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六章(20)中医智慧:正确区分发汗与攻下,避免治疗“逆”境

书名: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分类:穿越 作者:澄明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4 06:54:01

换源: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汗家”通常指的是那些容易出汗或者经常出汗的人,他们可能由于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汗液分泌异常。而“重发汗”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发汗药物或方法,使得患者出汗过多。

对于“汗家”来说,如果“重发汗”,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因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恍惚心乱”可能是由于津液大量丧失,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出现精神恍惚、心烦意乱的症状;“小便已阴疼”则可能是因为津液耗伤,导致下焦阴虚火旺,进而出现小便后阴部疼痛的情况。

至于“与禹余粮丸”(方本阙),这里提到的“禹余粮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但具体的药物组成和用法已经失传。不过,从名称和用途上来看,它很可能是用来治疗因过度发汗而导致的津液耗伤、阴虚火旺等症状的。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禹余粮常被用作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的药物,因此推测禹余粮丸可能具有类似的收敛固涩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津液的平衡,缓解相关症状。

原文: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患存在寒邪侵袭的情况,如果再次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格外谨慎。这是因为发汗虽然能够驱散外邪,但也可能进一步耗伤体内的阳气和津液,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寒邪内伏的病患来说,过度发汗可能会加剧体内的虚寒状态。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这句话,便是对这一病理变化的生动描述。其中,“病患有寒”指的是患者体内已经存在寒邪;“复发汗”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再次采用了发汗的方法;“胃中冷”是发汗后可能出现的病理状态,即由于津液耗伤、阳气不足,导致胃腑虚寒;“必吐蛔”则是胃中虚寒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的症状,这里的“蛔”并非特指蛔虫,而是泛指胃中不适、呕吐等症状,有时也用来形容呕吐物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或黏液等。

因此,对于存在寒邪侵袭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发汗的方法,以免进一步耗伤阳气和津液,加剧胃中虚寒的状态。如果已经出现胃中冷、呕吐等症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用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方法进行治疗。

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应该采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却错误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这就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影响疾病的康复。因为发汗和攻下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如果混淆使用,就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加重病情。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根据病情需要先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正确的,不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因为发汗可以疏散外邪,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应该采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却错误地使用了发汗的方法,这同样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因为攻下可以通腑泄热,适用于里实证。如果错误地使用发汗方法,就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和阳气,加重病情。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如果根据病情需要先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那么这种治疗方法也是正确的,不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