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云骤起,宦海迷局
书名:曾国藩:宦海歧途铸勋业 分类:短篇 作者:四合院起家 更新时间:2025-04-16 01:24:11
咸丰六年,京城的天空仿佛被一块巨大的铅板所笼罩,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乌云在天际翻涌,好似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这座古老的都城。紫禁城在阴霾之下,红墙黄瓦也失了几分往日的威严。
曾国藩端坐在书房之中,面前的书案上摊开着一本《论语》,然而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那泛黄的书页之上。他双眉紧锁,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近日来,朝堂局势愈发错综复杂,穆彰阿与肃顺两派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整个官场都被卷入了这场漩涡之中。曾国藩深知,自己作为穆彰阿曾经的门生,已然身处风暴的中心。
“老爷,郭大人来访。”管家的通报声打破了书房的寂静。
“快请。”曾国藩赶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迎了出去。
郭嵩焘一脸焦急地走进书房,还未等曾国藩开口,便急切地说道:“涤生兄,大事不好了!穆大人恐怕在劫难逃,肃顺那老贼步步紧逼,朝堂上下支持穆大人的官员纷纷倒戈,如今形势对穆大人极为不利啊!”
曾国藩心中一沉,虽然对此早有预感,但听到郭嵩焘如此直白地说出,仍不免感到一阵寒意。他缓缓坐下,示意郭嵩焘也坐下,说道:“筠仙,此事我已有所察觉。只是穆大人于我有知遇之恩,我怎能在他危难之际弃他而去。只是这官场争斗,实在是凶险万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
郭嵩焘眉头紧皱,劝道:“涤生兄,我知你重情重义,可如今形势比人强。若你一味坚守,恐怕会牵连自身。依我看,你不如暂且与穆大人划清界限,也好保全自己。”
曾国藩听了,脸色微微一变,严肃地说道:“筠仙,此言差矣。我曾国藩入朝为官,所求者,不过是为了家国天下,为百姓谋福祉。若为了一己私利,在恩师落难之时背信弃义,我又有何颜面面对天下人,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郭嵩焘无奈地叹了口气,他深知曾国藩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再改变。“唉,涤生兄,你的为人我自然清楚。只是如今这局面,你又当如何应对?”
曾国藩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虽不会背叛穆大人,但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且静观其变,朝堂之上,皇上终究还是要倚重能臣干吏。只要我坚守本心,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想来皇上也不会轻易降罪于我。”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迅速。就在几日后,一道圣旨如同一道晴天霹雳,穆彰阿被咸丰帝革职查办,永不叙用。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平日里与穆彰阿亲近的官员,纷纷忙着与他撇清关系,生怕受到牵连。
曾国藩的府邸也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往日里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们,此刻都像躲瘟疫一般躲着他。曾国藩看着冷冷清清的府邸,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但他并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每日依旧按时上朝,处理公务,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肃顺并没有打算放过曾国藩。他深知曾国藩的才能,若不将其除掉,日后必成大患。于是,他暗中指使几位言官,在咸丰帝面前弹劾曾国藩,说他是穆彰阿的死党,平日里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咸丰帝看了弹劾曾国藩的奏折,心中不免起了几分猜忌。曾国藩在朝堂上一直以正直、能干著称,咸丰帝对他原本是颇为欣赏的。但如今穆彰阿倒台,曾国藩又与穆彰阿关系密切,这让咸丰帝不得不重新审视曾国藩。
这日,曾国藩正在家中处理公务,突然接到圣旨,宣他即刻进宫面圣。曾国藩心中明白,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他换上朝服,整理好衣冠,带着几分从容与坦然,踏入了紫禁城。
在养心殿外,曾国藩静静地等候着咸丰帝的召见。他的心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所坚守的信念的笃定。他深知,此次面圣,将会决定自己的命运,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终于,太监传旨,曾国藩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养心殿。他跪在地上,向咸丰帝行了君臣之礼。咸丰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地看着曾国藩,缓缓说道:“曾国藩,近日有人弹劾你,说你与穆彰阿结党营私,意图不轨,你可有此事?”
曾国藩心中一凛,他抬起头,直视着咸丰帝的眼睛,坚定地说道:“皇上,臣冤枉!臣自入朝以来,一心奉公,从未有过结党营私之举。穆大人于臣有知遇之恩,臣铭记于心,但臣与穆大人之间,也只是纯粹的师生情谊。臣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的百姓。”
咸丰帝看着曾国藩,心中有些犹豫。他从曾国藩的眼神中看到了真诚与坚定,但弹劾的奏折又摆在眼前,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沉默片刻后,咸丰帝说道:“曾国藩,朕一向欣赏你的才华与为人。但如今这弹劾之事,朕也不能置之不理。你且回去,好好反省。若真有此事,朕定不会轻饶。”
曾国藩心中明白,咸丰帝这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他再次叩首,说道:“谢皇上恩典,臣定当不负皇上所望。”
从紫禁城出来,曾国藩的心情格外沉重。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在这复杂的官场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忠诚。
回到府邸,曾国藩将自己关在书房中,彻夜未眠。他反复思索着当前的局势,思考着应对之策。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如今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清军在前线屡屡受挫,咸丰帝正为此事忧心忡忡。若自己能在此时献上平定太平天国的良策,或许能化解眼前的危机。
于是,曾国藩连夜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数千字的平乱之策。他详细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形势,提出了组建湘军、训练水师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第二日清晨,曾国藩早早地来到朝堂,将自己的奏折呈给了咸丰帝。
咸丰帝看了曾国藩的奏折后,心中大为震动。他没想到,在这朝堂之上,还有曾国藩这样能洞察局势、提出良策的人才。原本对曾国藩的猜忌也一下子消散了几分。
“曾国藩,你这奏折写得甚好。只是组建湘军,谈何容易,这其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该如何解决?”咸丰帝看着曾国藩问道。
曾国藩向前一步,自信地说道:“皇上,臣愿亲自前往湖南,招募乡勇,训练湘军。至于所需的经费,臣会尽力在地方筹措,同时也望皇上能给予一定的支持。”
咸丰帝沉思片刻,觉得曾国藩的提议确实可行。如今太平天国已经成为大清的心腹大患,若能有人平定此乱,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而且,让曾国藩离开京城,去湖南组建湘军,也能暂时缓解朝堂上的纷争。
“好,朕准了你的奏请。命你帮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务必早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咸丰帝说道。
曾国藩心中大喜,他赶忙叩首谢恩:“臣定不负皇上重托,竭尽全力,剿灭逆贼。”
就这样,曾国藩带着咸丰帝的圣旨,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前往湖南的道路。他深知,这将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在前往湖南的途中,曾国藩看着沿途破败的村庄,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尽快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而此时的湖南,也正处于一片动荡之中。地方官员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困苦,再加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整个湖南局势混乱不堪。曾国藩的到来,能否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湘军,又将如何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