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4章 监督国事

书名: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分类:历史 作者:秋季 更新时间:2025-04-18 08:12:29

换源:
 

  4

再次望向朱允烨,朱元璋露出了笑意,“好孙子,打算让你监督国事,你意下如何?”

“来了!”

闻此言,朱允烨心中涌起阵阵欣喜,一番苦心终是让祖父转变态度,自己的目的达成在即。

按捺住内心的波澜,调整呼吸,“孙儿唯听皇爷爷调遣。”

朱元璋接着说,“放心大胆去做,有咱支撑着呢,不会有大乱子。”

这是祖皇递出的安心丸,显然朱允烨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他来自未来的见识,深知王朝诸多积弊之处——历史发展规律、立国初期的问题甚至善意造成的恶果。

这些问题都需要纠正,如今朱元璋给了机会,绝不能轻易放过。

“孙儿领旨!”

随之,朱允烨郑重其事地跪地磕了一个响头。

此时,朱允烨已下定决心,准备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大明的重任。

此刻,他心中的宏图壮志开始展翅翱翔。

而与朱允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旁的朱允炆目光中充满了嫉妒,几近疯狂。

要不是忌惮朱元璋的威严,朱允炆可能早就口无遮拦地宣泄了:“皇长孙本该是我!监国之位也是我的!这些本都是我应得的!你朱允烨算什么东西,居然敢夺走属于我的东西!”

似乎感受到了朱允炆的情绪波动,朱允烨转头望向他,眼中带着一丝玩味。

被朱允烨的目光锁定后,朱允炆迅速掩藏住自己的疯狂和怨恨,“祝贺皇弟能够担此监国之任,皇兄我由衷为你感到欢喜。”

听到这虚伪的祝贺,朱允烨心中冷笑不已:你要是真高兴那才有鬼呢,怕是此刻正想着除掉我才对!

要是没有我的出现,你就会成为建文帝,这江山也因你的决策埋下了衰败的隐患。

而现在,让我带领这帝国迈向巅峰吧!朱允炆,你根本不配。

确定继承人的朱元璋此刻显然心情极佳,失去爱子朱标的阴霾似乎也被冲淡不少。

转身对自己的贴身太监说道:“去传膳,我要跟优秀的孙子一起吃顿饭。”

说罢瞥见一边的朱允炆,稍作迟疑补充道:“允炆,你也留下吃顿饭吧。”

正满腹郁结的朱允炆听到朱元璋的话,眼底瞬间泛起一丝亮光:皇爷爷竟然还记得我!他还没有完全抛弃我!我还有一线机会!

“孙儿遵命!”

声音里掩饰不住的激动之情,只是朱允炆尚且不知这不过是自我妄想罢了。

朱元璋暗觉惊讶,不过是顺口一句让你留下吃饭,至于这么雀跃吗?随后便不再理会朱允炆,继续和朱允烨谈天说地。

一旁伺候的太监听到朱元璋主动提出用膳的消息不禁心头狂喜:太子朱标离世之后,这是陛下第一次自主决定用餐!以往都是他将膳食送到朱元璋面前才会稍微进食。

激动之下,太监连声答应亲自前往御膳房传膳。

趁着等待膳食的功夫,朱元璋拉着朱允烨询问起许多日常趣事,朱允烨也都耐心作答,期间还巧妙插入些幽默话语,引得朱元璋笑声不断,多少缓解了些许太子离去的悲痛。

不一会儿,御膳房便准备好饭菜,祖孙三人围坐一桌进餐,朱允烨与朱元璋相谈甚欢,唯有朱允炆坐在那里心不在焉,味同蜡灰,满心充斥着对朱允烨的憎恨情绪。

饭后,朱允烨与朱允炆一道向朱元璋告辞离开。

走出宫殿,朱允烨抬首望向天空,心中暗自思索,明天又将是一场惊心动魄。

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当官的尤其是京城为官之人苦不堪言。

地方官员相对来说好过一些,毕竟远离天子;但那些京官就惨多了!

