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20章 教育材料

书名:三国:我成了曹操的致命毒药 分类:历史 作者:林金鸿 更新时间:2025-04-04 09:17:21

换源:
 

  旁边眯着眼睛观察着孔融和刘协互动的曹操,则不认为刘协没有听到过关于《三字经》的消息——毕竟连街坊间都不曾有谁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而刘协身处皇宫内也一样消息灵通。

“《三字经》的内容妙趣横生,容臣为陛下细细道来。”孔融开始朗诵,一边摇头晃脑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大殿中的数百位大臣对这首经书已相当熟悉,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然而,每次提及这部经典时都会忍不住联想到那看似不可思议的创作背景——竟然真由一个孩童完成于如此年龄。

无论如何思考,这件事仍令人难以置信。那一千多字的内容,不仅阐述了真理,还讲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已经有很多人将它奉为启蒙之宝,更有甚者开始把它作为孩子的教育材料。

孔融伫立在大殿之上,清晰而流畅地背诵出整篇千余字的《三字经》。不得不说,孔融毕竟是一代文人,这一千多字的《三字经》背起来竟毫无障碍。

龙案之后的刘协听着这诵读之声,不由自主地点着头。当孔融完成背诵后,刘协鼓起了掌:“精彩!精彩!这《三字经》真乃精妙绝伦。”

“虽说文字质朴,可其内涵发人深省,朕听后亦感收益匪浅。”他继续道,“爱卿说此《三字经》是由六七岁孩童创作,不知这位天才为何人呢?”话语之间,刘协装作不知实情的模样。

孔融再次瞄向曹操,言语里透出几分讥讽之意:“这个问题嘛,怕是要请曹司空来解惑了吧。”

刘协挑了挑眉看向曹操:“哎?据朕听说爱卿家中有个年仅九岁的公子叫曹植,才华出众,莫非是植儿所著?”

曹操摇了摇头:“不是他。植儿现在已是九岁年纪。”

刘协假装惊讶地说道:“那难道真是如孔卿所说,这《三字经》是由一位六七岁的小童创作?”孔融适时补充说:“六七岁幼童能写书,堪称千古奇谈,老臣今日可是闻所未闻啊。”“恐怕满朝大臣也都是首次听见吧。”他冲着曹操又说:“司空大人何不开诚布公?让大家见识下究竟何方神圣居然在六七岁时就能撰写书籍。”“想必陛下也对此十分好奇吧。”“我朝有这般人才,出自曹府乃是喜事啊!”“司空大人不打算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小作者吗?”孔融的语气充满了讽刺味道。

站在朝廷上的每一个人自然都不是愚蠢之人,皆已明白孔融此举背后的意图。话里话外透露的含义,不过是对一名六七岁的孩童能否写书一事表示质疑。所谓的想见见写书神童不过是借题发挥试图揭露曹操真相的一个借口罢了。然而

曹操会害怕这种局面吗?

这《三字经》到底是不是曹宣所做,在场的人无人比曹操更了解真实情况。

一部简单的《三字经》,怎么比得上曹宣对天下局势深刻洞察的见解?怎么堪比通过阅读、许褚那里听到的一些消息就能分析诸侯的性格与发展能力?

曹操看重的曹氏麒麟可不止会撰书这般简单的本领。

“曹司空,您这是何苦要保持沉默呢?”看着曹操迟迟未回应,孔融理所当然认为曹操心虚了。此刻刘协也适时闭上了嘴。

曹操冷笑道:“既然是文举想要见一见曹宣,我又岂会拂了你的面子。”

这话一出口,大殿之中立刻一片哗然。这些时日只听说过曹宣的名号,从未有人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今日终于可以看看他是怎样一个孩子了。

孔融站在那里,神情间满是不屑意味。他认为一个小孩子能写书纯粹是无稽之谈,即便你说破嘴皮子他也不会相信。所以他坚信等曹宣一入殿,定能揭穿曹操。

随着曹操同意,刘协即刻下令派人传召曹宣入宫拜见。

大殿内的气氛顿时间变得极为诡异复杂。

一部分人等着看曹宣的真实身份,有的则等着瞧曹操如何狼狈收场;还有些别有用心者盼着曹操会不会在被打脸之后恼羞成怒而对孔融出手。

总归所有人都翘首以待曹宣的到来。

大约过了两柱香的时间。

宫殿之外太监高喊的声音回荡开来——“曹宣前来参见”。

“曹宣前来参见”

“曹宣前来参见......”

