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聚敛财富
书名:大明科举异闻录,孔孟打架我站皇权 分类:历史 作者:英雄救美 更新时间:2025-03-30 12:24:11
然而,尽管八股取士已被采用,但官员们的腐败却并未得到控制。
每个朝代皆难免会有腐败存在,明朝同样不能例外。
朱元璋针对腐败行为处以严刑峻法,甚至制定极为苛刻的法规警示众人,但仍阻挡不了部分官员铤而走险。
事实上,这种问题无法彻底根除。
表面虽不见腐败现象,实则只是这些人选择隐蔽手段聚敛财富,而不将罪行暴露在明处罢了。
他企图通过八股取士限制学子的思想,让他们深陷儒家学说之中,灌输忠诚报国、礼义廉耻的理念,试图由此制止官员腐败。
然而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无论是否通过八股取士,仍有官员继续贪腐。
“莫非,正如叶轩所言,八股取士并非明智之策?”
朱元璋内心反思。
但这番思考仅片刻后,他便开始自我开脱:“绝无可能!这绝对行不通。
我历经辛苦设计的这套八股取士方案,怎能没有效果?”
他始终不愿接受八股取士可能存在漏洞。
在他原本的规划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受儒学熏陶、德行高尚、一心为民的好官。
因此,面对叶轩提出质疑,他认为八股选拔出来的官员仍然会贪腐的观点,让他感到极难释怀。
不过,事实就在眼前:即便推行了八股取士,仍难以抑制人们内心的贪念和渴望,大明朝中依然弥漫着腐败风气。
朱标听后略显困扰,手中紧握茶杯的力量稍稍加重。
他反驳道:“先生所言,晚辈实在难以苟同。
虽说八股取士下的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并且确实无法完全约束人心,可若因此断定经由该途径入仕为官者会致我国衰亡,则显得太过夸张。”
朱标认为这样的说法过于离谱。
一群饱读诗书的人,仅仅因为参与考试就可能导致朝代灭亡?这简直天方夜谭!
对此,叶轩微微一笑。
“世间无绝对之事,每件事皆有可能发生。”
随即,他竖起一根手指轻轻摇晃,向朱标发问,“太子殿下,若是文人集团联手兴风作浪,真能保得住社稷安稳吗?您错估了局势。
一旦文人团体为维护私利联合起来施加压迫,其必然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
鉴于文人多出身于地主阶层,压迫对象便只能是底层的普通民众。”
他又补充,“试想,老百姓被榨干血汗,连活下去都成难题,岂能不反抗?水既能载舟前行,也能倾覆航船,这个道理想必陛下早已深刻体会。
到那时,百姓揭竿而起,历史又将翻过崭新的一页。”
“王朝必然如此。”
“这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
“往昔的朝代里,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在大明的历史中,东林党便是鲜活的一例。
朱元璋面色沉重,略显忧虑。
他本身也是出身于平民百姓,深切明白其中的缘由。
如果真像叶轩所言,文人集团联合起来压榨下层民众,百姓恐怕确实会被逼反,他的大明江山或许真的会因此衰败。
朱标似乎也理解了这一点,却仍心存一丝侥幸。
“前朝,比如大唐、大宋这样的时代,”
他说道,“他们同样依靠科举来选拔人才,虽然考试内容不尽相同,但这群通过科举走入官场的读书人,真的能颠覆整个朝廷吗?”
“太子殿下,您要知道,唐宋与咱们大明是不同的。”
叶轩一边解释,一边感觉有些口渴,遂端起一旁的茶杯,接连喝了好几大口润喉。
朱标略显着急地追问:“不同?哪里不同?”
叶轩拭去嘴角残余的茶渍,继续耐心解答:“太子请细想,唐宋时代的朝堂上,存在世家门阀这样的强大力量。
在这种背景之下,即使那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读书人彼此团结合作,他们的力量能够超越世家门阀吗?通常而言,他们会选择依附世家门阀,成为对方的下属或者附属力量。
因此,在唐宋时期,这些读书人很难形成一股独立且庞大的势力。”
然而,大明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大明不存在世家门阀这样的特殊势力,同时科举制度已然高度成熟,无论是乡试、会试还是殿试都已规范化,三年一度的会试更为选拔提供了持续性保障。
这一完善的取士体系将带来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朝廷内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文官集团分裂现象!
朱标立刻追问:“什么问题?严重到何种地步?”
