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3章 遗体

书名:大明:汉王从气死朱棣开始篡位 分类:历史 作者:如烟如梦53 更新时间:2025-04-05 06:51:22

换源:
 

  3

【虽未允许父亲入城,却强迫你们三兄弟前往皇宫朝见祖父遗体。

你心里明白,这一趟入京,无异于是给建文帝留下要挟父亲的人质机会!】

进入应天后,在复杂的局势下,朱高炽通过自己的智慧周旋,并寻求岳家帮助,在其努力之下说动建文帝打消了以人质相威胁的想法,最后顺利护送兄弟平安返回北平府……但真正的危机其实才刚刚拉开帷幕……

接下来,便是朱棣了然于胸的靖难之役。

这段历史中的点点滴滴,再度浮现于他的眼前。

尽管此次展现的视角以朱高炽为核心,但仍令他窥见了一些关于靖难中未曾留意的细微之处。

特别是朱高炽率领一万兵马坚守北平城一个月的全过程,更是让朱棣心情纠结不已。

不过,进入靖难后期后,朱高炽的存在感相较于朱高煦与朱高燧显然降低了不少。

或许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自己会格外青睐次子,许诺诸多的好处。

【建文四年,父亲终率军攻入应天府,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而父亲也登上帝王之位!】

【只是在父亲成为皇帝后的两年里,皇太子的位置却迟迟没有定论。

朱高炽心知肚明,父亲心中对于选择自己还是朱高煦必然犹豫再三。】

【然而,朱高炽并不感到担忧,因为他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并且有着嫡长子的身份加持,这使得他确信太子的位置迟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果然不出所料,永乐二年时,父亲在朝堂之上正式宣告,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至于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则分别受封为汉王与**王。】

【自此,皇储之争落下帷幕。】

当看到这一幕时,朱棣的眼睛猛地瞪大,总觉得其中似乎有什么问题!

为何这个梦境里不曾出现老二那小子在朝堂上与自己公然对抗的场景?

“国运模拟器,你这演算出来的历史好像有偏差啊。”

“老二明明是在朝堂上冒犯我,才被我拘押起来的不是么?”

朱棣连忙对国运模拟器进行质问。

【当前推演呈现的历史原版结果,完全遵循原始时间轨迹运行。】

【自国运模拟器启动以来,历史便已然发生偏移。

未来主人可以通过运用国运值来为模拟器更新迭代,或者重新审视因改变后而不同的历史发展情况。】

听到国运模拟器的一番解析,朱棣陷入了一片深思当中!

这就是原先的发展方向么?

也就是说,未来是可以被改造的呀!

直到这时,朱棣才真正认识到,自己获得了何种逆天至宝。

【推演继续...】

【虽封藩,但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依旧觊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他们不断寻找借口滞留京城,迟迟不肯前往封地。】

【更有甚者,朱高煦私下还将自己比作秦王李世民!】

朱棣听闻顿时无语凝噎...

局势已如此明了了,可老二跟老三怎么还不肯罢休?

那臭小子竟敢拿自己和李世民相比!

莫非是妄图发动政变夺位?

想到这点,朱棣心中的怒火蹭的一下就冒了出来。

可这推演过程仍旧未完待续...

【尽管朱高炽已被立为太子,然而他的表现并没有赢得父亲的认可。

此时朱高煦正备受宠信,享受的礼遇已超越常伦。】

【原本对此不以为意,因为徐皇后曾屡次规劝父亲莫要有废太子换立新储的念头。】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永乐五年,母后徐氏不幸染疾辞世。

此噩耗致使父亲悲伤过度,对朱高炽的态度越发冷淡。】

什么!

徐妙云....徐妙云怎么可能在永乐五年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读到这里,朱棣的眼珠子险些掉下来,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

他对妻子徐妙云的感情深厚,并不在当年其父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情感之下。

若非这位贤内助在侧,恐怕连靖难成功与否都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在朱棣的生命里,徐妙云就是最重要的女人之一。

骤然得知徐妙云竟然于永乐五年过世的消息,这样的现实如何让他坦然接受?

