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3章 川流不息

书名:大明:我在洪武忽悠老朱投资 分类:历史 作者:你很会呐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2:26

换源:
 

  3

【凤阳城指南第二条:凤阳街巷交错,每日川流不息。

在进入岔路口时,请留意指示牌及路面标识。

地面会用箭头指引方向,口诀要记清:“红停绿行,马车慢速且礼让行人。”】

【凤阳城指南第三条:凤阳系文明都市,所有街头均配有公共卫生间,不得随意随地便溺,一旦违者受罚尚轻,关键是大损个人颜面。】

...

朱元璋仔细查阅手中的凤阳指南小册子。

看到第一、二条内容时,不禁回忆起昨日初入凤阳所见景象。

城中各式马车众多,不论富贵商人的豪华座驾还是普通贩夫运送货物的牛车,其数令人咋舌。

如此庞大的车队往来却毫无阻滞,秩序井然,好似天衣无缝般的流畅运作。

当时目睹这一情形,心中充满疑问:为何这众多车马和行人都能保持如此完美协调?

此刻看完这两项条文后,顿时豁然开朗。

这一切不过是事先给所有车辆制定了统一规范,只要按照既定路线行驶,当然不会出现拥堵问题。

“此计策与本皇规定天下儒生遵循八股制义何等相似!莫非柳白竟是朕之粉丝么?”

这个念头冒出来后,朱元璋内心竟然隐隐有一丝得意,仿佛被满足了一番虚荣心。

可当继续读到第三条提示的时候,朱元璋脸色忽然变得微妙起来。

“文明城市,随地大小便会遭处罚且丢脸云云......唉呀呀!这般话语倒是颇有孩子气,应该就是这位县令的作品了吧。”

翌日清晨。

从酣梦中醒来之际,一阵令人烦躁的消息传来——四皇子朱棣被抓进了官府。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跟随身边的锦衣卫居然未做任何反抗!

“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朕不过睡了个好觉,老四就被押解回衙了吗?谁能解释清楚这荒唐局面?”

昨天还兴致盎然熬夜钻研那份简陋小册子直到深夜的朱元璋,今天早上仅是晚起片刻,却得知爱子被捕之事,差点没当场发飙。

想想看,在自家天下,身为皇帝亲儿竟被地方公人拿下,传出去岂不是贻笑大方!

“殿下莫要生气,四皇子今天早上见您仍在安睡,便想着出门散心。

谁知……刚出府不久吃了点东西,随后因突发急需……”

负责暗中保护朱棣的锦衣卫小队长汇报事情原委时,明显言语含糊,不知该如何措辞。

大明堂堂皇子,居然因为随意处理生理需要而被衙役拘捕,这种话既难启齿,更不敢直说。

朱元璋看着这名部下支吾不定的模样,结合他语焉不详的话语,已大致猜到事情的经过。

昨日他还批评《凤阳指南》中关于公共卫生的规定有些幼稚,不想转眼间,儿子就因此吃了亏。

“可查清楚了?针对这种……咳,老四的这种情况,当地会怎么处置?”

朱元璋原本想按照《凤阳指南》的条款责备朱棣,但一想到这毕竟是自家儿子,且众目睽睽之下说出如此糗事,的确有失体面。

遂略带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禀告殿下,属下已仔细询问过情况。

四皇子初次触犯此规,只需接受一个小时的思想教育与卫生常识学习后便会释放。

若屡次再犯,则可能需承担一天清理城内街道的工作。”

……屡教不改?有必要知道这些细节么?

仅仅因为一件这样的小事就被捕,已经相当丢人了。

难道朱家的人全都毫无羞耻之心不成?难道没事就随便在大街上解手吗?

“殿下,是否派属下带着令牌前去将四皇子领回?”

锦衣卫队长觉得自己没看好四皇子导致他被捕,眼下正思忖着如何弥补过错,便提议立功赎罪。

不过,朱元璋显然对他这个建议不满意:“凭锦衣卫令牌领人?以什么名义领?你是不是还想昭告天下,说我朱家老四就因为随处做那种事情被官差逮捕了?你还嫌不丢脸是不是?”

