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11章 甘霖一般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换源:
 

  “总而言之,这群文人士大夫所组建成的各种党派,除却彼此争夺权势,暗藏私弊,巧舌如簧之外别无其他长项。”

朱标听了叶轩这一番话深受触动内心震撼。

那些从科举渠道进入朝堂的人真的如此不堪吗?

“为臣斗胆借实例解释说明一番。”

叶轩接着说道:“当今天子英明神武,即便朝廷因科举产生诸多文人团体,相信陛下依然能牢牢掌控全局。”

“只是倘若将来…”

“假如有位资质平平的皇帝登基,在这众多科举造就的士人派系环绕之下,您认为那时的朝廷将由谁主宰?”

叶轩提出问题。

朱标听后一时语塞。

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是势力最大的士人群体掌管大权。

回顾历史,待**继承皇位,诛杀了魏忠贤,并清理了宦官势力,于是东林党便开始掌握朝堂实权。

其实,那位**并不应过分遏制阉党。

因为阉党犹如君王手中的利刃,用以牵制其他党派,维持权力平衡的关键手段。

缺失了这柄剑的压制,东林党渐行张狂。

**

欺压黎民百姓,最终导致**,明朝走向灭亡...

---

内堂中,朱元璋听完这一切,已然完全明了。

他深知,科举制度会令无数读书人入朝为官,继而组成各色党派引发争斗。

他也知晓在如今朝廷中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保持平衡之不易,纵使他亲自主导局势也十分吃力。

若后代皇帝面临同样的局面,他们真的有能力维系平衡吗?想到这里,他的面色浮现隐忧。

作为君王,需深谙权衡之道。

对朝中各方力量进行适当调节,绝不可让任何一方过度膨胀,否则皇权便会削弱殆尽。

朱标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神情肃穆起来。

原来一场看似单纯的科举制度背后竟蕴含如此多影响-关乎未来朝廷士人团体的构建、关乎党派之争与权利制衡及至阶级冲突等诸多方面。

这些内容让朱标觉得脑子阵阵发涨,只得揉着太阳穴稍作缓解,感叹道,“谁能想到区区科举之中竟藏有这般大学问?若非先生提醒,我恐怕至今都未能察觉。”

朱标深深呼出一口气,眼神骤然明亮,“我研习经典多年,陪读者无不是才学卓著之人,教导我的也都是名儒或翰林学士这样的饱学之士。”

“但这些人从来无人对科举制提出质疑,反倒是对这一制度盛赞不绝。”

“先生见解独到非凡。”

“闻所未闻的真知灼见。”

“先生从小处入手看全局,仅从这一个科举制度就推衍至学子群体乃至国家天下整体局势。”

“如此气度、见识、才智,世间罕见。”

“我远远不及先生,想来连那些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和名儒也都未必能够比得上吧!”

此刻,朱标彻底为叶轩的智慧与论点折服,态度愈加恭敬,满含敬意。

内堂一处角落寂静无声。

朱元璋半眯着眼,手捻胡须,微微颔首。

虽未开口,心中却已认定,叶轩的才华远超自己原先的预期。

“李善长、刘伯温这些人虽智谋超群,却未曾察觉科举制度的这些隐患。

偏偏这样一个小小的郎中,竟能从微小之处洞见大局,还准确预测后世之变。”

朱元璋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起初推行八股取士,只是为了驯服文人的思想。

不曾想,非但未能控制住文人的心志,反而使得这项自唐宋沿袭而来的科举制度愈发成熟,渐渐成为文人手中的工具,为日后的党派之争铺平了道路。

当真是难以预料。

朱元璋暗叹不已,思绪翻涌:

原本以为这是巩固皇权和明朝江山的妙计,谁知将来反倒因此自食恶果。

心中积压着无名火,他暗暗咒骂:这该死的科举制度到底是谁制定的?

唐宋时代有世家门阀,实行科举是为了让更多寒门子弟入仕,倒也无可厚非。

但大明已不存在世家门阀,为何还保留此制?

“陛下……叶轩所言,似乎颇为有理啊……”

毛骧刚说出这话,便被朱元璋冷冷一瞥,赶紧捂住嘴。

——若他说得没有道理,我早把他砍了!哪还需要在这里废话?

朱元璋收回目光,瞥了一眼躲在角落里装鹌鹑、不敢吭声的毛骧,又重新看向叶轩。

“除此之外,科举制度还有什么问题?小子,快统统说出来!”

