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860章 高仲密

书名: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分类:历史 作者:叶还生 更新时间:2024-10-15 13:45:59

换源:
 

  宇文泰,他也是个厉害角色,想要对政治进行大改革,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富裕。

这时候,有个叫苏绰的人跳出来了,说要全力支持宇文泰。

他们一起把多余的官员都撤了,设了两个新的领导,还搞起了屯田,让军用开支多了起来。

苏绰还写了六条改革大纲,就是治国宝典!

文帝一看,立马就批准了。

这六条,都是好东西:一要让心里清静,二要让社会风气变好,三要充分利用土地,四要选拔有德才的人,五要谨慎处理案子,六要公平收税分派劳役。

宇文泰对这六条简直是宝贝得不得了,天天放在座位旁边,还让官员们都学着点,不懂这些的,别想当官哦!

东魏那边呢,也不甘落后。

孝静帝发话了,让文武百官聚在一起开大会,制定法律制度,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麟趾格》。

到了冬天十月的一个日子,新法就开始实施了。

又过了几天,东魏更是厉害,征调了五万民工,只用了短短三十五天,就把漳滨堰给建好了,这速度,真是太快了!

到了十一月,东魏又有个大新闻,把彭城王元韶提拔成了太尉,度支尚书胡僧敬也升为了司空。

说起胡僧敬,他可是有背景的,是胡国珍哥哥的孙子,孝静帝的舅父呢!

最后,到了十二月,东魏还派了个人去梁朝串门,这波外交也是玩得很溜哦!

说,交趾的李贲,这家伙家族背景硬得很,是豪门里的VIP,代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他自己呢,仕途上跟玩儿滑梯,上上下下就是不见好。

同郡有个兄弟并韶,那可是才高八斗,诗文写得溜得很,跑吏部想找份工作,结果那吏部尚书蔡撙一看,嘿,并这个姓,没听说过啥大名头,行吧,那你就去做个广阳门郎,凑合凑合吧。

并韶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吃了个苍蝇似的,难受得要命。

这俩哥们儿,李贲和并韶,一块儿往回走,半道上碰上了交州刺史、武林侯萧谘这家伙。

这萧谘,苛刻残暴,老百姓都恨他恨得牙痒痒,跟见了老鼠,人人喊打。

李贲那会儿正监察德州呢,一看这机会来了,立马联合了几个州的英雄好汉,反了!

萧谘一看,妈呀,这架势不对,吓得连忙掏出财物,然后撒丫子就跑回广州了。

梁武帝一听这事儿,那叫一个生气,立马命令萧谘还有高州刺史孙冏、新州刺史卢子雄,一块儿带兵去收拾李贲。

这萧谘,还是萧恢的儿子呢,这事儿可真够复杂的。

话说回来,那会儿西魏那边也是忙活得紧,新增了十二条制度,跟手机更新系统一样,忙得不亦乐乎。

再看看东魏那边,丞相高欢可是个厉害角色。

他发现各州征调绢帛,都乱成一锅粥了,老百姓苦啊。

于是,他直接给孝静帝写了封信,说咱们得定个规矩,一匹绢帛就定为四十尺,这样老百姓才能松口气。

想当年北魏孝昌年间,那叫一个动荡,农民、商人失业的到处都是,六镇的百姓都往内地跑,跑到齐、晋一带去找饭吃。

高欢这家伙,趁机就起来了,成了霸业。

北魏一分裂成东魏和西魏,那仗打得是没完没了,黄河南面的州郡都荒芜了,公家私人都穷得叮当响,饿死的老百姓多了去了。

高欢一看,这不行,得想个办法。

于是,他就在各州河岸有渡口和桥梁的地方,都设了仓库存粮食,然后通过水路转运,供给军队,还准备应对饥荒。

又在幽、瀛、沧、青这四州的海边煮盐,军事行政的费用这才勉强周转过来。

到了那会儿,东部地区庄稼连年丰收,一斛谷子才卖九个钱,崤山东面的老百姓可算是缓了口气,能好好过日子了。

最后咱们说说那东魏尚书令高澄,这家伙娶了孝静帝的妹妹冯翊长公主,生了个儿子叫高孝琬。

朝中那些显贵们一听,都跑来祝贺。

高澄呢,挺会说话,说:“这孩子是天子的外甥,咱们得先祝贺天子。”

三天后,孝静帝亲自跑到高澄家,赐给他一堆好东西,织锦、彩缎、绵布、绢帛,加起来有一万匹呢!

这下可好,显贵们一看,都争着跑来送礼,货物堆得跟小山,十个房间都放不下!

哎哟喂,各位听众朋友们,今儿个咱们来聊聊东魏那段子事儿,保证让您听得津津有味。

您知道吗,那临淮王元孝友,给孝静帝写了封小信儿,说啥呢?

