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十四章 守雄关的总兵官

书名:鸳鸯袖 分类:现言 作者:昆明佬 更新时间:2024-04-16 09:07:31

换源:
 

  一场血战后的葬礼总是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兵营中央,整齐地安放着三百多具阵亡士兵的遗体,唐屏和唐翰的遗体放在最前排。

唐民和金花率所有士兵静默哀悼,他们浑身尘土和血迹。有的人泪流满面,有的人面色凝重。

自远而近,唐玉良率领的队伍到了。

瞭望塔上的士兵大声报告:“后军到了!”

大家让开一条路,唐玉良、司空晓、悟远、牛祥和张凤儿率队进入兵营。

唐玉良走到唐屏等人遗体前,面色沉重地单膝跪下。

她没有流泪,只是在两位哥哥的脸上来回凝视。

“大哥、二哥,你们是英雄!是我唐家的荣耀!”唐玉良大声地说道。

金花扶起唐玉良道:“唐夫人,请节哀。”

唐民抬手示意,士兵们上前,将所有遗体包裹起来,然后抬到山坡上埋葬。

唐玉良问:“怎么会伤亡这么多人?”

金花说:“只有我们蜀军孤军奋战,东海兵和辽东兵都不来支援。我们八千人对敌人几万人。所以,唉……”

唐民说:“敌军的伤亡更大,有一千多人被我们杀死。而且,我们的防线没有被攻破。这是惨胜啊。”

唐玉良说:“这不行。赶快派人去报告总兵官大人,请他命令东海军和辽东军即刻渡过浑河,与我军汇合。”

唐民答应:“是,我马上派人去。”

十几辆大车拉着沉重的大炮行进在大路上。

几十名大真国士兵在旁边护卫。

振阳城门外,一支数万人的大真国军队匆匆赶到城门前。

在榆关,李策正兴奋地对文武官员说着:“昨日一战,蜀军成功地挡住了大真国的进攻。蜀军这次立了头功,我已向朝廷报了战表,请朝廷给蜀军记功封赏。现在,蜀军的后续兵力也到位了,我们暂时可以松一口气了。”

一位官员奉承道:“这都归功于总兵官大人调度有方啊。”

一名武官说:“大人,只靠蜀军的力量,恐怕不能支撑太久。东海军和辽东军应当尽快渡过浑河,这三支军队汇合一起抗敌才稳妥。”

李策说:“我早已下令,叫他们渡河。可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说坚守自己的阵地更重要。我也不能强求他们啊。”

一名士兵进来:“禀报大人,蜀军将领唐玉良派人来报。”

李策说:“让他进来。”

校官王子进来,他衣冠不整,头上还有包着渗血的布条,但是身体挺拔,精神抖擞。

王子单膝跪下:“拜见总兵官大人。”

李策说:“起来说话。”

王子起身禀报:“奉唐玉良将军令,前来报告。前日一战,我军挡住了敌军的进攻,杀敌一千四百余人。我军阵亡三百零三人。唐屏将军和唐翰将军阵亡。我军后续军队已经就位。现我军兵力为一万二千人。经探查,敌军兵力已增至四万人。若敌军再来攻击,则我军兵力不足,难以取胜。请总兵官大人督促东海军和辽东军速速渡过浑河,与我军汇合一起抗敌,方有胜算。”

李策想了想,说:“你回去告诉唐将军,若敌军再来攻击,则尽力坚守。如果实在守不住,就退到浑河南岸,与东海军汇合,继续阻击敌军。”

王子:“遵命。”

振阳城内,努赤凯尔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下首站满了文武官员。

努赤凯尔说:“我们的兵力已经调配到位,大炮也运到了。据探报,敌军也有增兵了,但不多。他们现在大约有一万三到一万四千人。而我军有四万多人。兵力对比,我们完全占优势。一定能够攻下敌方兵营。命令,多极统帅三万人和所有大炮,即刻进军,在距离敌营一里处扎营,架起大炮。明日凌晨,开始攻击。其余一万人,随时准备接应。”

多极拱手道:“遵命。”

蜀军兵营外围,几名士兵在巡逻。有男有女,有着石城军服的,也有穿辰阳军服的。

一位石城男兵见走在前面的一名辰阳女兵脖子上流出汗水,便说:“妹子,累吗?要不要我帮你扛着枪?”

