得好好历练一下才是。”
“看咱,面对这么多举人也不慌。”
“即便数以万计的举人又何妨,我还养得起他们。”
最后低声嘟囔了一句,“好歹比那五十万举人少多了嘛。”
毛骧默不作声,陷入深思。
朱标窘迫地用帕子擦嘴,同时整理被弄湿的桌案。
然而叶轩的思绪被打乱,一时愣住了。
“刚才讲到哪一段了?”
朱标手持帕子端端正正地坐着,双腿并拢规规矩矩如同小学生般,
诚恳答道:
“先生,您提到秀才了。”
“说到了秀才...虽说举人的数目已经不少,但终究比不上秀才的基数。
若按六十年来算,已有接近万名举人的话,那秀才的总人数更是难以计数。”
“您想啊,光是秀才所享受的特权就够可观的了,他们可以免去劳役,更无需缴纳公粮。”
“这里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免征的赋税,并不是单独针对某一位秀才,而是惠及整个秀才的家庭。”
“此外,廪生每年能够从朝廷领取膏火银补贴。”
“这就表明了国家需要负担这些廪生的生计开销。”
“更重要的是,有些举人、秀才借免税之便利,与地主勾结,将地主名下的税款转移到自己名下,借此帮助地主免除部分税费,从中牟取暴利。”
朱标闻言神色中满是愤怒,“岂有此等道理!”
“科举制度设立初衷是为了选拔国家栋梁之材,治理百姓。”
“然而这些人非但没有尽到本职责任,还公然贪赃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这般之人,实乃可憎!”
内室一隅,朱元璋听得气急攻心,脸色涨得通红,额头青筋暴露。
“真乃该死!”
“这群无耻之人,死有余辜!”
朱元璋低声暗骂。
他向来最厌恨的就是那些腐败的官吏,
正是这群污吏将国家搅扰得一片混乱。
因而他痛恨这类腐败官员,且颁布众多律例加以严惩。
但他不曾料想,就连看似微不足道的秀才与举人,也会做出这样的违法乱纪之事,损害国家根基。
可见他苦心经营的八股取士,所谓的儒家经典教育,并未真正影响到这些读书人,
他们骨子里仍是想着占便宜和谋取私利。
叶轩稍往后倚靠着椅子,调整了一个舒适的姿态后说道:
“国家的财政来源,绝大部分仰仗农税收入,
换言之,基本来自于底层民众的努力。”
“普通农民依靠耕种维持生计,却常常难以温饱,
还要承担纳粮义务以养活众多的官员。”
“故而,张养浩也曾叹息,兴则百姓苦,亡亦百姓苦啊。”
这番话语深深触动了朱元璋,令他彻底失守内心的防线。
出生于元末乱世之家的他,幼时家境贫寒,为求一口饭吃,替地主打短工。
因为家庭过于窘迫,家中许多亲人因饥饿而死去。
之后为了填饱肚子,他甚至不得已出家为僧,四处化缘乞讨。
也正是基于自身的底层经历,
他最为深刻体味到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
自然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污吏更加厌恶。
“国家昌盛之际,仍不乏污吏盘剥百姓;国家动荡之时,百姓仍旧生活在困苦之中。”
“正是因为明白民间疾苦,我才会如此严厉惩治腐败之徒,即便被剥皮枭首一百次也是远远不够的!”
………
贡院内堂中,一贯憨厚和善的朱标此刻脸上尽是震惊之情,
“没想到日后科举考试体系会衍生出如此多的问题。”
科举制自隋朝开创以来,已历经将近千年传承,
贯穿了隋、唐、宋及元等诸多朝代。
不曾想发展到了明朝,竟然出现严重的适配问题,
其弊病远远超过了益处,
甚至有可能造成国家灭亡的危机。
恰如叶轩所陈述的那样,
下层经济状况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与否,
封建时期的国家财源皆源于民众,
若是百姓税收不足以维持庞大的举人、秀才阶层及其相关国计民生需求,
那必将导致整个国家体系的分崩离析,
最终引致国之倾覆。
若非叶轩点明,谁又能意识到,在科举制度之下,举人与秀才的大量涌现竟成为国家隐患?又有谁会预料到,如此小小的读书人群体,竟能够导致王朝覆灭?
朱标静静地思索着叶轩的观点:八股文取士这条路,实在难以为继。
以这样的方式选拔人才,其背后的问题不可小觑。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为国家找到合适的人才呢?
朱标眉头紧锁,陷入深思。
此时,阳光如同细碎的金线洒入室内,轻柔地落在叶轩的衣襟上。
他气定神闲,手执茶盏轻轻啜饮,心内却不免有些感叹——
设立科举的初衷是为了给国家挑选栋梁之才,然而明朝却将这一体制扭曲成了僵化的八股模式,禁锢了士人的思想,由此引发了一连串负面后果,让整个国家和普通百姓深受其害。
直到一九零五年,清朝官员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举制度早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不足以满足现代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于是正式废止科举,并推动学堂教育改革,转向实用学问的研究。
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学校体系的建立,从初等小学一直到中高等学府逐步形成规模,这套全新的教育结构最终取代了延续千年的科举传统。
而相比于固守死板文章测试的新式学堂,更多是以培养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帮助国家获得具备实际能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朱标凝眉思索许久,那张轮廓微圆的脸都挤出了许多皱纹。
“该如何才能找到适合国家所需的人才呢?”
他忍不住投去视线打量着叶轩。
毕竟叶轩能够从细微处推断出八股文的危害,并清晰指出其中弊端。
那么,或许解决方法就在他的胸中!正所谓结铃还须解铃人,既然问题因他指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必定由他提供才对!
当即,朱标目露期盼,身体微微前倾,“先生......”
听到呼唤,叶轩稍稍抬眼望去,忽见眼前冒出一颗饱满圆润的脑袋,使得他握杯的手稍有颤动。
然而神色不动声色,向后靠了些许距离之后才平静开口:“殿下有何指教?”
“先生才智过人,见解非凡,且善于洞察先机,既然先生能剖析我大明沿袭千年、贯通古今的科举体制所暴露的问题,相信先生必知如何通过调整科举途径为国选拔人才。”
几句赞颂恭维的话落下后,朱标直入主题提出疑问。
面对如此殷切期待,叶轩放下手中茶盏站了起来。
背对着朱标仰望远方,此时在他身后,朱标不禁觉得叶轩的背影愈显高大伟岸。
只听叶轩语气淡定地说道:
“这很简单。”
简单?
朱标心中苦笑,愈发感觉到眼前这位先生不同凡响,总能提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独到想法。
尽管自己饱读圣贤经典,依旧相差甚远。
“先生果然名不虚传,真才实学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