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挣扎中的李自成

书名:百万精锐的亡国 分类:历史 作者:玉蒲少了团 更新时间:2025-04-15 09:58:13

换源:
 

  熊总督百思不得其解,可又不好意思张嘴问,只好继续好吃好喝地款待。

一天宴请喝酒的时候,两个人就聊到流民问题,到处是造反的百姓,公公无奈地说:“我大明满朝这么多的文武大臣,竟然没有人能除去流民问题。”

俗话说酒壮“英雄”胆,熊文灿开始满口胡说:“大明流民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吃饭问题,要是让我来处理,不出一年肯定做的比现在广东福建好,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解决他,只要官员们尽力,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不信,你看现在我的治下。”

熊大人喝得多了,口上在没有把门的,一番吹嘘自己的政绩,也是自己好日子到头,该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换成其他人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位公公是皇上派来甄选熊文灿的,该他倒霉。

当时的太监比熊文灿还要激动,说到:“来这么久,一直感谢熊大人的厚恩,我此行并不是采购药材,是皇上派我来考察你的,熊大人你有如此的大才,在广东福建两省事屈才啦,除了你谁还能扫平叛贼?”

熊文灿只是酒后胡言乱语,但公公确当真,听到公公说的话,立马觉得事情不对劲,低头坐在椅子上,脑瓜子飞速的运转。

公公看到这样的情况,以为熊大人是志向有机会伸展,接着说道:“我明天就上京师,如实禀告皇上,熊大人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个月,你等朝廷的旨意,但你现在要准备两个月后到湖广的事务。”

事情都已经这样,马上就成定局,熊大人思考半天说:“上任可以,我这里还有一点小条件,五难四不可”

现在只要答应上任别说这点条件,皇帝的位子都可以考虑给你,大明朝现在就需要背锅侠,熊大人马上就有你的好果子吃。

朝廷的任命不出意外的传到熊文灿的手里,任命熊文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熊,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马上上任襄阳,剿灭反贼张献忠。

熊文灿接到圣旨想死的心都有,圣旨下达,只得遵旨办事,经过一番了解五省总理熊文灿还是制定计划,

要有自己的军队,让郑芝龙带两千人的队伍,都佩戴最先进的火枪,冲当自己的卫队。

第二,在福建是招降郑芝龙起家,然后才平定东南,看来还是要老办法,“招降”。

第三,在朝廷要给自己找个硬靠山,要不自己在前线卖命,后面再有人下刀子,在京师要广做“散财童子。”

主意拿定,说干就干,熊文灿其实并无真才实学,一到襄阳,看着关宁军出身的左良玉很是有将才,立即打报告请求将左良玉所率领的六千人划归他指挥。

不过呢,左良玉虽然是个猛将,但特别难管,怎么可能乖乖听熊文灿的话呢?

虽然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不得不跟着熊文灿,但他却经常和郑芝龙对着干。他手下的士兵和郑芝龙带的士兵也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发生福建兵和左良玉部下械斗事件。

熊文灿面对郑芝龙的局面,感到非常无奈,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将郑芝龙送回原处。尽管郑芝龙内心深处极度不愿意,也明白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因此只能带着满心的沮丧返回福建。

郑芝龙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

在归途中,他不断地停下脚步,每走一段路便要停下来休息,就这样走走停停,耗时两天的路程,他却住了六天。一直想着熊文灿能改变主意,最终事情也没有变化。

郑芝龙带着两千人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终于抵达家中。他的儿子郑森看到父亲这般颓废,反而多次出言安慰,试图缓解他的不快。

当郑芝龙回到福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新任巡抚与前任巡抚熊文灿的作风截然不同,郑芝龙不得不重新开始他的任职生涯。

郑芝龙你先耐心等待,未来还有属于你的大展宏图的机会,你所渴望的一切终将会到来。”

礼部郎中马懋才上奏备陕西大饥奏折,现在咱们也变身皇帝,来批阅大臣的奏折,看完奏折大家会有什么感想呢?