当确认朱棣无性命之忧,也不会受太大委屈后,朱元璋心头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下来。

他深信老四不至于愚蠢到暴露自己的身份,也决计不允许将此事永久钉在这位皇子头上。

那本售价两文钱的《凤阳指南》,对于本地规则有着详细说明。

例如随处解手的行为为何要严格禁止——手册中有条注解说,诸多疾病均源于名为病毒的微观事物,它无色无形、体积极小,偏好在肮脏环境下繁殖,并借苍蝇、蚊虫等四处扩散。

从而成为引发瘟疫及疾病的祸根。

因此保持环境洁净,是阻断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

虽然朱元璋对“病毒”

这一说法真假莫辨,毕竟他不懂医理。

但他认可书中解释得有条有理。

另外,无论依据道理还是实际情况考虑,“随处为之”

的确不当。

一旦放任,全城皆脏臭难耐,实非美事。

“告诉全体锦衣卫,都去买一本《凤阳指南》,好好逐字背熟。

日后谁要是再闹笑话,别怪我不客气!”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这次的事不能全算在朱棣头上。

要不是他昨日偶然翻看那本毫不起眼的小册子,说不定自己外出时一时着急,也会找个僻静地方解决。

毕竟人总归有不方便的时候,这可不是说笑的。

朱元璋一边感慨,一边暗自庆幸:好在这坑是让老四先给填了。

要是他自己做了同样的事被逮住,光想想那场景就让朱元璋忍不住嘴角抽搐。

日后写史书的人恐怕会记上一笔:大明朝开国皇帝因在凤阳随地便溺,被差役当场拿获……真若是如此,朱元璋估摸着自己死都得瞑不了目。

"凭什么抓我啊?难道凤阳就不准方便一下吗?我在应天这样做都没事,我要讨个说法……"

街道管理部门里,朱棣此刻正闷坐在长椅上,又羞又愤。

谁能想到,好端端放水的当口突然被抓了呢?

"小伙子,你头回来凤阳吧?"长椅上的老者望向一脸不悦却未反抗的朱棣。

类似的主儿见得不少,特别是初来凤阳的,多数都是这般模样。

"哼!就算是头回,也没听说大明律规定不准小解啊?你们这是成心给我下马威?"一想到自己被捕的原因,朱棣火气就上来了。

不过他还是保持着基本理智,知道老爷子有他的考量,不能搅乱。

就像朱元璋预料的那样,朱棣并没有暴露身份,但公道他肯定要问。

"看少爷这架势,想必出自富贵人家,还了解大明律例,老夫告诉你,大明的确没禁止小解,凤阳也没有类似律条。

但是..."

老者看着朱棣那一副等着讲理的模样,小孩子心思明摆着,若是得不到解释绝不罢休。

"你旁边不就有公共厕所,为何不用?非要选择厕所边上解决?多走两步就能更合适不是么?再说了,随地便溺既不卫生,要是苍蝇蚊虫沾染后飞进饭菜,吃到嘴里你怎么..."

"呃...老头,你这太脏了..."

本来怒火中烧的朱棣还想理论,听老头说到苍蝇蚊虫飞到饭碗里,脑袋里马上浮现画面,脸色骤变,随之干呕起来。

老者看着他弯腰干呕的样子,脸上不动声色,眼中笑意却是藏不住。

小娃娃还真是被拿捏得死死的,还真以为老头子这点手段没有?

“嗯,依照凤阳城街道管理规定,随意在公共区域解手者,首次违规需接受一炷香时长的规章学习,并予以口头提醒。

您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可以接受?完成之后,便可自行离去。”

“若是拒绝此项安排,既然事发地点靠近公厕这一公家范围,那我们也不再追究其他。

仅需将污渍清理干净即可。

这两者,您挑一项吧!”

...

清理干净?

让一位皇子亲自清扫自己留下的痕迹?

“我...我选择参加学习。”

“好,跟我来。

那边会有人向你们解释凤阳城的基本规范。

这些虽未被列入正式律法,但属于市民应遵循的公序良俗。

明白了吗?同时,还会教导你们识别一些城市的标识,比如你这样的年轻人,应该连公共厕所的标志都不认识吧?”

“呃...确实不认识,什么叫公共厕所?”