他说现在这制度,一百户人家就算一族,二十五户就是一闾,五户又是一比,整得跟那狼群分食小羊羔。

那些族帅、闾帅、比帅的大佬们,二十五个呢,一个个都不用干活,整天享清福。

可咱们老百姓呢?

苦逼得要命,整天忙忙碌碌的。

这哪儿成?

京城里七八百户人家才一个里正加两个小吏,事儿还办得挺利索,那外面的州,就更别提了。

所以,元孝友就提议了,说咱们还是恢复老规矩吧,三正还是照旧,那闾里比帅的人数也减减,这样一来,税收,、兵役,都能往上涨。

孝静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让尚书去办了。

可结果呢?

您也知道,这事儿,石沉大海,没下文了。

再瞧瞧那安成地界儿,有个叫刘敬躬的,出身名门望族,可他却玩起了妖术,忽悠了一大票人。

大同八年那会儿,这家伙直接在安成郡闹事儿了,自立为王,还改了个年号叫永汉,设了百官,带着兵马就去打庐陵。

这一打,可把豫章那边的人给吓坏了,人心惶惶的。

好在豫章内史张绾,张缵他弟,是个有担当的,挺身而出,招募士兵抵抗刘敬躬。

到了二月份,江州刺史、湘东王萧绎一看,这事儿不行,得帮帮张绾,于是就派了司马王僧辩、中兵曹子郢去帮忙。

您还别说,这俩人一去,就把刘敬躬给活捉了,押到建康砍头示众。

说起这王僧辩,那可是王神念的儿子,学问大得很,口才也溜得很,虽然射箭不准,但人家志向高远,牛得很!

再看看西魏那边,也整了个新花样,首次设立了六军,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

到了夏天,东魏呢,派了个兼散骑常侍李绘去梁朝串门儿。

这李绘,李元忠的侄子,背景可不浅呢。

还有,东魏的丞相高欢,也跑到国都邺城去拜见孝静帝了。

司徒孙腾呢,因为工作失误被炒了鱿鱼,挺可惜的。

孝静帝一看,这不行,得赶紧任命新官,于是彭城王元韶就成了录尚书事,侍中、广阳王元湛成了太尉,尚书右仆射高隆之成了司徒。

说起这太尉尉景,跟高欢那是老铁关系,两人一起混过尔朱荣那儿的。

尉景的老婆还是高欢的姐姐呢,这关系可不一般。

可尉景这家伙,仗着自己跟国家元勋是亲戚,就胡来乱搞,违法乱纪的事儿没少干。

最后被弹劾了,关进了大牢。

高欢一看,这不行,得赶紧救他出来,于是就三次进宫哭着求情。

尉景这才捡回一条命,不过也被贬了职,成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说,高欢大哥在东魏那可是个狠角色,有一天他溜达到尉景家里,一看,尉景躺在床上,跟个病猫,嗷嗷直叫唤:“哎呀妈呀,这日子没法过了,快到我的砍头日了!”

高欢一听,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赶紧上前安慰他,还拜了拜,算是给他个面子。

辛卯那天,孝静帝也是忙得不亦乐乎,给这个封官,给那个提拔,库狄干成了太傅,娄昭当上了大司马,祖裔也捞了个尚书右仆射当当,真是热闹得很!

六月甲辰,高欢大哥拍拍屁股,回晋阳去了。

这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八月庚戌,东魏那边也是动静不小,把侯景这位大佬提拔成了兼尚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还给了他个特权,想打就打,想守则守,真是牛气冲天!

西魏一看,这不行,咱们也得表示表示,于是就把王盟捧上了太保的高位。

这下可好,高欢和宇文泰这两位大佬就开始掐架了,高欢带着大军,从汾、绛一路杀进西魏,那阵势,营垒连起来能有四十里长,真是壮观得很!

宇文泰一看,得嘞,派王思政去守玉壁,直接把高欢的路给堵了。

高欢一看,行,来软的,给王思政写了封信,想招安他:“兄弟,你跟我混,我让你管并州,那可是个好地方!”

王思政回信,那叫一个机智:“嘿,可朱浑道元都投你了,咋没见你给他并州呢?这不是忽悠我吗?”

到了十月己亥,高欢围着玉壁打了九天,结果天降大雪,士兵们冻得跟冰棍,死了不少,最后只好撤了。

西魏那边,太子元钦去蒲坂守着,宇文泰带着大军赶过去,结果听说高欢已经撤了,正在汾河渡河,赶紧下令追,可惜,没追上,真是可惜!