辰阳女兵说:“不累,只是有点热。”

石城男兵说:“我帮你扛着枪,你擦擦汗。”

辰阳女兵说:“好吧,谢谢了。”

辰阳女兵把长枪递给石城男兵,掏出手绢擦汗。

另一名辰阳女兵说:“我也热,谁帮我扛一下枪?”

几个男兵争着说:“我来。”

女兵们笑了。

辰阳女兵说:“你们几个都还没有媳妇吧?”

石城男兵说:“是啊,你们愿意嫁到石城来吗?”

辰阳女兵说:“愿意啊,只要人好,嫁到哪里都可以。”

石城男兵问:“什么样的人叫好?”

辰阳女兵说:“我们辰阳的李嘎妹大姐嫁的人就好。”

石城男兵说:“哦,知道。李嘎妹大姐嫁的是潘龙大人,书记官。那我们可比不了。你这要求也太高了。”

辰阳女兵说:“比不了就好好学学人家啊,只要越来越好就行。”

石城男兵说:“有道理,你这妹子很有见识嘛。”

辰阳女兵说:“我能有什么见识,大哥别瞎说。把枪给我,你也擦擦汗吧。”

辰阳女兵接过两杆长枪扛在肩上。

石城男兵说:“我没有手绢。”

辰阳女兵掏出手绢递给他。

石城男兵擦擦汗,把手绢揣进了自己怀里。

辰阳女兵道:“你还我手绢啊。”

石城男兵说:“这一条脏了,等打完仗,我买一条新的还你。”

突然,瞭望塔上号角响起。

听到号角声,唐玉良等将领来到兵营门口向远处看去。

远处,数万大真国士兵正在进入兵营。

金花说:“他们要进攻了吗?”

牛祥说:“他们在扎营。”

唐玉良举起望远镜观察:“是在扎营,还在大炮。大真国什么时候有大炮了?”

司空晓说:“他们也有大炮了。赶快把我们的大炮遮挡起来,还要瞄准他们的炮。一打起来,先把他们的大炮打掉。”

留守在家的李嘎妹和潘龙在毕琦福地巡视。

这里已经建了很多防御工事。有石墙、烽火台等。

在各个角落都有士兵站岗,小院内驻守着几十名士兵。

李嘎妹说:“这么多天了。唐夫人他们还没有消息传来。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潘龙说:“我也提着心呢。听说那大真国越来越强大,不知道唐夫人他们能不能顶得住啊。”

李嘎妹说:“要不,我带上几千人去接应一下吧。”

潘龙想了一下,说:“要去就多带些兵。带一万人去吧。如果真遇到危险,人少了没用。”

李嘎妹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出发。”

潘龙抱住李嘎妹说:“保重。”

李嘎妹:“放心吧。你也要保重。”

东方的天空已经发白。

大真士兵们整齐列队于兵营中。一排排士兵们眼神冷峻,昂首挺胸,甚是威武。最前排的铁甲兵,胸口部刻有一个大大的“死”字。后面是手持长矛的步兵,身穿软甲。队伍的两侧是骑兵纵队,身背弓箭,手持大刀。

黄色、白色、红色和蓝色的旌旗随着微风摆动着,上有大字“真”。

旌旗下,多极和几位将领立马肃立。

兵营前端,十几门大炮架在炮台上。炮兵们三人一组,站在大炮边,地上堆着弹丸。

多极把马鞭高举起来,然后向前一指,大炮顿时轰鸣起来,但显然没有特定的目标,弹丸只是杂乱地蜀军兵营飞去。

铁甲兵在前,队伍向前开进。

蜀军兵营里,隐蔽在掩体后面的大炮一起轰鸣,对准对方的大炮打去。顿时,大真军的大炮全部被毁。

士兵们都伏在掩体后面躲避弹丸。

唐玉良见对方再没有炮弹飞过来,马上命令士兵列阵于兵营前,摆出防守架势。

蜀军的大炮换成小弹丸,一炮就能发出数十枚,攻击对方的士兵。大真兵成片倒下,其余的人还是顽强地前进。

大真军已经接近兵营十丈以内,大炮抬高炮口,轰击敌方兵营。

唐玉良大声命令:“放箭!”