朱元璋好像有着无穷无尽的时间与精力,每日都要批复无数奏章,日日准时上朝,毫无倦意之意。

即便是爱子朱标去世,他几乎未曾停歇过。

仿佛这位老人体内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于是,这些京官们也被迫每天都得跟着朱元璋一起上朝。

况且明朝假期少得可怜,全年下来仅三日休憩:

春节一天,冬至一天,还有一天便是他朱元璋自己的生辰。

按朱元璋性格来说,这已是格外开恩。

这一天是他自己的生日,他却丝毫不想庆祝,

但规矩终究是规矩,他也无法完全忽视。

因此,他表现得还算克制,这让众官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时间飞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天,又是例行的早朝时刻。

百官们早早齐聚奉天殿等候,一切如常,

只是他们突然察觉到今天的队伍中多了一位陌生人,

许多人对此人脸生,不知其身份,直到有识者认出后低声道:

“微臣参见皇孙殿下千岁!”

此刻大家才明白,这名陌生来者正是朱允烨!

的确,朱允烨早已提前来到奉天殿,

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大殿内的构造——这可是金陵皇宫啊!

上一世可从未有机会如此近距离欣赏过。

然而他没注意到的是,在他端详宫殿的同时,

他也已然成为了他人关注的焦点。

文武百官看着这位平日难得一见的皇孙,心里都在猜测他的来意,

一些阅历丰富的老臣更是盯着朱允烨,似乎若有所悟。

当察觉有人注视自己时,朱允烨抬起头望向那些目光来源之处,

那些被逮住的人立刻低下头向朱允烨点头示礼,随后又迅速移开了目光。

随着晨钟敲响,尖锐的一声“陛下驾到,百官朝拜”

在殿内回荡,

朱元璋身披天子冕服,缓步进入众臣视线。

百官纷纷伏地行礼,同声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元璋淡然开口,声音平静得仿佛波澜不惊。

“谢陛下!”

百官再次叩首称谢后起身站定。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抛出了一枚震撼四方的重磅消息:

“今日,朕要立皇太孙!”

果然!这是所有人心底的第一反应。

太子朱标已薨,国不可一日无储君,

及早立下皇太孙,无疑可以稳住朝局人心。

对国家而言,这是一步必要的举措。

“朱允烨何在?”

朱元璋的声音响起。

朱允烨听闻点名,连忙迈出一步跪下行礼:

“陛下!臣在此!”

此时,所有人都将目光聚集在了朱允烨身上,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而下一刻,这念头成了现实。

只见朱元璋身旁的太监从袖间取出一封明黄色的圣旨,所有人再度齐齐跪下。

太监展开圣旨,朗声诵读:

“皇孙朱允烨,聪慧敏学,忠勇孝顺……”

接着便是关键一句:

“朕决定立皇孙朱允烨为皇太孙,钦此!”

瞬间,殿堂之内一片哗然。

消息太过突然!虽然太子朱标不幸亡故,改立新储已是题中之义,

大臣们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更对越过太子另立太孙而非再选新太子表示理解,毕竟朱标与朱元璋的情谊之深无人能比。

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此。

若按长幼有序,既然太子是嫡长子,那么太孙理应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何现在跳过朱允炆,直接换作一个此前众人鲜少听闻的朱允烨?

这一变化令人措手不及,一时之间,全场震惊。

混乱之中,“臣领旨!”

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朱允烨跪接圣旨,从容起身,迎着无数道探寻的目光坦然而立。

太监又扯开嗓门喝道:“肃静!”

这才让喧嚣逐渐平息,众臣纷纷噤声,但看向朱允烨的目光中仍满是疑惑与不解。

一群人士获知这一消息后,内心之震动简直难以言表,宛如遭遇巨大噩耗。

这些人早前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朱允炆,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他身上。

他们自朱允炆年幼之时起,便悉心教导,灌输理念:只需施行无为之治,安坐皇位,便可成为一代明君。

基于长年的接触,他们对朱允炆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深信只要指导他就实行垂拱之治,他定会依计行事。

这样一来,待到其登上帝位,自己这些幕后的操盘手便能实际掌握朝政大权。

然而,眼下朱允烨突然冒出,彻底搅乱了他们精心铺设多年的布局,让他们多年的筹划顷刻间化为乌有!

