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恩德
书名:大明:我在洪武忽悠老朱投资 分类:历史 作者:你很会呐 更新时间:2025-04-18 07:17:05
您多年为我们凤阳所做的实在太多,我们也想借此报答您的恩德。”
听了这话,柳白嘴角略微抽搐。
建功德庙?倒不如直接为自己立座体面些的墓碑来得更直截了当。
作为县令,他的名声在当地已经颇为响亮。
临别时,刘诗漫特意提醒他要内敛低调,否则过于张扬,终将招致祸端。
此时如果再建功德庙,等于公然宣告天下——凤阳的百姓对柳白的尊敬远超对任何人。
这不是称赞自己的政绩,而是引火烧身。
“功德庙可以修建,但不是我的,应该是为陛下修建的。
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依循圣意而行。”
柳白继续道,“再说,我觉得这种面子工程意义不大。
千两白银若用于修桥铺路或者建设孤儿院,岂不是更为实际有效?啊!师爷且慢。
孤儿院……这主意不错!”
此念刚起,他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
凤阳城尚缺这项设施,如今百姓富足有余力,何不顺势筹建一家样板孤儿院?
“立即召集各街坊管理人员开会!”
“明白老爷,马上就去安排!”
……
“兄弟,你该不会又打算去凤阳吧?”
上次廷议结束之后没多久,朱元璋再度见到急匆匆来找他的朱标。
他原本以为,在朝堂上明确拒绝了太子的想法后,朱标会就此作罢。
没想到不过两天,他又被儿子堵在了面前。
让太子离开皇宫去民间查访风险极大,比起皇帝出宫更甚,因此朱元璋断不会轻易答应这种请求。
这是关乎皇位继承人安全的根本问题。
“父皇……”
话音未落,朱标就发现自己还未开口陈词,就已经被老皇帝直接否定。
但既来之,则安之,总要争一争,“父皇,儿臣这次出行并非私下游逛,而是代您视察民间的庄严行动。
锦衣卫和护卫大军一路随行,谁还能伤我分毫?再者说,这次派员前往凤阳向柳白求教,并非小事一桩。
如果草率处理,只安排两个官员象征性跑一趟,又有何意义?父皇您亲自去考察过凤阳,归来后赞誉有加,这说明凤阳确实可资借鉴。
因此儿臣认为,朝廷不但需要派人学习,还需做到学以致用。
这事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儿臣亲赴现场也合情合理!”
此时朱标说话毫无任何个人情绪干扰,完全站在太子的位置阐述自己的立场。
面对态度庄重的儿子,朱元璋从眼神里感受到那坚定的决心。
尽管一贯固执倔强,看到此刻朱标的自信笃定模样时,老皇帝心底反而泛起欣慰之情。
朱标能够主动表达见解,这对即将传承大统来说无疑是个积极信号。
“好吧,既然你这么想,便听你的,你可以前去。
大明迟早是交到你手上的,多走走看看也有好处。
但是务必要时刻铭记:当君王者必须保持独立判断力,切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要始终秉持自己的主见。”
“儿臣多谢父皇!”
随着朱元璋的允诺,朱标内心也略感轻松——毕竟未经允许擅自离京实在太危险,作为太子的安全关系到整个江山社稷安稳。
随即朱元璋补充道:“在你的兄弟当中找几个合适人选一同前往。
记住啊,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跟着柳白学习的,不要搞得太张扬,出发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我们可不是让他们去游玩享乐的!”
实际上,朱元璋对柳白这个年轻人非常器重。
若不是因为眼下朝局另有要图规划,仅仅凭今日太子的一席言辞,他也决不可能轻易拍板批准前往凤阳一事。
虽仅与柳白见过两回面,但此人无论才华还是品德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如没有其他顾虑,他甚至打算将柳白马上升职提拔为世人楷模,树立正向典型。
然而现在时机尚未成熟,他还有一些紧要国事要优先处理。
“你负责将他们安置妥当,所有人职位都不能高于县令,并严令他们不得暴露真实身份!我要把柳白当作试金石,打磨锻炼你的这些兄弟,让他们未来成为你得力的臂助!”
“试金石”
一词果然生动概括了朱元璋对柳白的定位。
朱标听完后轻轻颔首,“父皇请安心,儿臣会亲自与弟弟们说明情况。”
“好,此事你自己裁夺吧。”
……
待对话结束,朱标心中按捺不住欣喜之情。
他想象着即将接触到一位可能惊世骇俗的人才时,不禁激动难抑。
“大哥,怎么样?父皇同意咱们去凤阳了吗?”