“国运模拟器!速速告知本王,这一切并非真相,是吗?”

“我们的妙云一定不会死,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扭转的,对吗?”

朱棣显得焦躁不安,赶忙中断了推演,随即又迫切地向国运模拟器追问起来。

【此次推演遵循原有历史脉络展开,至于是否能够改变,还得取决于宿主的具体行动。】国运模拟器回应道。

“对,一切都可以改变!”

“我不能让妙云就这么离去,绝不能让她离开!”

听到这一答复,朱棣内心那份激荡的情绪才逐渐平复下来。

只要事情还有转机,那就意味着希望尚存!

最近几日,徐妙云因朱高煦之事屡次前来为自己求情,自己不但不理会,还厉声斥责她不得干预朝政。

如今想来,这份冷漠定让徐妙云对自己的感情充满失望与失落吧?

不行,明日必须前去找妙云好好沟通一番,缓和两人关系才行。

至于朱高煦那小子,将他先行释放亦无不可——只因心怜徐妙云,此刻他已经在此事上选择了退让。

【随后与次子朱高煦的关系愈发紧密,这也让你感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压力。】

【解缙上书谏阻,却被父亲震怒不已,指责其试图离间父子之情,因而对其心生芥蒂。】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禀奏,恰逢皇帝北征未归,只能向太子殿下述职便返回。

然而,此事却被朱高煦借此机会进谗,诬蔑解缙借皇上外出之时私下单独晋见太子朱高炽,违背臣子礼数。】

【这使得父亲勃然大怒,遂下令逮捕解缙入狱严加拷问,终致其死。

此时你才意识到,在父亲眼里,老二的地位始终胜过自己一筹。】

朱棣闻言默然无语:难道真的因为听信老二一席话便害死了解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啊!

【永乐九年,第一次北伐结束回朝的父亲询问翰林学士杨士奇等关于你监国期间的功过评价。】

【大理寺右丞耿通数次当面禀报称:“太子处理政事并无明显失误,无需更改储位。”

虽多次陈情却反使父亲更加不悦。】

【直至永乐十年,父亲立下你的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那一刻你才笃定自己的太子之位应当稳固了!】

朱棣心中五味杂陈,若是如此,莫非自己内心一直都存在着想要废黜朱高炽,转而册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结果看来,终究还是选择了保留朱高炽……准确地说,是选择了优秀孙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啊!

【永乐十二年九月,父亲第二次北伐凯旋归来,指派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人辅佐太子监国。】

【而老二朱高煦则抓住这次机会,“昼夜谋夺嫡位,并捏造谣言诽谤监国及众人,意图撼动局势。”】

【父亲由此借口‘太子派遣使者迎接车驾迟到,并且奏章措辞不当’,认定这是辅导人员失职所致。

于是召回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人予以追责,之后黄淮、杨溥、金问遭受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联合弹劾并被判罪下狱。】

【永乐十三年,父亲调整封国安排,改三子朱高燧封于彰德,并重新分配次子汉王朱高煦到青州。】

【尽管如此,老二朱高煦仍旧不愿离开京城去就藩,再次上疏恳请说:“希望留在陛下身边奉养,不想前往新封地。”

此举引起父亲对其真实动机的疑虑和戒备心理。】

朱棣不禁自省:自己这位当爹的怎么如此愚钝,到现在才开始察觉次子朱高煦可能怀有的二心呢?

【被迫迁往山东封地的老二朱高煦依然心怀怨怼,不知反省收敛。】

【到了永乐十四年十月,汉王朱高煦返回应天府,其所作所为违法乱纪之事被暴露出来,几乎被剥夺爵位降为平民。

最后多亏你的痛哭哀告求情,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你期待朱高煦能有所收敛,体会你的深意,但他却不以为然,还认为你虚伪做作!

