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18章 人才培养的升华与拓展

书名:蜀汉新主:刘禅的逆袭之路 分类:历史 作者:辰魔 更新时间:2025-04-14 12:53:16

换源:
 

  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巴郡在众人齐心协力的重建下,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机与活力。蜀汉也借此迎来了一段相对安稳的发展时光。然而,刘禅并未因此有丝毫懈怠,他深知,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那宏伟的兴复汉室大业,恰似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而人才,则是构筑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此前推行的人才选拔与培养举措,虽已初显成效,但面对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天下局势,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仍需大刀阔斧地深化与拓展。

处理完巴郡的诸多繁杂事务后,刘禅常常在御花园中独自徘徊。静谧的花园中,繁花似锦,香气扑鼻,可他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的脑海中,如同一幅不断变换的画卷,反复思索着人才培养的种种问题。蜀汉现有的人才储备,在当下的发展阶段,虽勉强能够维持运转,但目光放远,无论是要在与曹魏、东吴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还是实现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的蓬勃发展,现有的人才队伍都显得力不从心,宛如杯水车薪。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赖传统的选拔方式与培养路径,已然无法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精心构建一套更为完备、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方能在这乱世之中,为蜀汉铸就坚不可摧的人才壁垒。

刘禅心事重重地回到宫中,立刻传令召集负责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的官员,以及曾经深度参与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大臣们。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鱼贯而入,在殿内依次落座。刘禅神情凝重,目光如炬地扫视众人,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我蜀汉在各方齐心协力之下,暂得安稳发展之良机。然而,欲成就千秋大业,人才乃是根本中的根本。前期推行的人才培养举措,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仍需进一步深化拓展。朕意已决,欲广开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诸位爱卿可有良策,不妨直言。”

一位负责教育的官员率先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当前我蜀汉的教育体系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众多寒门子弟,虽怀揣着过人的才华,却因家境贫寒,资源匮乏,犹如明珠蒙尘,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机会。臣以为,当务之急,可在各郡县大力兴办学校,为学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如此,方能让更多有志之士,有机会沐浴知识的光辉,为国家培养根基深厚、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另一位大臣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起身进言:“陛下,除了夯实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已然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亦应提供更高层次的深造机会。可在都城设立专门的学院,礼聘国内顶尖的学者、谋士担任授课教师,传授治国理政的精妙方略、军事谋略的高深智慧等高端知识,让这些人才能够精益求精,更好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效力。”

又有大臣赶忙起身,建议道:“陛下,古人云,实践出真知。对于培养中的人才,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安排他们参与实际事务,在实践的磨砺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例如,可让文职人才深入地方,参与地方治理的方方面面;武职人才则前往军队基层,从最基础的训练与实战中历练成长。”

刘禅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建议,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心中如同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逐渐勾勒出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构想。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综合考量众人的建议之后,刘禅以其果断的决策力,决心构建一套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蜀汉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一场推广基础教育的热潮如燎原之火般迅速掀起。刘禅亲自下诏,严令各郡县官员,务必在一年之内,于人口密集之处兴办学校。为了确保学校的顺利兴办,朝廷慷慨地拨付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用于学校的选址与建设、优秀教师的高薪聘请,以及贴合实际需求的教材编写。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与时俱进,增设了历史、地理、算术、农业技术等一系列实用课程。如此全面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让寒门子弟毫无后顾之忧地踏入知识的殿堂,朝廷不仅免除了他们的学费,免费提供书本,还针对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

在成都的繁华之地,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高等学府——崇文院,正式破土动工。崇文院的设立,承载着为蜀汉培养高端精英人才的重任。为此,朝廷不惜重金,邀请了蜀汉国内最负盛名、学识渊博的学者、智谋超群的谋士,纷纷前来担任教师。学院精心设置了多个专业领域,涵盖经史研究、政治治理、军事战略、经济规划等多个关键方向。选拔机制极为严格,各地经过初步培养且表现优异的人才,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进入崇文院深造。在这里,学子们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不仅能够聆听大师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教诲,还能积极参与各种精彩纷呈的学术讨论和逼真的模拟政务、军事演练。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他们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将来肩负起国家的重任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让人才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刘禅特意下令,所有新选拔的文职官员,必须先到基层郡县任职,且任职期限至少为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们要全方位参与地方的民政事务,为百姓排忧解难;负责税收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合理有序;处理司法案件,维护地方的公平正义。通过这些实际事务的处理,他们能够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积累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武职人才同样不能例外,他们需从军队基层做起,跟随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将领,参加日复一日的严格军事训练和残酷的实战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熟悉军队的运作流程,掌握精湛的战斗技巧。在任职期间,上级官员会对他们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相应的晋升机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此外,刘禅还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和私人讲学。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朝廷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奖励,允许他们开设私塾或讲学场所。这一举措,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不仅丰富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激发了民间的教育活力,也促进了学术的百花齐放与繁荣昌盛。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与影响

随着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不紊地逐步落实,一股浓厚的学习热潮,如春风般吹遍了蜀汉的每一寸土地。各郡县的学校里,传来阵阵琅琅书声,仿佛是知识的乐章在奏响。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许多寒门子弟,凭借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程。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名叫李强的少年,家境贫寒,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对知识的追求。当他得知县里兴办免费学校的消息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数十里崎岖的山路去上学。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课堂上全神贯注,课后还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他常常满怀憧憬地对同学们说:“感谢陛下的英明决策,让我有机会读书识字,将来我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为蜀汉效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崇文院建成后,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各地的优秀学子纷至沓来。学院内,学术氛围浓厚得如同醇厚的美酒,令人陶醉。学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而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因达成共识而开怀大笑。在一次模拟政务演练中,来自汉中的学子王亮,凭借着自己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一套新颖的经济发展方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老师的高度赞誉。演练结束后,王亮感慨地说:“来到崇文院,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高深的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启发,让我对国家大事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我坚信,自己能够为蜀汉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一段时间在基层的实践锻炼,参与基层任职的年轻官员们,如同经过打磨的宝剑,逐渐崭露出耀眼的光芒。在地方上,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一位负责税收工作的年轻官员,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百姓的生活实际后,大胆提出并实施了一套优化税收流程的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他们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同时通过合理的调整,巧妙地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真正实现了双赢。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百姓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为民着想的好官。上级官员也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将他树立为年轻官员的榜样。在军队中,从基层历练出来的年轻将领,在军事行动中犹如猛虎添翼,表现得可圈可点。他们熟悉每一位士兵的情况,深知基层的需求,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战术,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次边境巡逻任务中,一位年轻将领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精准的战术判断,成功击退了一股来犯的敌军,保卫了边境的安全。他的英勇表现和出色指挥,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和上级的嘉奖。

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的春雨,为蜀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希望。它不仅提升了蜀汉整体的文化水平和人才素质,让蜀汉在知识的土壤中扎根更深,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蜀汉百姓对刘禅的赞誉之声,如同潮水般此起彼伏,日益高涨。百姓们深知,是刘禅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让他们的子女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蜀汉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这种对君主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些在新体系下茁壮成长的人才,正如同初升的朝阳,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成为蜀汉在三国纷争的惊涛骇浪中脱颖而出的中流砥柱,助力刘禅实现那宏伟壮丽的兴复汉室之伟大梦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