他对叶轩的说法半信半疑:科举制度日益完善,怎么反倒成了祸患?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叶轩凝视着朱标,眼神好似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注视着需要指点的学生,缓缓开口道:“请您深思,明朝既无世家门阀的牵制,又凭借极其完备的科举体系源源不断将新的文人士子纳入朝廷任职。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大量文官涌入庙堂,而没有外部力量对他们加以制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聚合为一个个小团体,最终演化成各个派系!”
说完后,他伸开双臂,仿佛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讲述道:一代代读书人不断经由科举踏上仕途,他们在没有强大外部压力的状态下,开始各自拉帮结伙、扩充自身影响力。
最终,他们在朝堂上逐渐演变为了若干巨大的权力群体。
“文官之间的党争!”
叶轩郑重地说出这个词汇。
朱标眉头紧皱,仔细咀嚼这两个字背后的分量,一时陷入了疑惑之中。
而此刻,朱元璋睁圆了眼睛,牢牢抓住身旁的柱子,手上青筋毕露,神色陡然变得更加凝重和复杂。
他对于“党争”
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他知道,当前的大明朝廷实际上已经分明分为两大势力:一个是淮西勋贵集团,领头者为李善长等人,这些人是曾经跟随他披荆斩棘建立国家的功臣;另一个则是浙东集团……
以刘基,即刘伯温为核心的一派,属于新兴的政治阵营,在朝廷内颇具影响力,敢于与淮西旧贵相抗衡。
“先生。”
“您是否认为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文人入仕后,会构建起各自的政治团体?”
朱标对此感到困惑。
“殿下不妨想想看。”
“当这些文士经由科举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他们接下来会如何行动?”
叶轩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口。
“踏入官场任职之际,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很自然地倾向于找寻志同道合的人集结起来。”
“这样一来,他们在朝中就构成了自己的力量体系。”
“继而演化为党派!”
叶轩一边在桌面绘制简略的人物图案,并把它们围成一团,再于外围标注“党派”
二字,使概念清晰呈现。
“这只是部分读书人聚集体的一种方式。”
“有时基于籍贯地域,或者同一科甲背景,甚至兴趣相近等不同因素,都会形成形色各异的文人群体。”
叶轩继续阐述的同时,手指沾着桌上残余茶水进行示意,一个个象征各派系的小圆圈渐渐显现。
有依据地域组成的派系,按同届联系形成的群体,乃至喜好相同的团体等等。
很快各种派别纷杂出现。
“我大明缺乏传统的世族门阀对这样的情况予以压制,这就使得这些文人群体逐步扩张并壮大,在朝廷之上形成不可小觑的力量。”
“其势力严重时可左右朝局局势走向。”
“然而这批通过考试录用的文人往往并无实际才能,断案无能,算账不明,对我大明的法典也仅知皮毛,更缺乏应有的为官职业修养。”
“那殿下你觉得这种人会在朝中做些什么呢?”
朱标的表情显现出苦笑之态。
“先生,莫要再出难题考校本宫了。”
“微臣实在猜不透他们具体会干些什么?”
“他们不是应该为了国家和百姓奉献自身吗?”
叶轩摇了摇手指加以否定。
“不是这样的,殿下若这么想,那就有所偏颇了。”
“这类靠科举汇聚而成的文士圈子,长于制义文章,最擅理论争辩与言辞技巧,他们会指摘官吏作为,讥讽时政得失,在表面要求官员清廉公正,抨击朝官贪墨行为,倡导言路疏通,并且力主革除种种社会沉疴。”
“这样看来岂非是积极正面的事情?”
朱标仍有疑惑不解。
“正面?太子此观点实为误识。”
“这众位书生表面上冠冕堂皇,谁能知晓他们的内在有何等污浊不堪的想法。
他们宣扬反对贪腐廉洁治事只不过是在表演戏法罢了。
若事情真正关乎自身利益,则不惜拼尽全力去争夺。”
“他们这般举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博取陛下注意,在皇上面前争取更多的权力与利益,妄图赢得圣眷重用机会。”
“但实际上不过满口空谈罢了。”
“一遇到实际行动便毫无能力应对。”
“还有太子殿下以为这些读书人的聚合就不涉足贪婪吗?”
“即使在其组织内部确实存在贪污现象,但是成员依旧可以表现得正义凛然,在公开场合呼吁廉洁公正,并大声反对任何形式腐败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