龙案之后,刘协瞬间抖擞起精神,轻挥衣袖,口中宣道:“宣。”此言一出,殿中众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大殿入口。

“宣曹宣入宫朝见~”殿外的太监高声唱诺。

瞬时,满殿目光皆聚于金銮殿门前。这一个多月以来,“曹宣”此名已在许都家喻户晓,可绝大多数人只是耳闻,并未亲睹其人。此刻,终将一探真容。

殿外,身着黑袍劲装的曹宣伫立如松。经年习武和调养,令他身形壮实不少,那眼中更是闪现超脱同龄者的睿智之光。

迈入殿门第一步,朝廷百官尽收眼前之时,曹宣目光坦然无畏,毫无胆怯慌乱之意,如同徜徉自家庭院一般从容。仅看容貌举止,已让人不禁赞叹。

伴随步伐逐渐迈向龙庭,曹宣神色沉稳,面对百官目光波澜不惊。这般气宇轩昂的态度已充分显现他的卓尔不群。许多人此时心中笃信,这部三字经多半确系眼前幼童亲手创作。

平常而言,六七岁小儿首次进入金銮殿,在如此众多的目光之下竟无半点紧张,着实匪夷所思。

待曹宣抵达殿前近处,曹操和龙案之上的刘协均落入眼中。瞧见爱子登堂,曹操欣慰难掩,心潮涌动恨不得即刻宣布家有奇才。

“草民曹宣,叩见陛下。”行至殿内前方,曹宣向刘协恭恭敬敬跪拜。

端坐上首的刘协上下打量这个孩童,继而询问身旁的曹操:“这就是你家编纂三字经的儿子曹宣么?”

曹操颇得意地点头回应:“正是吾儿曹宣,才华横溢。”

孔融也在仔细打量曹宣。尽管孩童的表现已然超出多数成年人,但孔融心中依旧认为,编撰书籍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实在难以置信。

若只是背诵《诗经》之类的经典,倒也尚且可信;但这般作书水平岂是寻常人轻易企及。孔融笃定这是曹操故弄玄虚图谋美名的伎俩。今日非揭露这伪装不可,让天下明了曹操的用心。

故而在曹操话音刚落之际,孔融便发问:“曹宣,请教一番。那三字经可确为你本人亲自编撰?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又从何而来呢?”

转过头来的曹宣显然不解孔融的身份,只好再度看向父亲曹操。曹操轻轻一笑解释道:“宣儿,这位是现任少府、孔子后裔孔文举。”随即曹宣重新把注意力放到眼前之人。哦,就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呀,听闻因屡次得罪我爹最终死在爹手里。念及至此,局势顿显清晰。

看着孔融面带疑惑与汉献帝的注视,曹宣心底有了答案。微微一笑,他已做好准备应对接下来的局面。

“回禀孔少府,三字经确为曹宣所撰无误。至于撰写缘由,乃因曹宣初学之时,觉得诗经内容过于深奥,不适合用作启蒙教材,且条目繁复。”

“因此才创作了三字经。”曹宣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作为一位“抄书之人”,曹宣对此并无丝毫羞愧。他不过是从三字经入手而已,而对于那些诗歌大师们的杰作,则从未染指。再者,三字经确实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那些只为陶冶情操的诗词相比,这无疑是有所贡献的。

所以曹宣理直气壮地进行着他的创作。

“曹宣,你如何证明此书出自你手?”孔融再次追问。

曹宣摇头微笑:“孔少府此言有趣。我为何要自证清白呢?”

“难道孔少府早已听说过这部著作?”

“抑或是认为我在抄袭他人之作?”

曹宣语气凌厉,毫不留情。曹操在一旁看得清楚,心中不由得一亮。一直以来,曹宣在家人面前都表现出谦逊有礼的态度。这一点让曹操颇为满意。但他也有担忧之处——一个过于仁慈的人并不适合作为领导。

但今日一见,曹宣展现出了迅速辨别敌友的能力,并能果断反击,这份睿智使得曹操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也消散殆尽。

曹操原本想出手帮助曹宣,此刻却选择悠闲旁观。

然而,孔融毕竟声名赫赫,并非泛泛之辈。短短几句话还难以使他词穷。

“有趣倒是有趣,没有抄袭便能说明此书出自你手吗?岂不是可以假借他人之作来装点门面?”孔融冷冷笑道,“若果真如此,那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阁下所说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面对质问,曹宣冷笑回应:“按照这样的逻辑,孔少府您又如何证明自己的著作并非借他人之手而成?难道您就不会利用别人的智慧为己扬名天下么?”

这一番话出口,满堂文武只差喊一声“精彩”!他们看曹宣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了。年仅六七岁的孩童竟有如此犀利的语言,并懂得借力打力。文武百官无不暗自给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