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含愤身亡
书名: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分类:历史 作者:秋季 更新时间:2025-04-18 08:12:29
2
“终使占据兵力上绝对优势的袁绍狼狈败逃,含愤身亡!”
听闻朱允烨此谋略,
朱元璋目光骤然熠熠生辉,
此计同样在朱元璋心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
先袭击船队,迫使其不敢将粮秣存放在船上,
接着择机烧掉其囤积之粮饷,一系列动作紧密相扣,无懈可击!
这是出自自己孙子之智计吗?
是谁传授了他这些兵法韬略?!
此时朱元璋看朱允烨的眼中已经流露出肯定之意!
一旁的朱允炆则是彻底怔住了,
纵使他对朱允烨的话语理解不全,
但只看朱元璋脸上的表情也能猜到七八分——
很明显,朱允烨的进言深得皇爷爷欢心!
回溯到朱元璋漫长戎马生涯之中,
大大小小无数战斗里唯有此次洪都战役,
让他毕生难忘。
彼时的他刚刚统一江西全域,正式加封“吴王”
之位,尚未来得及安顿治理,
东边同样称“吴王”
的张士诚便发兵进攻,迫使朱元璋亲率大军迎敌,
与此同时,
陈友谅统领六十万雄兵,数百巨舰浩浩荡荡长驱直入,满朝震骇!
可当时朱元璋深陷与张士诚的鏖战之中无法抽身西顾,
即使立即移师应对,依那时自身实力,亦难以与陈友谅抗衡,情势逼迫之下,
朱元璋只能下达严令予洪都守将:无论如何都必须拼死据守城池!
洪都守将是何许人也?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侄儿朱文正。
洪都城内不过两万杂牌军,毫无精锐部队可言。
在接到朱元璋密令之后,
往昔荒唐奢靡的朱文正宛如变了一个模样般,当即招拢众将,公开展示圣命,“主公令下,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务必守护洪都不失!”
语毕便紧锣密鼓分配各部守卫四方城门,其中辛苦艰难无需赘述,
终究保住了洪都,为此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这份从容让朱元璋得以回师增援,并在洪都城前一举击败陈友谅。
自那时起,战局中的攻守态势彻底逆转。
所以,在朱元璋心中一直以来的评价是:朱文正凭不足两万之众,却能够守住洪都这座坚城,已然创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实现的奇迹。
然而听闻朱允烨的一番言论之后,朱元璋顿觉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历经数十载的兵戈交战,无需旁人点拨,仅凭一眼,朱元璋就能明晓朱允烨这方略方案的可行性到底有几分高低,也明白朱允烨绝非纸上空谈之人。
凝视着眼前的朱允烨,朱元璋于心中不禁长叹,“这位孙子对于兵法的研究造诣,恐怕已经达到历代名将的高度了!”
若他继位成为储君人选之一,也算一个较为理想的决断。
更何况一位懂得领兵统帅之理的皇帝,足以驾驭朝堂,那些不安分之徒也不易生乱。
尽管如此,朱元璋内心仍旧盘旋着另一隐忧。
建立家业靠武力称霸较易,可一旦坐定江山,治理维护实属困难重重。
从即位至今漫长岁月,朱元璋日夜担忧国政繁多未妥之处,甚至多年来未曾安稳入睡一刻,唯恐因自身过失影响大局稳定。
由此观之,只会指挥征战显然是远远不够,还需兼具治国安邦之大才!
思绪至此,朱元璋萌生测试两人治理才能的想法。
尽管朱允炆刚刚经受一轮考验并未取得皇祖父认可,但基于礼教规矩——长幼尊卑不可废黜的准则,依旧是前者首先发言。
“治国安邦之计策?恰是我的专长啊。”
平日里师傅教授诸多正是这方面学识,顿时令朱允炆再度重拾信心。
“皇爷爷!若依孙儿浅见,应广泛延揽贤达英才管理朝中事务。
孙儿本身退居宫中无为而治即可,这样国家亦能秩序井然运作良好,百姓必然安居乐业……”
朱允炆侃侃道出师傅往昔教导内容,丝毫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神色已经有所转变。
“无知!”