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煦的封地迁至乐安,可他依然暗中图谋取代太子之位。

即使你屡次修书劝诫,依然收效甚微。

不过由于朱高煦被调离京城核心地带,他的野心终得控制,这总算让你稍感宽慰。

朱棣看到这段经历时,不禁感慨万千!

他没料到,这对兄弟竟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较劲这么多年!

然而他也意外发现一个事实:他确实数次亲征漠北!

虽然在朱高炽的生命历程里,关于周围人和事的描述可能不够详尽,但有些大事件仍清晰展现出来。

例如永乐四年南下交趾取得胜利,并建立布政司;

再如姚广孝与解缙未负所托,完成《永乐大典》编撰;

另外还有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西洋;

当然更少不了自己多番领兵亲征漠北。

谁能想到从那以后的这些年里,他竟建立了这么多功勋呢?

此刻他心生满足:哪怕去了地下世界,也有足够的底气对先祖说,自己的儿子绝对不逊色于其孙子吧。

心中略显自豪之余他明白过来:

这些年勤勉治国,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不正是为了弥补当初继位正当性的不足么?他怕后人议论是非,死后羞见祖父朱元璋。

实践证明,相比起侄儿朱允炆,那个稚嫩的年轻人,他朱棣无疑出色得多!

故事仍在演绎发展着。

这份满足并没持续多久。

因接下来的事情让朱棣措手不及。

永乐十五年三月,父亲第三次巡游北京,留下你处理政务,并指派尚书蹇义、谕德杨士奇及侍读兼赞善梁潜协助皇太子监国事务。

鉴于北平宫殿基本落成,在抵达后就不再回南京,并决定从永乐十九年起将北平定为新的京师。

到了永乐十八年的十二月,父亲把这位太子和朝臣们一起搬到北平。

此次担任国事监管达三年零十个月之久。

到了永乐二十年的三月至九月间,随着父亲又一次亲征漠北行动,由你继续负责国事监管,辅佐的重臣包括蹇义和杨士奇等人为期七个月。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至十一月,父皇进行第四次亲征漠北之旅,仍令你代理国政,参与辅助工作的还有杨士奇等人,总计四个月时间。

紧接着永乐二十二年的四月至七月,是第五次亲征漠北任务。

同年七月,他最终倒毙于榆木川途中。

动身前曾下令由杨士奇协助太子处理政务工作,历时同样为四个月。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朱棣呆住了!

自己就这么离开了?

且正好死于最后一次征途归来路上?

尽管对生命终会有尽头早有心理预期,也知道自己那时大概已经六十四岁了。

可即便这样,知道确切死亡时刻还是不免令人郁结难舒!

"既然我们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一切,也可以扭转历史走向,难道就不能调整一下自身轨迹么?"

"这些改变完全是可以掌控于手中的。"

经过片刻沉思后,朱棣很快驱散脑海中纷扰杂念,不断用话语鼓励着自己。

接着是八月二日那天,当他听到父皇驾崩榆木川的消息后,召集心腹近臣如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和杨士奇商量对策,还跟礼部尚书吕震共同规划丧仪事宜。

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增强都城守备力量。

因当时大部分精英部队随皇帝出征在外,留守京城的基本都是老弱残兵,保卫压力倍增。

于是在八月四日这一天当机立断发出急令,命令随行的宁阳侯陈懋以及阳武侯薛禄火速率原驾护精锐骑兵奔驰三千里返回京城,以保障京师安全无虞。

为了强化京师防卫,稳定朝廷内部局势, fifth day进一步安排驸马都尉沐昕负责管理应天后军都督府事务,派遣太监王贵统领调回的官员与军队赶往应天地区,确保皇宫的各项事务得以平稳运作。

其后决定召回前任户部尚书夏原吉加入协商重要礼仪事宜。

直至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其父归来之后,正式公开皇家的丧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