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远不及他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虽暗自佩服之余,朱标仍旧抱拳请求进一步解惑,“还请先生赐教。”
叶轩轻抿一口茶水,眼神清澈如镜。
“诸位不妨问问天下读书人,谁能有效提升农耕产量,促进民生经济发展?若是其中有人可以答得上来,便可择优录取。”
这一番话语落下,朱标顿时陷入了沉思——提升农业收成,振兴经济……这些都是安邦定国的根本要务啊。
提升民间农业产出,不仅能够让百姓吃饱穿暖,更能确保国家税收充裕。
即便科举选拔出了无数举人与秀才,只要农业生产足够支撑,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
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疑问:
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农业产量?
又该采用何种手段来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
朱标陷入思索,一时间毫无头绪。
若是把这些困惑说给先生听,是不是会让对方觉得我很无知?或许……等回去后可以请教父皇或学界的先贤们,他们必定对增加农产量和推动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此时叶轩则继续发表观点:“那些靠八股文入仕的人才,谁是实才、谁是无用之辈,其实很容易辨别。”
他停顿片刻,强调道:“会写八股文没什么实际价值,关键是这些人是否懂得经营农业和发展经济。
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来源和根本保障,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前提条件了,所以才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如果连老百姓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其他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接着他又谈到:“国家经济同样不可忽视,它是实现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军事强大以及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支柱,对于国家强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标身为未来的帝王继承人,目标自然是要广纳良材辅助治理天下,而叶轩提出的方法极其直白简单——只需看两个核心指标就足够判断人才的能力。
无论应试者出身何地或者学历如何,理论知识通过之后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效果。
如果无法带动农作物增产,也无法改善国家经济状况,那么这类人才就应该被果断淘汰。
按照这一思路重新挑选出优秀之士加入到治国安邦队伍中即可。
好在朱标身为东宫太子且受宠于皇帝朱元璋,在政策试验方面有充足空间进行探索创新。
当听完叶轩这段论述之后,他仿佛拨云见日,顿时明白了许多关键道理,内心充满了敬意。
“这次造访真是收获满满!”
“正如父皇所言,只有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方能让人的见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回顾今天与叶轩交谈内容,涉及到了诸如科举制度弊病剖析、八股取士问题所在、君主权力制衡艺术,以及政治党派形成背后隐藏逻辑等方面知识。
“等到我日后继位之时,今日所得必将成为治国理政中的宝贵财富!”
朱标心中默念,并且对眼前这位导师充满无限敬仰。
在他眼里,叶轩展现出来的渊博知识与深邃思维远超同侪。
哪怕是曾经听闻过的大儒名师亦或是父皇大力赞扬的栋梁之材,在叶轩面前也相形见绌。
再加之叶轩年纪轻轻即能达到这般高度成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临别之前,朱标真诚致谢:“多亏先生悉心指导,若非您的帮助提醒,我至今还不清楚目前选官制度存在如此严重的漏洞。”
“您今日之举可谓功在千秋利在国家。”
“即便是不告诉我也属常情,但先生还是愿意点破其中奥秘,我代父皇及全体臣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
说着,朱标深深跪下行大礼。
这一动作既代表着感恩戴德,也是表达他对黎民苍生福祉及江山稳定发展的责任担当。
随后,带着满腹思索,朱标离开了贡院场所,决心将此行所得见解尽快转告父皇朱元璋,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改正相关制度缺陷。
贡院的僻静处,朱元璋伫立着若有所思。
“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很是独特。”
"即便像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名臣,在科举方面的见识也远不及他。”
“此人确实才华横溢。”
"仅做个礼部郎中这般的小官,对他来说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朱元璋深深注视了一眼叶轩,脑中仍在回荡着刚才叶轩所述及的科举与八股文制度存在的问题。
“八股取士,并不能引导读书人尽忠报国、清廉从政...”
“科举体系会…”
“这将会…”
"毛骧!"
"走吧!”
………
朱元璋带着满心忧虑离开了。
选拔人才的方向,是否要偏向农业和经济方面的专才?