将领们和弓弩手们一起向对方放箭,箭镞从铁甲兵上方越过,射向后面的士兵。被射中的士兵纷纷倒下。

大真军依然坚定地前进,已经逼近到五丈以内。

唐玉良大喊:“出击!”

两面大鼓擂响。

蜀军士兵按一个个鸳鸯阵组合往前杀去。

只见蜀兵组合的一个个鸳鸯阵与大真兵直接碰撞。铁甲兵遇上鸳鸯阵,竹筅被他们生生撞断。但他们身上的铁甲太重,动作迟缓。被灵活的盾牌兵用短刀刺进铁甲缝隙,一个个倒地身亡。

手持长矛的大真兵上来,长矛被手持长盾牌的蜀兵挡住,飞来的箭矢被另一名盾兵手中的藤盾挡住。后面的蜀兵持长枪刺出,最后排的两名弓箭手不断射出箭矢。

冲在前面的大真兵纷纷倒下。

大真军骑兵冲上来,很多几个鸳鸯阵被突破,大批蜀兵被斩于马下。

唐玉良率众将领手持长枪迎击大真军骑兵。

牛祥一直冲进大真兵群中,手持长枪奋力刺杀。

突然,一支箭正射中牛祥的右眼。

牛祥没有片刻停顿,一把将插在眼里的箭拔出来扔掉,继续冲杀。

双方舍命相搏,越来越多的士兵们倒下了。

蜀军阵型渐渐向前推进,大真兵边战边退。

正在阵中厮杀的多极眼看情形不对,大声下令:“撤!”

大真号兵吹响鹿角号。

大真兵向后撤。

蜀军追击了一会儿,也停下了。

唐玉良大喊:“撤!”

蜀军号令兵敲响大锣。

最后,仅有不足一万蜀兵回到兵营。

战场安静下来。蜀军兵营前躺着几千名双方士兵的遗体。

从大真军兵营走出来数百名没带武器的士兵,举着一面白旗。

他们来到蜀军兵营前,开始搬运自己士兵的遗体。

几百名蜀兵也空手走出兵营,搬运本方的士兵遗体。

石城男兵找到了辰阳女兵的遗体,他掏出那条手绢,擦拭她脸上的血迹,眼睛止不住流下来。

唐玉良站在门口,看着一具具抬进来的遗体,痛苦地低下了头。

牛祥躺在张凤儿怀里,眼睛部位包扎着染血的布带。

多极站在兵营门口,呆呆地看向战场。

总兵官府内,李策在庭院里踱着步,观赏着院里的花草。

传令兵进来:“禀报大人,蜀军来报。今日一战,阵地未失,但伤亡过大。杀敌六千余名,伤亡三千余人。若敌方增兵来攻,已无力再守,现已渡过浑河,与东海军汇合。”

李策摆摆手让传令兵出去。

李策没有了兴致,坐在一把石凳上,陷入沉思。

第二天一早,大真军渡过浑河,潮水般扑向东海军兵营。

东海军和已撤至东海兵营的蜀军奋力抵抗。

两军短兵相接。

大真兵不断涌来,东海兵与蜀兵渐渐抵挡不住,往后退却。

戚铁大喊:“撤!”

