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三十三章 史诗级逆袭

书名:彼岸天:使命灭秦 分类:历史 作者:长笛与Ip...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32

换源:
 

  在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宝鸡,岐山的地名,数千年未变。岐作为地名,在这里随处可见。在历史上,“岐”这个字与周朝密切相关,这里的周原遗址,散布着周人的大量遗迹。与以残暴著称的商朝相比,周朝仿佛进入另一个文明的次元。几百年后,东周鲁国的孔子念念不忘的那个礼乐昌明、政通人和的时代,正是以文王、周公代表的先周晚期和西周早、中期。在后世,“周制”留下一个令人怀想的政体模式。周人更加娴熟地使用起语言和文字,系统地撰写历史、以诗言志,他们留下的故事和诗歌,至今仍不难读解。及至东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如熔岩喷发,达到令人困惑的高度。而这一切的一切,距离杀人献祭、神秘荒蛮的商朝,不过一步之遥。西周肇建并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文化上的跃升。从商到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层面改天换地。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周代的建立并不只是常见的朝代递嬗,也是整个文化体系与政治秩序的重新组合,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特色。他总结:“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谜团重重的商周巨变是如何发生的?

3000多年前,生存在今天陕西北部地区的周人受到少数民族戎狄的骚扰,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向西迁徙时,走到岐山下,见到这片土地肥沃繁盛,生长的苦菜都是甜的。《诗经·大雅·绵》被认为是周人的史诗,记录了这段传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他们很满意,于是“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就此定居,命名周原。周原是中国考古版图上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解读中国历史的一个迷人的切口。1976年之后,考古队于1999年、2014年几次重返周原,重启大规模发掘,寻找岐邑这个目标贯穿始终。周原遗址是全国商周时期出土青铜器最多的遗址,数量达上千件,超过殷墟,其中大盂鼎、小盂鼎、墙盘、毛公鼎等重器以长篇铭文闻名。周原出土的万余片甲骨,数量仅次于殷墟;现已探明100多座单体夯土建筑遗迹,为全国西周遗址之最。然而,这些证据还难以证明岐邑的所在,因为缺乏先周的有力证据。2003年12月,考古队在周原遗址以西30公里的岐山周公庙遗址作野外调查时,在一个废弃的水渠里,北京大学考古专家徐天进偶然看见了一个小骨片,用手一擦,赫然有字。次年春天,考古人员顺藤摸瓜,在水渠边找到了一个埋藏着密密麻麻甲骨的坑,挖出来的第一片卜甲上,开头两个字就是“周公”。周公庙甲骨上一共辨认出400多个字,出镜率最高的名字就是周公。随后在一片野枣树林里,考古队又发现了22座大墓,其中10座有4条墓道、4座有3条墓道,而西周诸侯国国君的墓葬只有一或两条墓道。这些更高规格的墓葬主人不禁引人猜测:会是周王吗?但学者的普遍观点是,周公庙遗址应该是周公的采邑——即国君赐给卿大夫世禄的田地,那些大墓不是周天子的墓,而是周公家族的墓。

牧野的凛冬时节,商人都无心为暴虐的纣王作战,纷纷倒戈,商王朝葬送于周人远征军之手。在后来与此有关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杨戬、哪吒、雷震子等人物都位列西土军队之中。在商朝,周只是一个偏居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聚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与中央王权都没有可比性。这样一个小国,为何产生灭商的理想,又如何实现翦商大业,令人好奇。这是西周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史学家许倬云是西周史专家,著有《西周史》,他研究的重点,就是西周从一个蕞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建构了超越国家的封建秩序。而正是这套秩序,无意间铸成了华夏社会的基石。西土联盟与天下分封如果以《诗经》中的说法,周人灭商的战略规划始于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凭借在西部地区三代首领的经营,周人势力虽然逐步强大,但与商王朝相比仍然难以抗衡。当时周是商的附庸国,据文献记载,纣王曾听信谗言拘禁过周文王,于是才有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周原甲骨卜辞里也记载过,商王朝曾经讨伐过周。可见,商对周有碾压之势。周人卧薪尝胆、厚积薄发,但为了灭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股别的力量加持。商朝西陲活跃着很多古老的少数民族,《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十一年,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部族,对阵商郊牧野。这就是西土联盟。

迄今为止,周王室的遗存都是一个谜团。在普遍认同的西周三个都城遗址——周原、丰镐与成周,出土的基本是高等级贵族家族遗留下的遗存。丰镐遗址迄今所见最高等级的遗存,是西周贵族家族井叔家族的墓地;周原的高等级建筑和大量青铜器窖藏,基本也都与贵族家族有关;洛阳成周遗址考古所见的,也是周人和殷商遗民的贵族墓地,与王室密切的文化遗存很难见到。这说明,周王权的存在感远不如商,王权留下的遗存也就稀少了,这些现象支撑了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说法。徐良高认为,这种商周政治体制的差异,可能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常常争论不已的“周制”与“秦制”两种不同政治理念与体制的历史根源。东周时期周王权衰落,诸侯并争、诸雄争霸的历史原因,也可以追溯到此。做周原考古的宋江宁到殷墟考察时,就像西部小城岐邑的百姓进了首都,第一印象便被商都的壮观所折服。商是资源高度集中于首都的国家,“就像法国被称为巴黎和巴黎之外,商也可以分为殷墟和殷墟之外,”宋江宁说,“整个商王朝的GDP肯定比不过西周,但殷墟GDP会超过西周的每一个城市。”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