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只可惜我大唐没有如此人物,若能得一位如此人物,此生而无憾矣!
书名: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历朝全麻了 分类:历史 作者:百炼成水晶 更新时间:2025-03-23 00:49:59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对这种水稻进行了各种试验。
虽然试验过程充满了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但灵感的火花却在一次次试验中迸发,犹如在寒冬中一闪而逝的温暖小火花,给人带来希望,却又在下一刻消失无踪。
从此,袁老与杂交水稻的研究紧密相连。】
……
听到了前面这一段介绍,朱元璋忍不住眼睛一亮。
水稻?
莫非封神的这位袁老,居然不是庙堂里面清谈阔论的书生?
朱元璋这辈子非常讨厌什么都不会,只知道口出狂言,袖手清谈的那些书生们。
所以当他得知了袁老居然主动的去艰苦的地方,去到田地里面进行研究,他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
……
【那时,华夏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之中,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粮食短缺。
如何解决中粮食问题?
如何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超过20%的世界人口?
杂交水稻是袁老给出的答案。】
【1966年,袁老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症》,坚定了科研方向。
然而明确了研究方向并不意味着研究就会一帆风顺。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田野上的丰收,成了他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艰辛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袁老面临天灾、**的双重压力,还要忍受怀疑者的冷嘲热讽。
然而他依然坚持着,一次次进行试验,一次次经历失败,一次次总结教训,一次次寻求改进。】
……
李世民猛的眨了一下眼睛,有些怀疑自己看到的内容。
不过下一秒他就意识了过来,内心深受震撼。
想要提高水稻的产量,并且还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怪不得这样的人,会被百姓们顶礼膜拜,称他为神圣!
这样的人就算不立庙,百姓们也会在心中把他当成在世神明!
要知道水稻这种东西,绝对关乎亿万民生。
提高水稻的产量,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恐怕真是天大的功绩。
而如今有人朝着这一步坚定不移的前进,有着大雄心大毅力,这亦让人无比的动容。
在这个世界上,有如此想法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去实践的却没几个。
书生们整天谈论圣人言,庙堂的诸公嘴里忧国忧民,,实际内心却从来没有把百姓放在心里。
当然就算有人真的忧国忧民,嘴上说说也就算了,他们还能怎么样呢?
也唯有视频之中的这位袁老,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的在田地里耕耘,但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真正的成功。
所以李世民这个时候,忍不住向魏征开口询问道:你说我给这个人立个庙怎么样?
如此功绩,立庙也很正常!
魏征的话音刚落,李世民的眼中就闪过一丝坚毅。
他知道,像袁老这样的人,值得被铭记,值得被尊崇。
既然如此,那就立庙!
李世民说道: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为了百姓的生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精神,应当被传承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魏征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陛下圣明。立庙一事,臣会尽快安排下去。
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庙宇的建造工作迅速展开。
与此同时,关于袁老的故事也在百姓之间流传开来。
人们纷纷感叹,读书人之中,竟然还有如此心系百姓之人,实在是难得。
庙宇建成之日,李世民亲自前往祭拜。
他站在袁老的雕像前,心中充满了敬意。
他知道,自己虽然为一国之君,但也需要像袁老这样心怀百姓的人来协助。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祭拜仪式结束后,李世民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袁老的事迹载入史册,让后世永远铭记他的贡献。
这个决定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觉得这是袁老应得的荣誉。
只可惜我大唐没有如此人物,若能得一位如此人物,此生而无憾矣!
……
【1976年,袁老的科研成果——杂交水稻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种植面积达到208万亩,增产均超过20%。
1979年,杂交水稻更是走出了国门,在包括美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和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这一切的贡献,都离不开袁老。】
……
汉朝。
刘彻的眼睛瞪得滚圆,内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真的成功了!
他没有想到,袁老立下的宏愿到居然真的成功了,粮食的产量居然真的提高了,而且还普及到了全世界!
来人,宣太史令!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记载下来,如此丰功伟绩要让每个人都知道!
另外在全国各地给我搜寻农家子弟,什么法家儒家之类的,可以治国但不能安民,我希望能有农家传承之人站出来,也像袁老一样立下宏愿,为苍生解决粮食的问题。
……
在任何一个朝代,粮食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
昏君也许可以不在意,他们安然自乐,只顾贪图享受。
但是汉武帝和唐太宗明显是千古难得的圣明之君,因此第一反应就是要赶紧记载这些事迹然后推广开来。
希望能在国内找到有识之士,让当朝的粮食能够实现产量上的突破。
……
【他曾说,自己做过一个梦,梦见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一样长,稻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的梦,他做了两次,而那个关于水稻的梦,他做了40年,并且这个梦一直清晰、明朗。】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有了亩产三千斤的成绩,一亩田地最多可以养活五个人!】
【然儿即便在众人的赞美声中,袁老依然保持着谦,从不自满。
接下来的30年里,袁老依然往返于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