东海军士兵急敲锣。

东海兵与蜀兵纷纷后撤,大真军占领兵营。

接下来两天,大真军凭借人数优势,一路势不可挡,攻占了辽东兵营,逼近榆关。

余下的蜀军、东海军和辽东军都退入了榆关。

皇帝绕过朝廷,直接派一名太监到了榆关来宣旨。

榆关总兵官府内,太监站在上首,李策和众官员立于下首。

太监:“李策听旨。”

李策跪下:“臣在。”

太监:“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李策身为榆关总兵官,指挥不力,调度无方。致连失三营,伤亡甚巨。故褫去官职,押解入京,等候发落。钦此。”

李策:“臣接旨。”

两名锦衣卫上前架着李策下去了。

太监:“戚铁、姜良接旨。”

戚铁和姜良身着甲胄单膝跪下:“臣在。”

太监:“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尔等临战不前,任由蜀军孤军作战。致使兵力分散,相互脱节,三营逐一失守。故褫夺官职,押至刑部审理。钦此。”

几名锦衣卫进来将两人押出去。

太监:“其余众将接旨。”

唐玉良、司空晓,悟远、唐民、牛祥、张凤儿,金花、金枝、金叶单膝跪下。

太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唐玉良、金花等所率蜀兵,不畏强敌,作战勇猛,虽伤亡惨重,然毙敌亦众,是为大功。加封唐玉良为一品诰命夫人,兼任榆关总兵官;追封唐屏为都督佥事,世袭罔替;追封唐翰为都督佥事,世袭罔替;加封司空晓为五品兵部侍郎;加封悟远为护国法师;加封唐民为都司佥书,世袭罔替;加封牛祥为指挥使;加封张凤儿为副指挥使;加封金花为一品诰命夫人;加封金枝为二品安人;加封金叶为三品宜人。钦此。”

唐玉良等:“下官接旨,谢皇恩!”

太监从侍卫手中接过大印,走到唐玉良面前。

太监:“唐夫人,这是关防大印,请接印。”

唐玉良双手接过大印。

太监:“各位请起。”

太监:“从现在起,这榆关就由新任总兵官唐玉良将军全权统领。所有文武官员须听从唐将军的指挥调度。违令者,军法处置。”

众人拱手答应:“遵命。”

唐玉良挥手说:“各就其位,准备迎击敌人。”

众官员都散去。

太监说:“唐将军,请坐下。还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唐玉良和太监坐下。

太监说:“皇帝说,你要是还有什么需求,就跟我说说,我会代你禀告皇帝。”

唐玉良说:“我的两位哥哥死得很惨,还望皇帝给他们的家小一些抚慰。另外,现在我们兵力受损严重,兵力不足。希望朝廷能再补充一些兵力。”

太监说:“两位阵亡的唐将军,皇帝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抚恤银子,还给他们的儿子赐了常年俸禄。若是他们的家小还有什么需求,可以请布政使解决。”

唐玉良说:“多谢皇帝恩赐。”

太监问:“至于兵力,还需要补充多少?”

唐玉良说:“至少需要六万人。”

太监说:“增加兵力之事,皇帝与内阁大臣商议过。因匪患猖獗,各地都在忙于剿匪,一时难以抽出兵力啊。”

唐玉良说:“我可以从石城县调一些兵过来。可调兵的费用需要朝廷承担。”

太监说:“好,我回去就禀告皇帝。”

唐玉良:“多谢公公。”

太监说:“事不宜迟,我这就赶回京城。”

两人站起身。

唐玉良拱手施礼:“公公走好。”

黄昏时分,努赤凯尔率多极和几个将领在阵地上巡视。

士兵们正在掩埋阵亡者的尸体。

努赤凯尔看着一个土坑里的蜀军士兵遗体说:“这些士兵也真是可怜,为了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送了命。”

多极说:“他们也杀了我们很多人,也着实可恶!”

努赤凯尔说:“是啊,双方都付出了多少条人命啊。这关内关外本来都是同族同源,若不是那大成帝国皇帝昏庸无能,且不仁不义,咱们也不用这么打来打去的。”

努赤凯尔等人向别处走去。

土坑里的遗体被一铲铲土渐渐埋没。

夕阳下,色彩艳丽的大真国旌旗显得格外醒目。

唐玉良正看着墙上的地图在沉思,张凤儿跑进来,兴奋地说:“母亲,您看谁来了?”