内容如下:我是陕西安塞县人,天启五年中进士,曾任行人司官员。三次被派往外地执行任务,送赏赐至关外,主持贵州科举,颁布湖广诏书。

四年来,我奔波数千里,目睹各地苦难,如关外抑河之战失败,黔南被围困,人民流离失所。

但这些苦难不及家乡安塞的灾情严重。

我从其他大臣奏疏中得知,家乡灾情严重,百姓卖儿卖女,挖草根、采白石充饥。向皇上详细汇报家乡延安府的情况。

去年延安府无雨,草木枯死,百姓争采蓬草维生,蓬草籽苦涩难咽。十月后,蓬草吃完,百姓剥树皮为食,榆树皮相对较好。年底树皮耗尽,百姓挖石充饥,但石冷腥味,吃后腹胀而死。

一些百姓不甘饿死,聚众为盗,有积蓄者被抢。官府无力管理,百姓认为饿死不如当强盗死,至少能饱食。小孩和独行者出城后失踪,城外人用骨煮人肉,失踪者被食。

食人肉者几天后因肿胀腐烂而死,尸体堆积,臭气熏天。县城外挖大坑掩埋尸体,我离开时已有三坑满,远处尸体未及埋。

安塞如此,其他大县情况更糟,陕西各地饥荒严重,强盗横行。巡抚岳和声以俸禄煮粥救济,但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问题。

百姓逃亡,最终成为强盗,陕西强盗遍布。陕西各地饥荒与强盗并存,庆阳、延安北部饥荒严重,西安、汉中南部强盗多。“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

崇祯二年,崇祯皇帝刚刚即位时,决心励精图治,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又担心国家财政不足,因此致力于节省开支。给事中刘懋上奏疏,建议裁撤驿站,认为这样可以每年节省数十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见到能省钱非常高兴,下诏将此建议作为法令推行,规定如果有人违反,擅自滥用驿站资源,将严惩不贷。

许多部门的官员因为违反这一规定而被革职,全国上下都因此而战战兢兢,严格遵守法令。

然而,陕西和山西地区的人们土地贫瘠,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但他们身体强壮,有力气。这些平时没有依靠的穷人,靠在水陆交通线上奔波,靠驿站的生计来维持生活。

裁撤驿站后,他们突然失去了生活来源。整个陕西地区都陷入了动荡不安。

给事中许国荣、御史姜思睿等人知道裁撤驿站的后果,多次向崇祯皇帝说明驿站不应该被裁撤,但崇祯皇帝都没有同意。

于是,大家都非常痛恨刘懋,纷纷叫着他的名字诅咒他,甚至画了他的画像,对着画像乱箭齐发。

刘懋奏疏上完后受到大家的指责,因此非常懊悔,最终忧愤而死。他的棺材运到山东时,竟然没有人愿意帮忙搬运,结果棺材被搁置在旅店里,多年都无法运回家乡安葬。

大明设立驿站的用意,原本是为了笼络那些有体力的人,让他们通过肩挑背负等方式来消耗精力、度过岁月,同时也能糊口,让他们不敢去做坏事,这其中是有巧妙用意的。

其实只要裁汰那些虚报冒领的行为就足够了。何必刻意裁撤,逼得穷苦人去当强盗呢?公务员事业编,你动人家的饭碗,肯定有人会给你拼命。

这不,跺跺脚令大明朝抖三抖的人来啦!

延安府米脂县人。他的父亲叫李守忠,母亲叫石氏。传说石氏四十多岁了还没生孩子,李守忠快五十岁了,也因为没有儿子而发愁。

没想到石氏五十岁那年竟然怀孕了,李守忠非常高兴。可是石氏怀孕一直怀了十三个月都没生,李守忠又开始担心起来,以为石氏生病了,但怎么问卜求神都没有结果。

不过石氏看起来也不像是生病的样子。直到怀孕十三个月的一个晚上,石氏梦见一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人,手拿长枪,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直闯进大门。

石氏被吓醒了,居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梦里有人骑马进门,所以就给孩子取名叫“闯”。

