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富足
书名:大明:我在洪武忽悠老朱投资 分类:历史 作者:你很会呐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2:26
“我亲自去过凤阳县,今日所见凤阳人民皆笑脸盈盈!诸君可知原因何在?只因他们生活安定富足矣!”
“至于凤阳赋税连年上涨,并非偶然。
原来家家存款充实,贸易往来频繁。
商业税收加上常规赋税总和已达此数额。”
“身为宰相胡惟庸,仅仅依据传言和凤阳县税收增长状况,竟轻率给一名官员扣罪名!若非朕实地探访,恐怕就要落入你的误导中去!”
朱元璋步下龙椅,指斥跪拜之下的群僚及胡惟庸,怒气滔滔:
要是不是因为天时还未到,真想当场斩杀这个蒙蔽欺骗君主之人。
即便无法立时制裁,但这番怒斥倒是可以出口恶气。
一方面警示文武百官须尽忠职守;另一方面暂时放长线养肥鱼,静待合适契机对付这位专权大臣。
“这事实在是臣考虑不周,险些让陛下蒙受委屈与责备。
臣甘愿承受一切惩罚,只求陛下明示罪罚!”
胡惟庸口中如此请罪,心中却难以真正捉摸圣意。
他表面上声称甘受责罚,实则言语间不断淡化此事的严重性。
花费无数心力才达到如今地位,又怎会轻易放弃?
“哼!胡惟庸,听信流言蜚语,未经深究便草率定论。
险些使大明失去一位忠臣良吏!传朕旨意,扣发胡惟庸三年薪俸,并撰写检讨公布于城门警示百官!”
待朱元璋的责罚下达,跪地上的胡惟庸长舒一口气。
三年俸禄的处罚对他无关痛痒,唯独公开检讨令人颜面尽失。
但相比性命和职务而言,这样的结局已然再好不过了。
“可恶的柳白,今日之辱,日后定要百倍奉还!”
胡惟庸暗自咬牙切齿后急忙起身拜谢:“罪臣胡惟庸,感恩陛下仁慈!”
而远在凤阳的柳白,尚全然不知自己早已成了皇帝与朝堂官员博弈的一个契机。
在这场由他无意中触发、却未亲身参与的纷争中,他反倒是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金銮殿内。
惩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目光再度扫向众臣,神情突然一转露出笑意。
这瞬息万变的情绪,让群臣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却又不敢有一丝懈怠。
“众爱卿啊,这次朕回凤阳故土重游,可发现了许多新鲜事儿呢!”
“哎,天德你必定不信。
现在的凤阳啊,那叫一个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街道上人来车往却从未见有阻塞之时,这都是因县令立下规矩:车行路中,人走边道;纵在同一路上行走也皆靠左侧行进。”
“这小小的凤阳县城,每日过往车辆竟比得上我们这应天府都城!且朕这几日在凤阳期间从不曾见到街道堵塞现象。
可朕刚回到应天府的第一天,在皇宫门口朕的御驾竟然被堵住了!这岂不是太讽刺?”
徐达在一旁始终神态淡然,忽闻朱元璋喊到自己名字,先是怔了一怔才反应过来:
“陛下,微臣也有多年未曾返乡了。
您这般形容凤阳情况,微臣实在难以想象。
这么多年一直在应天府,依微臣看这城中即便有些问题,整体而言也算是不错了。”
徐达心里清楚朱元璋此话用意,但他自有考量——是否回应是另一回事。
身为将领尤其是统帅,除战争事务和皇上直接询问之外其他事项一概保持沉默。
那些事不属于自己分内,何必多管!在陛下您眼中,应天府治理若有不善,请随您裁决吧,但莫把微臣拉扯进去就是好事一桩!*
看着徐达这般软硬不吃的样子,朱元璋心中思忖...
朱元璋心知,指望徐达主动帮忙撑场面已是无望。
但他也未曾期待过徐达会开口相助。
“父皇,儿臣以为,即便圣人亦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等又怎能不如此?若是凤阳县之管理确有所长,何妨我们也借鉴一二。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便是。”
徐达的原则一向如此——唯有大战可扰其清静,其余事务概不理睬。
在城市管理方面,他不论对错,总之选择袖手旁观。
然而,太子朱标并不会这样置身事外。
昨夜他与朱棣畅谈许久,对事情全貌已基本了然于胸。
只凭朱棣的讲述,朱标已然有所感触。
此刻自是当仁不让,有权发表见解:“好好好,那便请标儿而言,该如何才是最佳的学习之道?”
说实话,在朱元璋心中,学习之类的事项实属繁琐。
他的打算本是直接撤掉应天府郡守,再把柳白调过来,让应天府焕然一新,仿若凤阳般治理有方……不对,应天府乃是国家重镇,怎能仅仅作为第二个凤阳?必须将凤阳营造成更为优越且安逸之城,才得以展现大国风范!