唐玉良转过身,见李嘎妹走进来。

李嘎妹高兴地喊道:“夫人!”

唐玉良很意外:“哎哟,是嘎妹啊。”

两人相拥在一起。

唐玉良问:“嘎妹,你怎么来了?”

李嘎妹说:“我和潘龙商量,实在不放心你们。所以,我就带着一万人来接应你们。”

唐玉良:“哦,来得好,我正想从石城调些兵过来呢。”

李嘎妹问:“是伤亡很大吗?”

唐玉良说:“是很大。慢慢跟你说吧。来,快坐下。你这一路辛苦了。”

几个人坐下。

唐玉良问:“家里怎么样?都还好吗?”

李嘎妹说:“还好。来过一些流寇,见我们防守坚固,也就退走了,都没有打起来。”

唐玉良说:“那就好。”

翌日,唐玉良打起精神,给众将下达防守榆关的指令。

唐玉良:“现在,请军师宣布防御部署。”

司空晓:“牛祥、张凤儿听令。”

牛祥和张凤儿齐声答:“末将在。”

司空晓指着地图吩咐道:“你们率两万人在角山扎营。看见三支号箭,即率部从侧面攻击敌军。记住,若敌军退去,不可追赶,以免反被包围。”

牛祥和张凤儿齐声道:“遵命。”

司空晓:“李嘎妹听令。”

李嘎妹答:“末将在。”

司空晓:“你率两千人驻守老龙口,防备敌人从海上偷袭。”

李嘎妹答:“遵命。”

司空晓:“悟远、唐民听令。”

悟远和唐民答:“末将在。”

司空晓:“你们率五万人待命于关内东门后,随时准备出击。”

唐民答:“遵命。”

司空晓:“金花、金枝、金叶听令。”

三姐妹答:“末将在。”

司空晓:“你们率一万人在城墙上驻守。多准备弓箭、滚石檑木阻止敌军攻城。”

三姐妹答:“遵命。”

唐玉良:“众将领,马上就位!”

众人回答“是。”便各自出了大厅。

唐玉良看着地图自语道:“这个仗要打到什么时候啊?”

司空晓:“看这态势,一时不会停战啊。大真国是铁了心要推翻大成帝国。”

大真国的军队正在向榆关进发。

努赤凯尔和多极等一众将领在一条小溪边下马休息。

努赤凯尔问:“距榆关还有多远?”

一名将领答:“还有三十里,天黑前可以到达。”

努赤凯尔:“这榆关是块硬骨头,要花些气力才啃得下来啊。据探报,守关的又是蜀军,不好对付啊。”

多极说:“我们聚集了八万精兵,谁能挡得住?父汗不必多虑。”

努赤凯尔说:“万不可轻敌。和那些蜀军打仗,我们吃过苦头。没想到,破败的大成国竟然有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

牛祥和张凤儿率兵在角山扎营。

高耸百丈的角山顶,非常平整。

牛祥和张凤儿从扎好的营盘漫步出来。

牛祥往四周看看,见山腰有一座寺院。寺院被高大的树林遮掩着,只看得见局部房顶和院墙。

牛祥说:“凤儿你看,那儿有座寺院,咱们去看看。”

两人沿着弯曲的小路向寺院走去。

他们来到寺院山门前,见门上有匾,上书“栖贤寺”。走进寺院,里面空无一人。

他们走进大殿,在佛像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给油灯添了一点油。

信步走到后院,见一位老和尚蹲在一块菜地里拔草。

二人双手合十问候道:“师傅好,阿弥陀佛。”

老和尚闻声站起来回礼:“阿弥陀佛,二位施主好。”

牛祥问:“这寺院只有您一个人吗?”

老和尚说:“原本有二十几个和尚在此修佛,听说这里要打仗,便都走了。”

牛祥:“哦,是这样啊。人人都怕打仗,无可厚非。”

张凤儿问:“师傅,您怎么没走呢?您不怕打仗吗?”