接下来将是殿试。
必须通过殿试好好甄别出能为明朝贡献力量的人才。
至于科举系统,则有必要进行全面革新。
然而改革绝非小事,牵涉甚广。
最起码也要等殿试过后再行推动。
叶轩注意到角落传来的声响,抬头便看见两名服饰华贵之人离去。
这二人...
究竟是何方神圣?
由他们的装束看,定是非常尊贵之辈。
此时能自由进出贡院,身份必定不凡。
“不过也罢,这跟我毫无干系。”
叶轩端起茶轻啜一口,闭上双眼,一脸惬意。
果然香!
皇室寝宫布置简朴,各个位置均挂有灯笼,烛光摇曳间照亮整座宫殿。
淡淡的香氛在空气中飘散。
马皇后正对镜前拆下头上饰品。
镜子反射出马皇后那虽显几分沧桑却依旧端庄稳重的容颜,一派国母风范跃然其中。
她伸手摸了摸眼尾皱纹,暗自叹息:
岁月不饶人啊。
不经意瞥见镜中烛火映衬下默默坐在床头的朱元璋。
朱元璋身穿白色内衣,被子覆于腹部。
在烛影映照之下,他的脸色忽明忽暗。
马皇后心觉奇怪。
会试出现了严重差错。
题目外泄,
临时更动。
按理说朱元璋应是勃然大怒才对。
没想。
他竟然缄默无声,
对于今日发生之事绝口不提。
事情反常定有过失。
恐怕另有棘手难题,抑或是处理泄露考题背后之人难以着手?
“重八,今日不是命标儿赴贡院处理考题泄密吗?事情进行得如何?”
马皇后卸下耳环后坐下床边问道。
朱元璋顿时满脸愤恨地说:
“咱还没揪出那个不知好歹的东西究竟是谁泄的题。”
“但咱发现了个怪有意思的人。
那人的想法很是与众不同。”
“是谁竟让陛下如此重视?”
马皇后也随之兴起兴趣来。
若能让朱元璋感兴趣,那人必非同一般。
“便是那更改会试题目之礼部郎中叶轩。
此人年纪轻轻却有见识与学养,连当世大儒也无法比拟。”
马皇后没想到朱元璋竟能对一位礼部郎中有如此高的评价。
颇为少见。
“重八,能否讲给臣妾听听,贡院那里发生了些什么?”
朱元璋斜倚在床头,向马皇后述说着贡院里发生的趣事。
他从叶轩设计的那道别具一格的考题讲起。
听到这儿,一贯慈祥的马皇后也忍不住流露出了几分无奈。
谁能想到会有人设计出如此独特的试题——“截搭”
题。
这可真是少见多怪啊!朱元璋也不由感叹:“此人确是个怪才,竟能在短短半个时辰内想出这样的题目来,难怪你会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没那么轻松了,朱元璋的脸色转为苦笑。
“妹子,要是仅仅因为这试题有趣,咱也不会这般忧心了。”
他摇了摇头,“那个小家伙简直胆大包天!”
原来,叶轩不但公然批评他们朝堂赖以为基础的八股取士,甚至还对延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猛烈地攻击。
“你知道吗?这科举制度传承至今近千年之久啊!自隋朝起便成为选拔人才的关键渠道,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向往、奋斗,而那个小子却全然不顾这一传统规则。”
他说得更加激烈:认为八股取士让天下读书人的思维受到禁锢,没有任何好处;又说用此方法所选出的秀才举人们,统统都是一些不实用的废物。
听到此处,马皇后的表情也显得惊讶起来。
“重八,他真的这么直言不讳地说了吗?”
“没错,一字不少,这就是他对标儿还有我说过的话。
并且还提到,如果科举制度继续施行,将会致使天下文士走向腐朽堕落之路。”
随后,朱元璋详细讲述了在贡院中叶轩对儿子朱标的一番话语。
听完之后,马皇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终于明白为何皇帝今日归寝之后始终沉默寡言了。
原来科举及八股取士竟可能蕴藏这么大的隐患和弊端,她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和论述。
“重八呀,依你所说,咱们沿用的八股取士确实可能是错了呢。”
她缓缓开口道,“看看当今那些读书人,每日苦读圣贤典籍四书五经,最终踏入仕途的他们,还是贪污贿赂不断。
那些经典教义,并不能让他们真正清廉正直,无欲无求,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