“一看就没买过《凤阳指南》吧?你还穿着体面,显然不是贫苦人家的孩子。

怎么连这点小钱都舍不得花?再富有也不能如此吝啬啊!”

...

在老者宛如长辈般低缓声调的引导下,原本怒气腾腾的朱棣竟然渐渐顺着他的思路行动起来。

甚至一时之间忘却了被抓来时的愤慨。

随后,在老者的带领下,朱棣走进了一间学习室。

这里除了他之外,还坐满了各类人群。

显然,这些人都因为违反了一些凤阳城的规矩被带到此处。

看着座无虚席的学习室,朱棣感到茫然失措。

“每天都这么多吗?这凤阳城到底有多少规矩啊?”

昨天还认为凤阳是人间天堂的朱棣,此刻看着拥挤的学习室,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或者说,凤阳的繁华仅仅是一种表象?

“学完就知道了。

好了,可以开始了。”

随着老者一声令下,前方讲台上的中年妇人拿着一根木条轻轻敲击黑板,声音温和地开始讲解凤阳城的各种规矩及制定规则的初衷。

其实内容与《凤阳指南》上大致相同。

起初,坐在下面的朱棣并不在意。

然而,当听到台上妇人的讲解后,他眼神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一个时辰的学习很快结束,但朱棣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

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这项所谓的处罚教育里蕴含了许多治理城市的深意和见解。

其中一些观点与理念甚至连他的老师也未曾传授过。

浅显易懂却异常管用有效。

“这个地方果然不一般啊!究竟是什么高人设计出这一切?若有机会,一定要同他好好探讨一番。”

“爷,我们真的就这样不过问四公子的事了?”

清晨的凤阳街头,朱元璋漫步其中。

阳光洒落,温暖怡人。

整个城市朝气蓬勃。

路边的小贩吆喝着自己的商品,店铺往来行人络绎不绝。

即便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此时也融入市井生活之中,眼中带着喜悦与好奇,时常会在摊位间买些烧饼或包子之类的小吃。

“不论他做什么,你之前不也说了吗?最多就是一个时辰的教育学习罢了……噢!居然有鸭血汤!老板,这边,给我来一碗,多加些辣椒啊!”

“好嘞,贵客,请稍坐片刻。”

老朱正说着,忽而留意到路边一个卖鸭血汤的小摊子。

那香味扑鼻而来,让他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这东西在他年轻时,可是一口都是奢侈般的享受!只可惜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反而难寻这般滋味了。

点好菜品后,朱元璋望向小摊旁的桌椅。

毕竟只是个简陋的小摊,旁边仅有两张桌子而已。

其中一张桌上还摆放着上一拨客人遗留下来的碗筷,看情形,显然是生意红火,老板顾不上收拾。

而另一张桌旁则坐着一个年轻人,桌上有一碗鸭血汤、两个烧饼以及一屉小笼包。

这般搭配和自己手里的差不多。

“小兄弟,介意让老头子我在这儿坐坐么?”

朱元璋一点也不拘束,抱着食物径直坐下。

“没事呀,人多才更有吃饭的滋味不是?”

“哈哈,你这话我很中意。

有人相伴,饭菜都更香了,只要还有饭吃呢!怎么吃都满是欢喜!”

听到少年这一席话,朱元璋一下子回忆起自己的孩童岁月,那时家里人口众多。

然而正是吃饭这个基本问题,造成了许多痛苦。

他母亲因此被饿死,父亲愤怒绝望之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兄弟姐妹也纷纷饿死不少。

整个家庭就为了这几个字,差不多凋零殆尽了。

“确实如此!人多的话,饭才香呐!”

或许是对故土的再次踏上,或是年岁已高常怀旧,朱元璋盯着手中的烧饼,眼角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

若是当初凤阳能似今日般富庶,也许他的父母便不会去世,他们一大群兄弟姐妹也许就能像街上的行人一样开开心心的生活了。

可是世间无如果。

“老人家啊,享口美食即可安心,何必再去想起那些难过的事呢?”

就在朱元璋陷入那段几近绝望的往事时,一只手帕递到了眼前。

那个正在嚼着烧饼的年轻人正微笑着看他,而手中拿着另一半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