此刻,朱元璋心中似有无穷渴望,就像久旱之后遇到甘霖一般,对叶轩独到的见解和论点深感着迷。

然而,叶轩却是泰然自若地品尝起茶来。

这时候还顾得上喝茶?我心里急死了!

快继续说下去!

“标儿,你不一直都是好问的人吗?怎么现在不追问了?赶紧把他肚子里的知识掏出来,把所有内容都摊开了讲清楚,也好让我知道科举还有哪些弊端。”

朱元璋侧头看向儿子朱标,催促道。

朱标正在努力吸收刚才的内容,但或许是受父亲期待的目光所推动,终究还是开腔了:

“先生,要不我再为您添些茶水?”

这一举动让朱元璋眉头紧皱。

添什么茶?接着提问才是正事!

可朱标不仅为叶轩添茶,态度恭敬至极,宛如弟子面对师长一般。

腾腾热气随着新注的茶水蒸腾而上,散发出缕缕清香,弥漫整个房间。

“先生,”

朱标终于提出了问题,“科举制度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

这正是朱元璋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他屏息以待。

“自然还有。”

叶轩端着滚烫的茶盏,轻轻吹拂,水面泛起涟漪,他缓缓喝了一口,一边享受朱标的殷勤伺候,一边品评茶的韵味:

好茶。

随后,他悠悠开口,节奏不紧不慢:

“其实……”

“科举制度对国家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

“还有更深的危害?!”

朱标和藏身于阴影中的朱元璋皆露出惊愕之色。

难道前面提到的危害还不够深刻?

简直难以置信!

“先生,到底还有何隐忧?”

朱标急忙靠近询问,一脸慎重。

“俗语有云:下层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若农业税收无法维系由科举构建的官僚系统。”

“那么这一体系将何去何从?”

“就宛如抓不紧的细沙。”

“哗的一声全散了。”

叶轩摊开手掌,做了一个撒开的动作。

“就这样崩溃了。”

朱标一脸茫然。

“先生,您的意思是?”

“国家主要财源来自税收,而税款最终都出自百姓。”

“随着科举造就的举人、秀才人数逐渐增多。”

“这些人享有免税特权,这就使税额下降。”

“再加上科举体系下的行政架构日益膨胀。”

“税额终将显得捉襟见肘。”

“没有坚实的经济根基作为支撑。”

“上层必定陷入混乱。”

“太子殿下,您没察觉吗?”

叶轩斜睨了朱标一眼,依然悠然喝茶。

“先生,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

“我国民众多达数千万,仅凭些许举人秀才,外加科举产生的官员队伍,怎么会供养不起?”

“殿下的算学还好吧?”

“先生为何忽然问这个?我虽然谈不上精通,但日常运算尚能应付。”

“那就很好。

请问您,每一届科举大约录取几人?”

“嗯……我虽查阅过相关的统计资料,可惜没能记住详细数据。

只依稀记得洪武三年,大概有五百名举人脱颖而出了。”

“五百人么……这个数目尚属可控。

那么请允许我请您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五百年的科举历史,每一届都有五百多位举人,总共会产生多少名举人?”

朱标开始用手指计算,表情随之变得越来越惊讶。

“预计会达到接近十万人……”

十万个举人。

这样的规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朱元璋也受到强烈震撼。

他自言自语地嘀咕:

“每次参与科考的学子多达数千人,然而及第者不过数百而已,我还以为总量不会造成负担。”

“哪知……真是令人大吃一惊啊……倘若科举延续五百年,竟然会有如此之多的举人涌现。”

“这些官员老爷需要多少粮草俸禄来养活他们呢?”

“当初我统领十万精兵征战沙场,那些战士不仅能够扩张疆土,还能抵御敌寇、获取战利品并捍卫国家安全。”

“相比之下,这十万名所谓的举人,不懂司法实务,不懂实用算学,只会空口无凭地高谈阔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八股文章,并且毫无治国理政的能力。

我们何必留着这群食而不化的人?”

“就算我去养殖十万头猪或十万头牛,好歹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实质价值啊。”

毛骧听闻之后默然无语。

把举人与牲畜作类比。

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妥当吧?

但他假装充耳不闻,望着考场墙壁间雕刻精细的镂花窗户,遥想着窗外正艳丽的春天景色。

心道:

这类伤透脑筋的问题。

还是让别人去操心吧。

锦衣卫不过是皇帝手中的刃,这刃无需思考,只需忠实履行职责即可。

...................

“太子殿下,您的震惊来得还有些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