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吴三桂阵中救父

书名:百万精锐的亡国 分类:历史 作者:玉蒲少了团 更新时间:2025-04-15 09:58:13

换源:
 

  吴三桂在家每天遛狗,喝喝茶,有空也看《金瓶梅》,皮岛到家几个月来,从来不出门口,差点没有郁闷死,每天都在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点背,就是推牌九,把把“鳖十”,半点都没有。

孟夫子曾经说过:“上天若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必先让其内心经历磨难,使其筋骨劳累,使其身体饥饿,使其身无分文,使其所作所为处处受阻,从而增加其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当一个人真的陷入这样一个充满无尽困难和挑战的环境中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呢?

孟夫子的言论确实精彩绝伦,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然而,书籍毕竟是用来阅读的,拿他来办事,百无一用。在闲暇之余,不管什么书,阅读后,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开怀大笑,心情舒畅,这就足够了。

我们不应该成为那些满口之乎者也,只会空谈理论的迂腐学者。

无论是理解道理还是处理事务,都应该根据现实实际情况,种种事情都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不能总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一天赚到了钱,晚上可以享受大鱼大虾的盛宴,再开一瓶二十年的“茅台。”

但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内没有赚到任何收入,那么大鱼大肉也可以变成了白米饭和白面馒头,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食物,都能解决饥饿的问题。

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活在当下。

三桂兄弟,不要气馁,继续坚持下去,就像遛狗一样,悠闲自在,不久的将来,你也将有机会大展宏图。

皇太极虽然大胜,但攻打北京城还是不行。于是他带着大队人马抢劫北京周边,先攻下永平、滦州、遵化、迁安。

皇太极意图是想明军暗弱,要是在北京周边站住脚跟,就是在崇祯皇帝眼睛里插上一根木桩,让他疼死,然后皇太极率领大军带着丰厚战利品回了建州,

留下二儿子阿敏等人率领一万人守卫四城。

这四城处于明朝境内,明廷岂能容立即派大军攻打明军统帅孙承宗,老领导孙承宗组织兵力。

在锦州总兵祖大寿三万人马和其他路总兵五万人马积极支持配合下,开始着手收复在北京保卫战中,被后金攻占并控制的“永平四城”。

大家不明白的找找地图,一看就懂。

守这四城的主帅是皇太极的二儿子,这个儿子看来皇太极不喜欢,世界上坑儿子的有,但没有这样坑的。

这四城离北京只有百十里地,你把根据地摆在崇祯皇帝的眼皮底下,这样子就是明摆着欺负大明天子,皇帝老子很生气。

但是最生气好是北京的皇亲以及老牌的官僚,城外的房地产、土地、牛马、都是自己的资产,眼看着自己的资产被后金充公,自己人手又不够,也不会功夫,动手实在是打不过。

这帮老牌的官僚有绝招,向皇帝告黑状,当然告后金将领的黑状皇太极是不会搭理的。

大明将军的黑状可以告,而且把准皇帝老子的脉,一告一个准,你们不是不保护我的财产吗?有人能收拾你们。

大明的武将又都是祖传的嘴笨,不会讲理,毛文龙最好的例子。

皇太极的二儿子看着来势猛猛的大明“勤王”军队,自己一开始口号喊得震天响,我是皇太极的儿子,是高贵的家族,一定要与此城共存亡。

你说这帮人,自己东北黑黝黝的土地,满地的黑金石油,不去下力气开垦,偏偏跑到汉人的土地上建立根据地。

现在拿着人家的东西,占着不给,还要和来要东西的良好群众动刀动枪的玩拼命,如果是你自己的土地人口,咱们礼仪之邦也不说啥。

关键这是你抢我的。咱们自己人没有激动,抢东西的人要与此城共存亡。孟夫子如果要活着,估计满口道理文章,也是没有咒念。

“帝师”老领导孙承宗是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创造力出奇的强,收拾地主家的二傻儿子,还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皇太极的二傻儿子四个城总共才一万人马,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仗没有办法打,这四城的最高领导先是开一个动员大会。

鼓励让大家奋勇杀敌,将来回去咱们富贵相见。接下分配任务,让大家按计划执行。就在各个二领导去准备人员物资时候。

地主家的二傻儿子这时候谁也没有他会办事,把这四城的金银财物先自己存放,然后放一把火,自己带着亲信连夜逃跑。

老领导孙承宗战斗经验丰富,一看事情不对,带人就去追。

在战场上能活下来的都是第六感超强的人,如果是差点的不可能能活得下来。

祖大寿更不白给,好像闻到立功的味道,大喊一声,去抢银子呀,在前面,不要错过机会呀!

这一声音,比皇上的圣旨还管用,这时候的大头兵最想发财,带着刀枪马匹,跑这么远,不就为了发财来的。关宁军翻身上马。

追!!!

后金军前面跑,明军在后面追,就看谁跑的快,一路上不停地有后金士兵掉队,被明军追上罩头一刀,放倒后在搜查后金军身上的财物,金银这时候基本上都在身上,一抓一个准,没有财物的算晦气,再接着追赶下一个,情况可以用一句话代替“时间就是金钱。”

上!

