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14章 躺着

书名:大明:我在洪武忽悠老朱投资 分类:历史 作者:你很会呐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2:26

换源:
 

  心中基本有了定论。

陛下这几日未曾露面,现在一出现就问凤阳县之事。

显然,这几天陛下一定查探过凤阳情况。

一个小县竟能贡献如此赋税?

他胡惟庸就是不相信,

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有这么大的本事,

将一县发展至如此规模。

况且,这么多钱从他手中过,

还能不动心?

一旦陛下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那个柳白便注定完蛋了。

‘小小的县令也敢同我胡惟庸较量?’

看着皇座上若有所思的朱元璋,

胡惟庸嘴角已然浮现一丝微笑,

他早已确信自己的策略成功在握。

“噢!我想起来了。

凤阳那地方,是我的出生地啊。

过去,我就从那里走出来。

现在呢,我当上了皇帝。

可偏偏我的老家凤阳,竟摊上了一个**贪官,在我生长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残害百姓!”

“仅仅因为一个县令,一心追求个人政绩和仕途晋升,不断加征苛捐杂税,弄得百姓背井离乡、饥饿难耐。

他却把这些从人民身上刮下来的油水,变成了凤阳县每年稳步增加的赋税数据。”

“单拿去年来说,凤阳一地所缴赋税,竟远远超过了周围十一个县加在一起的总数!”

“这就是我们大明的地方官员,这就是我们的凤阳县令啊!”

“**,我说得没错吧?”

随着朱元璋语气愈发放肆,面容变得愈发狰狞。

他眼睛里闪烁着强烈的杀意,让朝堂众臣都感到害怕,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垂下了头。

然而,这番话却使得殿上的某个人满心疑窦。

这个人正是太子朱标,他基本已知悉了一切前因后果。

‘这……父皇怎么说得跟昨晚听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呢?昨天晚上还说柳白治下的凤阳县是天下官员学习的榜样,怎么突然就……’

正当朱标心里揣测着他父亲的心思时,

他的眼角不经意瞟到了站在旁边的胡惟庸脸上那抹笑意。

朱标似乎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便也默不作声,只站到旁边装起老神在在,静静观望起来。

“陛下您英明啊!”

听完了朱元璋对于柳白一系列的批判,

胡惟庸更加笃定自己的想法。

况且看皇上这样子,好像并没有亲自去考察过。

如果这样……

“陛下,这个柳白乃是当年我大明首度科举的状元郎,而且还是当时北方考生当中唯一高中之人。

当时的柳白,在北方的求学青年们心中极具威望,几乎被视为楷模供人效仿。”

“可谁承想,这么个备受期待的人居然做出这样的卑劣行为!不仅有愧于皇恩浩荡,也让众多寄希望于他的学子们深感失望。

更严重的是,凤阳为陛下故乡,他在那里任职却仍这般盘剥压榨百姓,岂不是间接损了陛下的圣誉!”

“微臣以为,必须严惩此等凤阳县令柳白,否则难以给天下人交待,也无法恢复您的威严啊!”

鉴于此时朱元璋的愤怒已然显而易见,

为确保万无一失,胡惟庸准备直接将这个威胁彻底铲除,并进一步煽风点火,把整个事情的影响无限扩大。

群臣听了胡惟庸的言论后,大殿中立刻骚动不安,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起来。

而朱元璋自始至终都在冷冷注视这一切发生。

大殿内的部分人群隐约察觉气氛不对劲,逐渐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一边的太子朱标身上。

可惜的是,此时的朱标却目不转睛盯着地上,仿佛对那些脚底板下的青砖图案有着浓厚兴趣,想要窥视他的内心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家伙简直是野心勃勃!竟敢在陛下故乡贪腐作乱!压迫百姓,这分明是挑战陛下面子啊!”

“真是枉费为人子、为人臣啊!”

“这种家伙应该处斩才合理!”

“我明白了为什么凤阳县上交那么多赋税!原来是剥削了太多百姓之财。

唉,人心不古啊,世道变差咯!”