老和尚说:“怕,老衲也只是个凡胎肉体啊。可也不怕,与佛相伴,何惧之有?就算死于兵祸,那死的也不过是一身皮囊罢了。”

牛祥合掌道:“老师傅的话,我听得似懂非懂。天色已晚,改日一定再来讨教。”

老和尚合掌还礼。

牛祥和张凤儿转身离开。

榆关钟楼上的大钟突然被敲响。

城墙上的士兵迅速就位。

唐玉良登上城楼,金花正在城楼上向外张望。

唐玉良问:“金夫人,有情况吗?”

金花答:“敌人来了。”

隐约看得见五十丈外,密密麻麻的大真军正在集结。

唐玉良举起望远镜查看。

唐玉良把望远镜凑到金花眼睛上:“你看。”

唐玉良问:“能看得出有多少人吗?”

金花说:“太多了,有好几万人吧。”

唐玉良拿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下,说:“大约有七、八万人。”

金花说:“对,差不多。”

唐玉良说:“命令大炮率先开炮。”

金花:“是,我亲自去下令。”

金花跑下城楼。

随即几十门大炮一起轰鸣。

唐玉良用望远镜观察,见弹丸纷纷落在对方阵中,许多士兵倒下,但仍保持着阵型并不混乱。

大真军战鼓擂响。

大真军向前快速推进,很快接近了城门。

唐玉良下令:“发号箭。”

三名弓箭手点燃了裹在箭镞上的布,随即射向空中。

角山兵营里的瞭望兵指着天空喊道:“号箭!”

牛祥抬头一看,马上高喊:“跟我冲!”

牛祥和张凤儿率领士兵冲下山去。

大真军猛烈攻城,有的向城头射箭,有的架起云梯往上爬。城上的箭矢和滚木檑石一起往下砸。

多极骑在马上指挥士兵攻城。

忽然右侧响起喊杀声,牛祥和张凤儿率两万名蜀军从右边杀过来。

大真军一下子乱了阵。

牛祥和张凤儿冲入敌阵中奋力拼杀。

前面的大真兵被逼退,后面的兵不知所措,士兵们挤来挤去,完全乱了。

蜀军战鼓擂响。

城门打开,悟远和唐民率兵冲杀出来。

多极大喊:“撤退!”

大真国士兵敲锣。

城头上。唐玉良注视着下面的战斗。

见大真军撤退,唐玉良下令:“收兵!”

大锣被敲响。

牛祥和张凤儿率军向北退去。

唐民也率兵返回城内。

长城连接着榆关,一直延伸到海边,这里被称为老龙口。

海面上,数十条船自东向西划过来,船上载着大真兵。

李嘎妹下令:“开炮。”

十几门大炮轰鸣,弹丸朝船砸去。

半数船受损下沉,其他船调头跑了。

海面上,许多大真兵在挣扎。

李嘎妹率十几名士兵乘一艘渔船来到落水兵的旁边,放下绳子把落水者一个个拉上船。

被救上船的大真兵纷纷跪下道:“谢将军不杀之恩。”

李嘎妹说:“不必多礼。打起仗来,我们是敌人。战打完了,咱们就是朋友。好吗?”

大真兵们纷纷答应:“是,将军大量,我等佩服!”

大真军已退到远处。

金花兴奋地说:“唐夫人,一场大胜啊,痛快!”

唐玉良说:“敌军已经退去,他们的兵营都撤了。一时不会再来。让士兵们休整一下。再找些百姓,把阵亡的士兵好好埋葬。”

金花问:“阵亡的大真兵也埋吗?”

唐玉良说:“一样的,死者为大啊。”

金花答:“是,我去安排。”

振阳城内,努赤凯尔疲惫地躺在一张躺椅上。他紧锁眉头,大口地呼吸。

妃子过来说:“大汗,上床歇着吧。”

努赤凯尔慢慢站起身,摇晃了一下。

妃子赶紧扶住他。

努赤凯尔突然痛苦地捂住胸口,颓然倒在地上。

妃子惊惶地呼叫:“大汗,您怎么了?快来人啊!”

努赤凯尔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