就在朱标回到东宫时,朱樉、朱棣和朱桢等几位皇子早已等候多时。
在朱棣口中的凤阳风光虽未亲见,却已勾起他们的无限向往。
这种半掩半露的美好想象更激发了皇子们的好奇心——这恰是人类天性中最难抗拒的部分。
朱标环顾众人后沉稳开口:“父皇已批准我的请求,但要求我们人数有限且必须以假身份进入凤阳。
我认为,我们应该伪装成今年因科举破格提拔而入仕的新晋学者,前往后务必熟记各自新身份。”
望着满怀期待的一群手足,朱标神情认真叮嘱道:“另外还有几位官员一同同行,大家要千万小心行事,不可暴露丝毫!一旦有差池,莫怪兄长袖手旁观。”
这时朱棣却猛地站了出来,“可大哥,他们都改头换面就行得通,我呢?柳县令见过我的啊!”
“你是随父皇去过凤阳没错,那正好趁势而为便是。”
朱标略作思忖笑道:“也行,你就自称为商贾好了。”
那边正忙着筹划细节时,凤阳的消息早已传开。
“听说太子殿下不久将来巡视,命地方提前准备迎驾事宜!”
消息刚至第二天清晨便送抵凤阳知县柳白耳中,闻讯之初他愣神半晌才喃喃道:“看来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悄然生效。”
转瞬之间,柳白内心又升起了一阵激荡的波澜:自当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至今,六载光阴始终默默耕耘基层,今日终于等到了可以施展抱负之机。
下人前来请教:“大人,如今太子要来视察,要不要让乡亲们再清扫一遍街道?近段时间忙孤儿院修建工程,街上难免积了些泥土,若被太子见到恐怕不好。”
旁边又有人补充提议,“是呀,城墙上灰尘厚得能写大字啦,何不也让人清理一下呢?毕竟半年没打理过了,这要是碰上太子莅临……”
“万万不可,还得细细检查哪些地方尚有不足。
殿下此次巡视凤阳,若是见到大人将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回去向陛下进言称颂一番,大人的前程说不定就此更进一步呢!”
“县太爷,您可得赶紧拿个主意啊!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这位新任的师爷本名邓三九,乃土生土长的凤阳人。
提起他来,与朱元璋竟还是同村同辈之人。
小时候,没准儿还一同玩过泥巴。
然而同为乡邻,今日却已是天壤之别。
朱元璋坐上了大明皇帝之位,而邓三九若非柳白到凤阳后,以雷霆手段剿灭当地崛起的地主恶绅,之后用那些土豪积累的粮钱赈济百姓,恐怕他坟头的草都已经一人高了。
而且他的儿女在战乱年代皆因饥荒而亡,如今只留下一个孙儿。
当初柳白念其可怜,便将其收入衙门任职,同时安排他的孙儿去读书识字。
因此,邓三九对柳白可谓忠心耿耿。
故而得知太子要来凤阳,他立即想到了这是柳白飞黄腾达的好时机。
他坚信,只要眼睛不瞎,谁都能够瞧出凤阳治理的成效以及他们县太爷的功绩。
“不必这般紧张!咱们需要做些什么特别之事吗?凤阳就是这样。
无论谁来都改变不了现状。
告知村民们心中有个数即可,到时候莫要惊扰了殿下的随行队伍。
切记,就算他们是殿下的随从,在这里也一样要遵守我们的规则。”
“咱们辛苦许久才建立起来的习惯,绝不能因他们的来访被打乱。
不然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等于白白付出了。”
听完柳白的话,师爷心里仍有些忐忑。
这可是当今太子啊!总不至于什么都不准备吧?
“大人,这是太子殿下驾临啊!要不再找个日子,让百姓们全部出城相迎如何?如此...”
“出什么城?人多反而易惊扰太子,那后果才不堪设想。
再说了,倘若所有百姓都出城迎接,那么那些工厂又该怎么办?这些工厂停工一天都是极大的损失。”
“下令下去吧,不用搞特殊,到时候该怎么进行就怎么进行。”
“唉,好吧,遵命!”
虽然邓三九内心还是想折腾一番,毕竟这关系到县令大人的仕途。
可他也深知柳白的性格,在大事上一贯是说一不二。
即使是刘姓长辈也无法劝动他半分。
“不过既然上头要求有所安排,那就稍微安排一些。
让季家酒楼预留客房,另外,顺便提醒他们的负责人,一旦太子殿下下榻于此,那对于酒楼来说所带来的声誉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到时记得有所表示。”
“孤儿院的建造以及后期维护事宜,也让他们承担一份力!”
“知道了,我现在就去办!”
...
提到季家酒楼,正是柳白初来凤阳引入的第一批商户之一。
当时他第一次招商引资,便是采用连锁酒店加名望效应的手法,成功吸引了季家落户凤阳。
几年发展下来,如今季家酒楼业务已在周围的十余个县扩张开来。
其目标只有一个:高标准、高规格、高名望。
凭借优质的安全保障、卓越的服务以及绝佳的保密性,赢得众人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