二贝勒是关外人,知道骑兵追步兵,基本上是没有的跑,前面就是冷口关,还是组织防御要紧,这样子一直被追下去,再跑就要下辽海喂鱼啦。收拢后面赶上来的部队,让大家喘口气。

在前方,明军的侦察兵向老领导孙承宗和祖大寿以及其他总兵汇报了敌情,经过一番深入的“战略研究”之后,他们决定采取一项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

祖大寿被指派带领一支部队秘密埋伏在冷口关外的红螺山上,而其他总兵则负责联合起来对城池发起攻击。

目标是通过这种协同作战的方式,迫使后金军离开他们的防御阵地,从而落入明军的包围圈。

穷途末路的二贝勒被打的骨头都快散架,情况逼得还要撤退,出冷口关来到红螺山,祖大寿带领关宁军迎头赶上,又是一顿胖揍,二贝勒只带着几名亲信连夜逃回建州,关宁军又是一顿搜刮,一个个腰里都是黄的白的硬货,

都说一切缴获要归公,我也赞成这样的理念,现实是千里当兵只为钱,这点硬货,家里使用都不够,老婆要买化妆品,孩子刚出国留学,老家的房子都几十年啦,还要翻建,上缴是不可能的,自己都不够用。

会做人的就拿一些孝敬自己的领导,领导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家看《金瓶梅》的吴三桂一直是在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八卦炉里锻炼当中,三昧真火煅烧七七四十九天,还是个有杂质的残渣,没有炼出七彩的辉光元气,看来火候还是不到,还要锻打,但是!事情出现转机。

三桂兄弟,该你上场啦

老舅祖大寿带着三万精锐重返北京时,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祖大寿把自己的舅子吴襄,外甥三桂都带上。

向好地方说是有一个商量事情的人,往坏处想是咱们一个槽子的叫驴,出了问题大家一锅烩,都跑不掉。

还有一个思路是,出事情一起商量的“叫驴。”

祖大寿刚到永平,就让提督吴襄带着几百人去搞侦查,让抓几个“活口”回来,方便了解对方的军情。

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侦察兵一直神话一样的存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进得去、干成事、出的来,”不要看文字简单,这一番动作下来,还能回来的,最少是三等功。

跟着吴襄的就是一帮侦察兵,今天出门没有看黄历,实在是点子背,正面出现后金的上万人部队正面相遇,后金军一看这几百人,今天就拿他们开刀,练手。

于是把吴襄像肉夹馍一样包围在中间,一番火气弓箭输出,吴襄的侦察兵被射倒一片。

后金军觉得是吴襄砧板上的肉,自己想割肥的就割肥的,想割瘦的就割瘦的,直接向吴襄摊牌,投降免死,抵抗杀无赦。

吴提督别说自己带的是侦察兵,就是特种兵现在也没有咒念,因为被包围,还是重重围住。要是在宽阔的地带还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放风筝打法。

现在的吴襄是秋后的蚂蚱,活不过今天。

自己的大舅子祖大寿听到军士来报吴提督的情况,祖大寿也是搬着梯子上天“没有找到门。”

两个手背在身后,来回踱步,口里叹着气。

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三桂来见老舅祖大寿,请求要人要马,出去救自己的父亲,战区司令员祖大寿给了两个字“不行。”

三桂回到住处带上自己的狼狗,叫上从小玩到大的家丁二十多人,偷偷跑出去,救回自己的父亲。

当吴三桂一行人牵着战马和狗悄悄出了城门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马,亲自在中间指挥,左右各置家丁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冲入了后金重重包围之中。

后金主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资料里没有),突然间见到二十余骑明军冲来,一时之间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久在兵营长大的吴三桂从小听得都是擒贼先擒王,于是吴三桂抽弓搭箭,瞄准了后金最高将领,一箭射出,正中目标,那人中箭立即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失去了指挥能力。

吴三桂当时心里一横,带着二十家丁冲向受伤的主将,先是斩杀主将左右护卫,于是他从马背上弯下腰去,准备砍下后金主将的人头,完成救父壮举。

然而,原来那名后金将官还没有死,只见他忽然跳起,抽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大狼狗一口咬住后金主将的胳膊,吴三桂此时才反应过来,顾得上面部疼痛。

他迅速反应,手起刀落,将那名将官的首级砍下来,带着后金主将的人头,他迅速与父亲吴襄合兵一处,率众突围出来,成功地脱离了危险。

后金军队认为明朝为什么出来作战的部队只有这么少?他们怀疑这肯定是诱敌深入之计,不敢追击,有一些人说:“我们可千万别上当,追上去就中埋伏”

吴三桂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率领这二十来人的家丁和一只狼狗,一举突破了重围,将其父亲救回到了城下,

祖大寿亲自出城迎接,死里逃生的吴襄回到家中,决定给予家丁们丰厚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行动。

吴襄久在官场,明白江湖规矩,仅仅口头上的表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每个家丁进行物质上的奖励。

慷慨地宣布,每个家丁都将获得一千两银子的赏赐。

特别是对于吴三桂的忠诚大狼狗,吴襄更是给予了特殊的待遇。

这条大狼狗不仅能够与主人一同用餐,而且在用餐时还会被安排一个单独的座位,以显示它在吴家中的特殊地位。

吴襄高兴之余给大狼狗起名叫“某网贷。”

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而留下了轻微疤痕。幸亏他受伤时很年轻,靠着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复得很快,疤痕还不那么显眼。

也许他感到这是一个缺陷,每当与人谈话不投和时,就用手“自扪其鼻”,这已成了习惯。

到了晚年,也未改变。据长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说,观察他的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百不失一”。

祖大寿替吴三桂申请擢升!吴三桂带二十家丁救父之事,一时传开!

三桂成名之战。

也因为这份功劳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这时,他刚好20岁,这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义父大太监高起潜得到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大喜。

说:“真是我的好儿子啊!”关于高起潜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暂且不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