十一月,可朱浑道元成了并州刺史,也算是捞了个官当当,算是给他个安慰吧。

到了十二月,西魏文帝那是心情大好,去华阴狩猎,还摆了个大宴,请众将吃饭。

宇文泰带着一帮小弟,给文帝行礼,那场面真是热闹得很!

还在沙苑北部建了个万寿殿,那叫一个气派,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辛亥那天,东魏也是不忘外交,派了杨斐去梁朝串门,算是给他们送了个礼吧。

再说说南边的事儿,孙冏、卢子雄去打李贲,结果春天瘴气重,想等到秋天再去,结果广州刺史萧映不答应,武林侯萧谘还催着他们赶紧上。

这下可好,孙冏他们到了合浦,被瘴气整得那叫一个惨,十个人里六七个都挂了,军队也散了,只好灰溜溜地回来。

萧映是萧憺的儿子,这事儿还没完,萧谘给梁武帝上书,说孙冏、卢子雄勾结叛贼,故意拖延不进,梁武帝一听,火了,让孙冏、卢子雄在广州自杀谢罪。

这下可好,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卢子烈,还有主帅杜天合、杜僧明,以及新安人周文育等人,带着卢子雄的军队去打广州,想干掉萧映、萧谘,给卢子雄报仇。

这时候,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带着三千精锐来支援,把卢子略等人打了个落花流水,杜天合挂了,杜僧明、周文育被活捉。

陈霸先一看,这俩人挺猛,干脆放了他们,还让他们当主帅,这可是个大胆的决定!

梁武帝一看,行,给陈霸先封了个直閤将军,算是给他个奖励吧。

西魏那边,宇文泰的老婆冯翊公主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宇文觉,那可是未来的希望之星!

说,东魏那块儿地,有个光州刺史叫李元忠,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这位老兄虽然官职高得离谱,却是个酒腻子,整天就知道喝酒找乐,啥事儿都不放在心上。

丞相高欢看中了他的能耐,想让他当仆射,结果高欢家的嫡长子高澄不干了,说:“这李元忠,整天喝得跟个醉汉,怎么能让他进尚书台辅佐天子呢?”

这话传到李元忠儿子李搔耳朵里,李搔赶紧劝他爹:

“爹,您这酒得少喝点,不然仆射这位置可就跟您擦肩而过了。”

李元忠一听,哈哈一笑:“儿子,对我来说,喝酒那可比当仆射痛快多了!你要喜欢这位置,那你就别喝酒呗!”

高祖武皇帝大同九年,癸亥年,公元543年。

正月里,东魏那边儿搞了个大赦天下,还把年号给改了,叫武定。

您说这改年号就算了,还得整点别的事儿吧?

可不是嘛,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这家伙娶了个吏部郎崔暹的妹妹当媳妇,结果没多久就给人家甩了。

这下可好,高仲密和崔暹之间那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高仲密选御史的时候,净选些亲戚同乡,这事儿被高澄给告到了孝静帝那儿,孝静帝一听,立马下令重新选御史。

那时候崔暹正得高澄的欢心,高仲密就怀疑是崔暹在背后捣鬼,心里头那个恨!

更绝的是,高仲密后来娶了个老婆李氏,那长得是又水灵又聪明。

高澄一看,眼睛都直了,想对人家动手动脚的。

李氏可不是好惹的,死活不从,衣服都被扯破了。

李氏把这事儿告诉了高仲密,高仲密心里头那个气!

没多久,高仲密就被派到北豫州当刺史去了,他心里头那个不甘,私下里就开始琢磨反叛的事儿。

丞相高欢看出了点端倪,就派了镇城奚寿兴去管北豫州的军事,结果高仲密手里就剩下点儿民政事务了。

高仲密一看,得,那就来个鸿门宴吧!

他请奚寿兴喝酒,暗地里却埋伏了精壮武士,直接把奚寿兴给擒住了。

二月壬申日那天,高仲密占据虎牢关,直接反叛了,还投降了西魏。

西魏一看,嘿,这家伙挺有种,直接就给他封了个侍中、司徒。

高欢一看,这高仲密反叛的事儿得找个人顶缸,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崔暹,打算把他给宰了。

高澄一看,这不行,赶紧把崔暹给藏了起来,还多次为高澄求情。

高欢说:“行,我可以饶他一命,但是得狠狠揍他一顿。”

高澄这才把崔暹给交了出来,还跟大行台都官郎陈元康说:

“你要是让崔暹挨板子的话,那咱们以后就别再见了!”

陈元康一听这话,赶紧为高澄劝说高欢:

“大王,您刚刚才把天下之事,托付给大将军呢,大将军有这么一个崔暹,在身边辅佐着,却免不了挨一顿板子的话,那在别人看来,咱们父子俩都得闹到这种地步,了更何况对别人呢?”

高欢一听这话也有道理,于是,就放了崔暹一马。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