朱允烨暗自在心底嘲讽。
至于朱元璋其人品性如何,别人可能不太清楚,但对朱允烨来说则是明明白白。
哪怕指责其残暴也好,疑心重也罢,又或者贪权恋势亦无不妥。
然而关键一点在于:朱元璋始终致力于将明朝政权稳稳妥妥掌控于己手中,这是老朱家世代相传根基所在,也是这么多年努力追寻的核心目的啊。
怎奈何现在你朱允炆当着他面提及何种“无为而治”
还将手中大权交给臣子处置呢?如果不是因为特殊身份关系,怕是当下便已性命不保了吧。
果真不出所料,朱元璋眉宇间浮现愠怒,当即截断朱允炆仍然激情澎湃的话语流露:“允烨,你来谈一下你的见解。”
随着此言落下,朱允烨立即毕恭毕敬回禀一声:“遵旨。”
留给那边尚未来得及反应完全处于错愕表情之下的朱允炆满是茫然状态。
然而下一句话音传至,竟如同惊雷滚过天际,险些震得朱元璋脚下发虚摇晃不定。
朱允烨语气斩钉截铁宣布道,“据孙儿浅见,需当先对商户们实施加重赋税政策。”
“你说什么?”
朱元璋好似未能完全辨清所述内容般追问道。
“孙儿确信如今针对商人收取赋税水平偏低,要想保障大明江山持久和平繁荣景象持续,非重征商税不可为之!”
再次明确表态并补充阐释完整观点之后,
终于消化完整个过程逻辑链路后的朱元璋刹那之间心头火气涌动。
虽然刚刚过去回答环节让他感到极为欣赏满意,但这商税比率可是由他亲力划定标准用意深远——旨在减轻民众负担,尽快使国势脱离元末纷争局面恢复正常秩序安定下来好让民众安居生活无忧。
此时,朱允烨竟然提出了商税过低的观点!
难道他真的不懂民间的艰辛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中掠过一丝失落,
而站在一旁的朱允炆仿佛找到了机会,立刻开口说道:“允烨太过放肆,竟敢出言冒犯皇爷爷!”
但朱元璋似乎并未听见朱允炆的话,沉声说道:
“朕建立国制,定下对商人征收三十税一的标准,正是为了休养生息,让你来质疑朕,是何道理?”
话语中暗含怒意,可他仍旧强压住,问道:“说吧,你为何觉得商税太轻?”
“回皇爷爷——”
朱允烨略作停顿,接着道:“敢问国朝赋税大体可分为哪些种类?”
不待朱元璋回应,他自顾接下:“分为农税与商税两类。
然而今日,孙儿发现一个问题,农民承担重税,而商人的赋税却极低,区区三十税一,近乎没有。
孙儿明白皇爷爷的用意,以低税减轻商人负担,从而刺激贸易流动,振兴国家经济……”
听到这儿,朱元璋的表情逐渐缓和,怒气也随之平复,心下暗思,这孩子还是懂得自己初衷的。
不过,朱允烨又紧接着说道:
“可是皇爷爷有没有想过?商人往往重利轻义。”
这一句话如同惊雷在朱元璋耳边炸开——“重利轻义”
四个字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
朱允烨没有停下,继续陈述:“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王朝,都离不开黎民百姓的支持。
无论税收赋役,抑或征兵充军,全由农民肩负,沉重的枷锁让这些农民几乎喘不过气。
而相比之下,那些从事贸易的商人只需将货物从一处转运到另一处,便能获取巨额利润。”
稍作停顿后,他又补上一句:“这并不是说流通交易本身有错,相反,正因有了这些商贾奔走,才使天下的物资得以交流,避免国家陷入停滞状态。
然而问题在于,作为国家根基的农民整日辛勤劳作,反倒需承担繁重赋税徭役;而那商人却只缴纳少量税费——这对于农民而言,实在太过不公平!”
