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3章 冷酷无情

书名: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分类:历史 作者:秋季 更新时间:2025-04-18 08:12:29

换源:
 

  3

自古以来被称颂为明君之人皆讲究无为而治,以仁德安邦定国,何至于手段如此冷酷无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的表情却分明显露出对答话者的赞赏之情。

只是,朱允炆尚未察觉,他弟的话语已在朱元璋心头掀起滔天波澜。

一直以来,朱元璋自认为自己乃心系百姓的仁爱之君,因为童年历经磨难深谙黎民疾苦,故即位后设“登闻鼓”

允许百姓随时敲响诉诸朝廷不平之事,由锦衣卫带至宫殿直接呈报自己裁决,并颁布《大诰》,规定百姓若有冤情可携该诏书赴京申冤,沿途不得有人干涉阻挠,如有胆敢阻拦者则视同犯下死罪。

他更为保障监督制度设立了众多机构……

朱元璋强调,任何胆敢贪污纳贿的官员都绝不能轻饶,若被察觉,即便斩首也难以抵罪!只需看看乡间土地庙前示众的草人,那剥皮填草的刑罚并非空谈。

他警示众人:“尔禄尔奉,民脂民膏!”

又警醒世人:“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朱元璋心中深以为傲,纵观历史帝王,自认为无人能像他这般严苛整饬官场弊病,即便重来一世,恐也难超越今日之作为。

但今次与朱允烨的对话,让他耳目一新——原来他仅关注了减轻民间赋役、督促耕种生产,同时也厉行惩治腐败,却未察觉民众承受着过于沉重的税收负担,而与此相对的,那些富裕得让人眼红的商贾几乎未曾承担相匹配的税务。

朱允烨浑然不知祖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转念良多,只管娓娓道出自己的设想:“皇爷爷,若是让我来做这件事——”

他说,“我会创设专门的税务院,再于税务院旁边建立一个监察院,这两者合二为一,且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

税务院?监察院?朱元璋对这些陌生的新名称倍感稀奇,还在全国设立分部的想法更是从未耳闻。

瞬间好奇心大起:这孙儿今日已经带给他许多惊艳之处,“那你给咱说说,为何要设这个……”

说到这里,竟一时语塞,记不清刚刚提到的是什么机构名字。

“税务院和监察院!”

朱允烨淡然一笑,提示道。

“对!税务院!为什么非要设这税务院与监察院呢?”

朱元璋追问。

“皇爷爷有所不知,税务院本义便是一个收取税费的地方。”

朱允烨耐心解说道,“需要让全国的富户商人登记注册,并按时交税才能合法经商。”

他接着道,“至于监察院,则负责核查各地富豪的收支,保障其按法律交税。”

“如此,税务院可以全面掌握全国各地有哪些商户经营,而监察院能详细了解商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二者相互结合就能清楚他们应缴纳多少税务费用。”

朱允烨继续阐述,“这样一来,就算是商户想偷税漏税,也将无从下手——只要数字稍有不对,便构成逃税事实。”

在朱允烨的设计中,这两个部门恰如阴阳调和。

税务院公开操作,而监察院暗中查察,双轨并行才能有效打击避税行为。

“我深知那些商贾们的脾性。”

朱允烨直言不讳,“无论你定的是三十分之一还是三百分之一的税率,他们都会百般钻营规避缴纳,逐利之心确实毫不虚假。”

如今初朝刚立,在朱元璋雷霆手段震慑下,整体秩序井然尚可。

然而一旦自己仙去,这批人的胆子必定日长夜大,到了那时,别说三分之税,就算一分钱恐怕都无法收缴。

“届时,他们会将手中赚取的钱财购入田产,隐瞒不报,如此下去,不仅是商业税收难见踪影,连农业税额亦恐化作泡影。

长期以往,国库收入势必日渐枯竭,反倒滋养出一群家财万贯却不尽责纳税的富绅巨贾。

将来若逢外患,兵戈四起之际,军饷短缺、粮草皆无,仅靠血肉之躯,怎能保境安民!”

他语气激昂地总结,“届时,天下何以稳固,国家岂不危矣!”