虽然这个传说可能有些不靠谱,但从他名字里的“闯”字来看,说不定还真有点来历。

李守忠夫妇因为梦里有预兆然后生了儿子,觉得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所以把李闯看得像宝贝一样。

李守忠家里本来还算有点钱,夫妻俩就守着这个儿子,盼着他长大成人继承家业,对他溺爱得不行。

李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生怕他不高兴,自然就把他的性子给宠坏了。李闯七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去上学念书。但他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十天里有七天都不去书塾。

就算先生责备他几句,他一言不合就骂先生。所以虽然念了几年书,最后还是一个字都不认识。

等到十五岁的时候,李闯长得相貌凶恶,性情也极坏。因为父母不管他,周围的人也都不敢得罪他,李闯就越来越嚣张。

又过了两年,李守忠夫妇都生病死了,李闯没了管束,更加肆无忌惮地挥霍家产。

没过一两年,就把父母留下的家产折腾得干干净净。李闯平时就不守规矩,被人嫌弃,现在落魄了,更没人理会他。

家里的田地房产卖的七七八八,他没地方可去,只能到处找亲戚朋友,今天去这家吃,明天去那家住,就像个讨饭的。

在老家的关帝庙,拜过关王之后,李闯就想试试力气,去拿神座前的铁香炉。

这香炉有三百斤重。李闯走到炉边,轻轻提起来,在殿上走了一圈,然后稳稳地放回原处,一点不吃力。

一旁的道长们都惊呆了,纷纷称赞他本事大,少见如此神力的人。

道长说:“他不是生在东南,而是生在西北,足以搅乱乾坤,让人睡不安稳。”

李闯说:“这个算什么,以后还要踢天弄斗,这小小的香炉,还提不起来?”

在道长一番吹捧之下,又左手撩起衣服,右手提起炉子,绕着大殿又走了一圈,才放回原处;稍微歪了一点,又提起来摆正,才放下手。

道士连声喝彩道:“你李家真是积了大德,才有这么好的子孙,我介绍你去延安府去找罗教师,让他教你一些武义才好。”

李鸿基说:“好,我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在天下横行。

三年前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高大的金甲天神将军,叫我李自成。我想改名叫李自成,贱号就叫鸿基。”

在家没有建树李自成听了道长的话,竟然到了延安府。到处寻找教武艺的老师。他打听到有个姓罗的,原本是当过军官的人,现在在老营里教士兵。

这个人英雄豪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李自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

李自成准备了一两银子作为拜师的礼物,去投奔罗教师。罗教师问了李自成的来意,收了拜师礼,还接受了李自成的四拜八叩,从那天起,李自成就住在罗教师家里,跟着他学枪棒。

每逢三、六、九的日子,他就在教场里和一班徒弟一起跑马射箭,非常用心。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住了四个月。李自成觉得罗教师的武艺非常精熟,样样都懂。

李自成写这封信是寄给侄儿李过,寄信的人是米脂县到府城告状的人,李自成告诉他地址后,他就把信送到了李过家里。

李过一边把送信的人拉进屋,留他吃饭,仔细问了延安府老营的具体地点,还送了送信人几十枚大钱。

李过把信收起来,第二天,自己连夜赶往延安府找李自成。

再说李自成正在罗教师家学习单刀起手的招式,李过就找到了他家。罗教师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李自成是瞒着李过跑出来的。他再三劝李自成,应该早点回去。

但李自成不肯说:“等我学成了武艺再回家也不迟。”

罗教师又说:“你不能这么执迷不悟,违背师父的意愿。如果你不忍心离开我,过段时间我会去米脂县看你,估计我本营也会让我过去。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也违背了师父,我也不教你武艺了。”

李自成看到罗教师这么说,只好答应了。当时罗教师准备了饭,招待李过。他们休息了一夜,第二天罗教师就送父子俩回到了米脂县。

过了两三个月,罗教师到李自成家里来教,连李过也都拜他为师。

从此,罗老师在两者之间来回奔波,师徒间的情义浓厚,李自成武义进步一大截,家中确是越来越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