看上去像是对胡惟庸预测的回应,有若干不明真相的人在瞧见胡惟庸再度提到凤阳县的柳白时,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攻击姿态,完全是一副非要置柳白于死地的模样。

这让一些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纷纷在朝堂上随之附和,营造声势。

对于胡惟庸而言,这显然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结果。

他渴望权力,迷恋那种他说出话来万人响应的感觉。

这种掌控感,以及在轻松言谈间决定他人命运的威严,让他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但与此同时,在这些连绵不绝的附和声中,一直沉默不语的徐达、汤和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

他们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一种无奈与轻蔑——那些文官的表现,有时候真是让人恶心至极。

然而,作为武将,他们深知自己的身份,觉得此时开口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即使想要开口也难以辩驳。

毕竟,在言语上的争锋相对上,他们就算合在一起十个都比不过这些所谓的饱学之士。

“陛下!凤阳为真龙诞生之地,我提议应以雷霆手段铲除此人。

一方面可以警示群臣,另一方面也让凤阳百姓明白陛下并非忘本之人,进而收揽人心、稳定局势。”

随即,其他大臣齐声响应,“我们赞成此议。”

待胡惟庸的话刚讲完,朱元璋原本满脸怒容转瞬间烟消云散,换上了爽朗的大笑。

“哈哈哈……果然还是爱卿说得妙啊!这种腐朽不堪的小吏如果放过他们,岂不是对您这份用心的亵渎呢?再者说了,您都已经替朕找好充分理由:一举两得嘛,这个词用得好!”

随着话语,朱元璋的笑容逐渐消逝,转而变成满腔的愤懑。

其目光犹如冰刃一般刺向胡惟庸。

他几近咬牙道,

“胡惟庸,倘若朕没亲赴凤阳考察一番,或许还真就被你的谎话给蒙蔽了!”

“朕问你,你到过凤阳吗?亲眼见过现今凤阳的现状么?”

接着朱元璋质问那些随声附和的人,

“除了附议,你们还能干什么?你们有谁知道柳白是谁吗?有没有去过他那处寒舍查看?你们体会过那几乎将桌案震裂的干饼滋味吗?说什么杀掉柳白就可以安稳民心,如果朕听了你们的胡言乱语下令斩杀柳白,到时候整个凤阳及周围的十几郡百姓可就要真正在背后诅咒朕啦!”

此刻朱元璋猛然升腾起的一腔怒火,使得大殿之中顿时被一片寒意所覆盖。

首当其冲的便是先前洋洋得意、而今瑟瑟发抖的胡惟庸。

就在此时朱元璋暴怒之际,胡惟庸即刻意识到这次自己算错了。

虽然他推测到了陛下会到凤阳调查,但他并未因此心生担忧。

因为他认为世间的官员大抵相似。

凤阳县每年上报的税收数额就连他都暗中觊觎不已。

柳白不过是个穷困的基层县令,每月领着连一顿饭钱都不够的薪水,他又怎么可能经得起诱惑?

也许头一两年他能坚守清廉,但久而久之,凤阳的地方豪强会容忍一个妨碍他们的清官存在于此吗?

况且凤阳的税收每年都在不断攀升,这样的增长势头更加说明问题所在。

在胡惟庸心中,凤阳如此丰厚的赋税,显然暗示这个地方利益可观。

通常而言,越是富有之地,廉洁的官员越如凤毛麟角。

而所谓清官,多出没于偏远贫困地区——在那里,即便想贪腐,也苦无对象;即使铤而走险索贿几十两银子,也可能随时搭上性命,实在得不偿失。

因此,在柳白云麾下的凤阳能上缴如此巨款,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在胡惟庸眼中,柳白不可能不动心思,就算只分点残渣,那都足以令人垂涎。

所以,胡惟庸从一开始就没有怀疑过柳白的廉潔性。

这位自信满满的人,一向以聪明自负,甚至早先智勇兼备的大贤刘伯温,不也在与他的较量中败下阵來么?

聪明人常犯的一个通病,是过分信任自己的判断力。

然而这一次,胡惟庸的结论完全错误,而且错得很离谱。

"陛下……臣罪该万死!当初臣见到凤阳县居然有这样巨额税收时颇为疑惑,后听闻民间一些闲言碎语称县令骄横妄为、鱼肉百姓,便轻率认定柳大人问题严重……此事实乃臣失察,请陛下治罪!"

意识到自己的误判后,胡惟庸果断改变策略,没有丝毫迟疑,当即俯身认罪求恕。

同时,他巧妙地为自己开脱,表示自己的出发点并非恶意构陷,仅是在惊讶地方税收异常之际被流言所惑,从而作出了主观臆断的结论。

这不过是一种“失察”

罢了。

如果是故意诬告,事情就复杂得多。

在朝中结派排挤异己这种指控一旦坐实,则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龙椅之上,朱元璋冷眼审视着匍匐在地的胡惟庸,内心愤怒却稍纵即逝,而先前那些主张复核的大臣此刻皆装聋作哑,一副事不关己模样。

满堂沉默让朱元璋忍住怒火:目前还不是处理胡惟庸的最佳时机,但他自己也因此事件受到启迪——很多事情,确实需要亲力亲为方得出正确结论。

尤其是关于胡惟庸擅自扣押各地呈报的信息一事,这对掌控全局来说是个巨大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