绝不能就这样罢休!绝不允许这样的结果发生!

数位文官当即将身躯挺直而出,面向朱元璋恭谨行礼,口呼:“陛下!”

随后又齐声道:“恳请陛下取消原命!”

话音未落,众人纷纷跪倒于地。

一位官员开口陈词:“自古传承,有序立嗣,岂可紊乱。”

“皇长孙朱允炆向来谦逊有礼、仁德宽厚,从未曾犯下严重过错。”

“何故要废长立幼?”

“这实乃颠覆国家根本之举,与国体不利!”

“恳求陛下重新考虑,重新册立朱允炆为太孙。”

历史上向来秉持立长不立幼的法则,这是维持朝廷稳定的重要规则之一。

倘若不然,人人皆可能萌生争夺至高无上皇位之心,则必然天下秩序大乱。

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而言,自从他登基伊始,便无数次明确表态,这皇帝的位置本属于他的长子朱标,要求其他子嗣规规矩矩守在其各自分封之地,稳固兄长江山。

正因如此,这些文官才有胆量在此提出反驳意见:您亲自主持建立的规则,自然不容您自己随意打破!

然而朱允烨此刻默然不语,心底却是不屑一笑。

或许其他人不了解朱元璋的为人风格,他却是深知这位先祖的脾性——一旦决定之事,从不更改;对待属下臣子亦极其严格苛刻,整个朝廷文武百官除了寥寥几位开国功臣外,不知已更换了多少波人马,甚至多次大规模清洗整顿。

在这样一位强硬的人物面前,竟敢妄加劝谏试图改变主意,这不是摆明活得太久想找死吗?

与此同时,部分朝中资格较老的老臣也怀揣着相同看法。

他们知晓朱元璋性格坚毅果决,凡有过抗拒旨意之人大多早已被处理干净,再无违逆者存活至今。

因此他们选择保持沉默,只做自我保全之计,在一旁默默闭目装作养神状!

反观那批仍跪伏在地上不停辩论的文官们,依旧滔滔不绝地发表着己见,却浑然没有察觉到宝座之上朱元璋的面容已渐渐笼罩上了一层寒霜!

朱元璋冷冽的目光扫视着眼前的跪拜人群,耳中听着连绵不断的言论之声。

此刻脑海中浮现的是昨日同朱允烨与朱允炆交流探讨的种种情景。

恍然大悟为何朱允炆总是在提及所谓垂拱而治的概念,原因想必正是源自这群官员的背后引导影响所致!

朱允炆之所以会有偏差的认知和想法产生,大概率是受这批臣僚刻意误导操控之缘故!随着思绪蔓延开来,他不禁想起了朱允烨进膳之际所讲述的一番话:

“皇祖父大人可知?自先秦以来的历史变迁中,但凡王朝进入衰退没落时期,往往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利益关联把许多人集结成团,最终形成强大的势力集群,用以追逐更加丰沃的利益资源。”

"就拿前汉时期来说,那时的主要利益团体叫‘外戚’。”

“至于后汉,此类角色则转变为‘宦官’集团。”

“等到汉末乃至两晋年间,这类特殊势力再次转变称呼谓‘世家’。”

"在隋唐交替之间,这种存在则冠名为‘豪门’。”

"而谈及两宋历史时,他们的称谓改作了‘将门’。”

"至于更往古早时代追溯的话,那些简单直接掌控权贵利益阶层统称之为‘贵族’罢了。”

“此辈寄生于皇家统治机器之内,毫不顾忌自身的贪婪行为对整体家国构成长远损害,肆无忌惮攫取财富与权利。”

“他们的视线只集中在自身,根本无视朝廷的存在!国家更是从未纳入考虑!”

“这一群人,方才是真正腐蚀根基的害虫!”

朱元璋饶有兴致地追问:“那么我们大明呢?我们的政权叫什么?”

朱允烨回应道:“大明就是一个由科举制度孕育出来的文官体系统治的朝代。”

“哦?为何这么说?”

朱元璋继续提问。

“难道不是应该归咎于那些凭借功勋地位的贵族集团吗?”

朱元璋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