朱允烨语气渐趋激烈:“就算现在朝廷初定江山,急需商业助力复苏经济,但这商税是不是也太轻了些呢?孙儿认为完全可以通过适度增加税率,比如改为十税一的方式,根据不同获利多少分级征收,后期再逐步上调到十税二、甚至十税三,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说到这里,他再次加重语气:“更何况如此低的税率,只会导致商人迅速积累庞大的财富。
而他们有钱之后又会怎样?这一点皇爷爷心里必定清楚!”
这又是一记响亮警钟敲在朱元璋心中!
朱允烨进一步阐明:“他们会拼命买地!不停地买地!越来越多的土地落入他们手中……”
朱元璋闻言猛地一震,若有所悟般瞪大了双眼!
因为在这农耕文明中,土地才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这也是历朝历代难以逃脱三十年周期循环的原因所在:每一场浩劫之后,经过漫长的战争,平民大量死亡,人口骤减而土地增多,从而呈现出人少地多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通常采取鼓励生育、重新分配土地等措施,保证每个人都有田可耕。
因此很快就会迎来一轮人口的大规模扩张,大量荒地被开垦种植粮食,国家收入随之攀升,进而出现所谓的盛世局面。
然而,当盛世降临后,统治阶层和商人们的财富日益膨胀,他们下一步会选择什么?毫无疑问,在以土地为最高价值标的农耕时代里,答案只有一个——无休止地购买土地!
这样的情况导致土地集中现象愈发严重,
虽然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但可供分配的土地却逐渐减少,
所谓的繁荣盛世之下,其实暗藏着巨大的危机!
多余的人口里,有幸运者成为佃农为他人耕种糊口,
而不幸的,则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维生甚至饿毙荒野。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土地集中的问题愈发严峻,
使得更多人陷入了饥饿与贫困的深渊,
若再遭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他们的结局几乎就是坐以待毙。
既然难逃一死,还不如选择反抗,
毕竟搏一把成功了便能够获得尊贵地位。
朱元璋的经历就是如此——
因天灾田地无收,不得不遁入空门而后四处行乞;
要不是饥饿所迫,他又怎会投奔义军?
由此,朝代循环往复,约三百年为一周期重演这一悲剧。
而明朝时期的商业税收低得惊人,在历史上也十分著名,
这加速了商人们财富积累的步伐。
他们提前开始了大规模土地收购,使得危机比预计更早降临。
届时大明大部分土地将落入权贵及富有商人手中,
可他们缴纳的赋税极微甚至是免税,
反观失去土地的老百姓仍需承担沉重的国家税务。
这些无法生存下去的人会采取何种行动,
朱元璋心里清楚得很。
他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心有余悸。
随后,朱允烨缓缓开口说道:
“常人发怒不过血溅五步。”
“那些敢拼命的人甚至不惜性命也要拉皇帝下马!”
“皇爷爷莫非不知,这些话并非仅是一句虚言?”
此番话语后,朱元璋心中怒火尽消,转而真诚问道:
“既然如此,是否应对富商同样课以重税呢?”
但他随即又担忧道:“要是这些商人因此反抗怎么办?”
他之所以这么问并非出于恐惧,因为他还在时,无论商人如何狂妄,都不敢正面对抗。
即便他们拿着刀剑威胁也绝不违逆!但当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后代子孙是否还能像他这般有效地压制住这些富商和勋贵?这才真正令朱元璋牵挂不已。
听罢朱元璋的话,朱允烨微微冷笑一声,不屑之色溢于言表:
“皇爷爷不必忧心那些商人会不会反抗,”
“古来虽有勋贵举兵、平民起义之事,可曾见商人叛乱之举?”
“就算再给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更何况他们并无此等能力!”
“说白了,他们不过是依附在百姓身上的寄生虫罢了。”
话音未落,朱允烨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想压榨或铲除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一旁的朱允炆听到朱允烨的回答后目瞪口呆,
不禁暗自思索:这真是自己的亲弟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