待应天府改造圆满后,诸国他城若有意愿取经,自然便会前来此处学习。
那将是多么令人自豪之事!正因抱有这番想法,他欲寻徐达配合。
只要轻轻松松找一个借口,即可名正言顺地将应天府郡守替换!
不过这个小算盘还是被朱标看透了。
他们家这位老爷子脾性如何,作为儿子的他可是清楚无比。
虽改建应天府无可厚非,但那郡守却并未有失职之处啊!身为国都之郡守,这活计向来是最为棘手的存在。
要是搁在外省,郡守也算是呼风唤雨之人。
可在应天府,随手扔块石子出去,砸到的人不是官职远超郡守便是沾亲带故。
这般地位低微、权利尽无的境遇下还强求恪尽职守,已经足够可怜。
您现在又随便找个由头把人免职,这不是赤裸裸的欺凌吗?
所以,在朱元璋尚在斟酌是否继续寻求支持时,朱标赶忙站了出来。
瞧见老大坚定的目光后,朱元璋知道自己打应天府郡守主意的念头已然落空。
反正老大愿意插手,不如索性由他去折腾,自己倒也轻松自在些。
“父皇,儿臣认为若想汲取管理经验,最优方案莫过于派员前往凤阳实际参与其中,相比纸上谈兵效果肯定倍增。”
“儿臣愚笨,愿亲自至凤阳县讨教,还望父皇恩准!”
“万万不可!你开什么玩笑?堂堂太子跑去跟一位小小县令学习?这绝对不行、这事断然不行!”
原本朱元璋猜想,太子不过是要派遣几位干练官吏前往凤阳,向柳白求取治政良方。
没想到话锋一转,他居然提出了要亲自前往!这还得了?
一位太子跑去向区区一位县令学艺,岂非变相认柳白作自己的帝师?这是何等荒唐之举!
“殿下,您身份尊贵无比,将来是要继承大统之人!若贸然离开都城,万一出现任何意外,都将是对我们大明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这个方案绝对不可行啊!”
“殿下切不可一时意气用事!”
“还请殿下以江山社稷为重!”
……
朱标刚把话说出来,反对的声音就已经此起彼伏。
不仅他的父亲朱元璋明确反对,朝堂之上也已经有诸多大臣纷纷附和。
堂堂太子跑去向一个小县令请教治理之道?这不是玩笑么?
在这些人看来,本来让某个官员去跟县令学习治理经验就已经够折损体面了。
毕竟,在座的大臣们常年驻守应天府,结果连这座帝都都无法治理得井井有条,反而需要向区区小县借鉴经验——这岂不是明摆着说他们这些朝廷文臣无能吗?
更别提如果太子亲自前往,那简直就是将这件事坐实了:柳白未来必定平步青云,成为帝国的栋梁之材。
要知道,他可是未来的帝王老师啊!
试想一个来自北方的年轻人,仅凭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却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小县令瞬间跃升为一代帝师,并彻底压倒南方所有的士大夫。
若是消息传开,那些江南士子又怎能忍气吞声?难道不会指着他们的脊梁骨骂吗?
无论如何,此事断断不能接受!
“派人出去学没问题,但那个‘人’绝对不能是殿下!”
朱元璋听到大家议论,原本还以为儿子只是为了阻止更换应天府郡守,但现在才恍然发现,原来朱标的打算竟然是亲自前去!
朱标面对众人的反对,心里也很清楚自己这一趟恐怕是不可能实现了。
昨晚听完弟弟朱棣描绘的一系列有关柳白的故事与传闻后,他对这位才华横溢之人早已充满期待。
他真恨不得马上就见上对方一面。
或许正因如此,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英雄相惜吧!
于是他转而提出另一个话题:“关于选派人员赴凤阳县学习的事情,咱们今天就不多谈了。
这次回京之前,我还发现了另一件事。”
“我们大明朝臣的俸禄……你们觉得是否该提高一些?尤其是基层官员的薪资水平,是不是也该适当上调?”
相比起来,如何治城不过是个小问题。
朱元璋提出俸禄调整的想法,更多是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首都还不如偏远的凤阳城整齐有序,多少有点扫了自己的颜面。
但是眼下最重要的议题,还是在于朝臣们的待遇改革。
柳白对穷困处境的坦陈,以及对欲望和绝望之间平衡的分析,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当上朝廷命官,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能指望人家全心全意做事?如果没有光明的前途展望,又何谈有人甘愿为国家付出一切?更甚者,看到昔日挚友高中入仕后,因为薪俸不足被迫走上贪腐之路,最终惨遭处死——谁还会愿意冒险进入大明仕途?
若非柳白亲身经历的事实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朱元璋可能会继续固守己见加以反驳。
但如今,他的态度已然发生了动摇。
况且,昨晚皇后的话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身为天子、天下之主,自然必须考虑周全。
有些事情,唯有站得更高,以天下为视角方才能看得明白。
因此,朱元璋今日最大的要务便是把这件事给彻底解决。
“又调整俸禄了!我的天呐,难道陛下觉得我们的俸禄还太高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