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六章 22)调胃承气汤:解决太阳病未解、下之难题的良药!

书名: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分类:穿越 作者:澄明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4 06:54:01

换源:
 

  原文: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句话意味着在太阳病初期,本应通过发汗来解表散邪,却错误地先使用了攻下的方法,导致病邪未解而正气受损,病情未能痊愈。随后又因为治疗不当,再次采用了发汗的方法。

“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这里的“冒”可以理解为头目眩晕、昏蒙不清的症状。由于先前的误治,使得人体表里正气均虚,卫气不能固护肌表,营气不能滋养脏腑,因此出现了头目眩晕等症状。

“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这句话说明,对于因误治而致冒的患者,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治疗使其汗出,那么病邪有可能随汗而解,表证得以和解,患者因此有可能自愈。这是因为汗出标志着表邪已解,卫气恢复了对肌表的固护作用。

“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这句话则指出,虽然表证已解,但如果里证(即脏腑的病变)仍未调和,那么就需要根据病情继续采用攻下的方法,以清除体内的病邪和瘀滞。

原文: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在探讨这段描述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太阳病未解,指的是外感病初期,病邪侵袭太阳经,而正气未能有效驱邪外出的状态。脉阴阳俱停,这里的“停”并非指脉搏停止,而是指脉象相对平稳,无明显浮沉迟数等异常表现,或可理解为脉象微弱(根据括号内注释,亦有作“微”解),这往往反映了正气与病邪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但也可能预示着正气不足,难以驱邪。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振栗即身体颤抖,是正气积聚力量,准备驱邪外出的表现。当正气充足,能够驱邪外出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汗出的症状,随后病情得以缓解。

接下来,“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这里的“阳脉微”指的是寸脉(代表上焦,与心肺功能相关)相对较弱,提示病邪主要在上焦,或正气在上焦相对不足。此时,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驱邪外出,使病情得到缓解。

而“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这里的“阴脉微”或理解为尺脉(代表下焦,与肝肾功能相关)相对较弱,但括号内注释又提到“尺脉实”,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矛盾。在中医理论中,尺脉实往往提示下焦有实邪,如瘀血、宿食等。若按“阴脉微”理解,则提示下焦正气不足,需通过攻下的方法,如使用承气汤类方剂,以驱邪外出;若按“尺脉实”理解,则更直接地指出了攻下的必要性。结合后文“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我们可以推断,这里更可能是指下焦有实邪的情况,宜用调胃承气汤攻下。

调胃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大黄、甘草、芒硝组成,具有缓下热结、润燥软坚的功效。在太阳病未解,而下焦有实邪的情况下,使用调胃承气汤可以驱邪外出,使病情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于外感病治疗原则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脉象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智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中医始终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发展阶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