话音刚落,旁听中的朱允炆神色骤变,厉声斥道:“大胆朱允烨,敢在此危言耸听,蛊惑圣听!”

“我大明国家兴盛,财富充盈,必定能够绵延千秋万代!”

朱允炆高声呼喊的声音刚落,朱允烨却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用冷峻的眼神盯着朱允炆,目光如箭般锐利,一直逼视到朱允炆内心发怯,不敢再与朱允烨直视。

而这一幕全然落入了朱元璋眼中,但他却毫无反应,心神早已被朱允烨先前的话语所吸引。

在他的心中,似有一丝灵光闪过,却又无法完全抓住。

以他丰富的阅历,自然明白朱允烨话中的深意。

不必追溯太久远的历史,只看前朝——如果当时没有土地兼并的严重问题,没有那么多人无粮可食,谁愿意造反?难道元朝的刑罚不够严酷吗?其实在很多方面,当时的法律比现在更为严苛,但为什么百姓依然选择反抗?因为如果不反抗,根本无法活下去。

至于两宋王朝,为何能在占据半个天下的局势下持续这么久?不正是通过向商人征收高额赋税才勉强维持国运这么多年吗?

想通这些关键后,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他不禁看向朱允烨,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不曾想到这个年幼的孙子竟能看透这些复杂的政事,心中满是欣慰。

虽然自己的儿子已逝,但有这样聪慧的孙儿在旁,倒也不算遗憾。

然而,让朱元璋料想不到的是,朱允烨的见解还远不止于此。

“皇爷爷!”

朱允烨再次开口,“孙儿认为当今朝廷举办的抡才大典同样存在问题!”

“尤其是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将彻底危害我大明的根基!”

这一天对朱元璋而言已是冲击不断,朱允烨的话一次次让他目瞪口呆,甚至面对如此触及根本的话语,他的心中居然也没有产生丝毫愤怒之意。

往常若是有人胆敢质疑科举制度,不论是他的皇子还是大臣,都免不了挨一顿重责。

试问谁敢对这项由他一手制定的制度提出质疑?这不是自己脑袋有多少足够他砍的理由吗?

但是今天,朱允烨带给他的惊喜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他已顾不上追究这些话语里的冒犯之处。

不仅如此,他还想要听一听朱允烨为何会对这项他倾注心血、与众多儒学大家共同讨论才定下来的科举制度心存不满。

要知道,当年当八股文的规则出台时,满朝皆称颂此制将成为奠定大明江山万古长存的关键之举。

尽管朱元璋清楚这只是溢美之词,但不可否认,这种形式的确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八股文规定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八大段落,考题全部来源于四书五经的经典原文,严格框定了考试范围。

同时,考生必须熟读这四部经典著作,才能有资格参与考试。

否则连题目出处都无法知晓,又何谈答题呢?

更进一步讲,四书五经本身就是圣人的智慧结晶,包罗万象,自然包含治理天下的道理。

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选出的人才,即使不能辅佐君主匡扶天下,至少治理地方还是能够胜任的!

就好像是用一张渔网捕鱼,八股文便是这张网,用来捕捉那些具备才华和潜力的治国安邦之才。

只要这张网依旧存在,即便某一时期遇到昏庸的君主,也能熬过这段时日,终归会有明君再度出现。

这,便是朱元璋当初推行八股文的根本初衷。

今日却遭到自己的孙儿朱允烨贬得一文不值。

这让朱元璋忍不住想要知道,朱允烨究竟如何得出这样结论?

在一旁,朱允炆亦满怀着好奇之情。

过去,他的师傅们总是一再教导他,钻研圣人的经典便可确保万世之治。

朱允炆也一贯依此而行,未曾料想今日竟听闻朱允烨这般论调。

"哼,这可是皇爷爷最引以为豪的东西,你竟然贬得它一无是处。

皇爷爷得知,定会大怒,那时你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然而,朱允炆心中暗自欣喜,却听见朱允烨言道:

"确实,在孙儿眼中,八股取士之制不外乎一堆废纸。

此制度如何选拔得出有用的人才?不过是一批只会啃书本的呆子罢了。

他们谈及古籍能够滔滔不绝,面对国家大事却手足无措。

百姓的饱暖难道单靠读死书便能实现?外敌强盗是否凭借书卷就能够击退?农时春耕、夏日插秧、秋季收成、冬日储藏的道理难道全由书中得出?黄河溃堤之际,书上教你会抗洪抢险,可抗法在哪,抗至何处,书里却不曾告知!陕西甘肃易发旱灾,当真要夜夜跪地祷告上苍?那些依靠科举上来的文人,只会在那咬文嚼字,误国误民,对黎庶毫无裨益!即便是片刻安逸苟延残喘,对于整体大势也于事无补,到头来终究走向**!"

朱允烨的话使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首次对自己过去的决定产生怀疑,于是问道:"那你说该当如何?”

这样的询问让一旁的朱允炆满心嫉妒。

在他眼中,自己的皇爷爷从来都是一位果断决然之人,很少询问别人的意见,今日却不止一次向朱允烨询问策略!

“格物致知!”

朱允烨缓缓开口。

格物致知?

朱元璋不解其中含义,投以疑问目光。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了解事情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朱允烨解释,“就如先前说的,为何黄河经常洪水泛滥?是因为降雨量过大抑或是河堤久失维护?若雨水多则多余的水该怎么引流?往哪里引流?若是堤坝老化失修,其原因何在以及应该如何修缮?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实地考察探求答案!”

"那么甘陕地区易受干旱困扰?”

“是因为雨水不足还是因为土地本身不易蓄水所致?若是缺雨则为何?若是土壤特性,则又要怎样改良这种问题?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靠书本能找到答案,必须要亲自去实践才行!"

“这话怎么听着如此熟悉?”

朱元璋皱起眉头深思。

忽然之间,他想起来了——这不是刘伯温临终遗书中的治国良方吗?

一切历历在目。

朱元璋变得兴奋起来:原来自己这位孙儿所说的一切,正与刘伯温留下的遗志不谋而合。

他也极认可这一理念,原先打算是将这方法作为治国准则留给子孙后代。

现看来已无需如此了,孙子已懂治国之道了。

朱元璋凝视着眼前的朱允烨,目光中满是肯定。

这次考核即将落幕,他内心已然有了决定。

虽然朱允炆是长孙,朱允烨为次孙,但两人的差距却显而易见。

不论治国理政或是其他才能,朱允炆与朱允烨相比,简直犹如天地之别——朱允烨才是那颗耀眼的星。

思绪至此,朱元璋不禁轻叹一声,若是朱允烨能成为自己的长孙,该是多么美满!这般一来,何须烦恼继承之事,直接确立他为储君即可,既名正言顺又无需犹豫。

可惜,朱允烨只是次孙。

然而为了大明江山,改变已是刻不容缓!朱元璋决心已定,准备重新安排让朱允烨接任皇长孙的身份,并赋予其监国的职责。

朱允烨展现出来的才智完全配得上一个历练的机会,朱元璋想着趁自己尚在之时给予他这份责任。

他必须学会帝王之道,朱允烨需参与国家管理,付诸行动,方能成长。

此刻的朱元璋目光中透露出非凡的气概。

纵使失败,这偌大的帝国也不是朱允烨可以动摇的;若果有所成效,则可能带来成千上万倍的回报!一个卓越的君主总会引导王朝不断向上发展!

到时,文武百官自会敬服,而朱元璋脑中也浮现起那些共患难的老兄弟们的脸。

不必再担心自己离去之后他们的境遇了。

毕竟,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谊难以忘怀。

没有威胁后,他又岂会忍心伤害这群陪自己建立天下的功臣?留下一段手足相顾、兄友弟恭的佳话,成为历史上君臣融洽的经典案例岂非更好?

反之,必然招致许多骂声和遗憾!如徐达,实乃不舍杀害之人,看朱允烨意愿如何利用便是,留任则善用,否则便许他个安逸余生就好。

至于蓝玉……

朱元璋鼻中发出一声冷哼,杀与不杀,皆可取决于未来皇孙的想法。

多年来,蓝玉身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渐渐骄傲自满,暗生异志,但这都已不再是他要担忧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