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真是复杂
书名:大明:我在殿试直播搞垮朱元璋 分类:历史 作者:ZeroCool章 更新时间:2025-04-04 06:55:34
“老朱?!怎么是他?”
“难道我以为你不杀我是理所当然的意图,还没传达清楚吗?”
在苏谯还没有回话的时候,后面传来了蒋瓛大声训斥的声音:
“你小子见着君王还不跪下,难不成真不想活了吗?”
还没等苏谯答话,朱元璋摆摆手说:
“好了,这里不需要你们待着,你们先撤下去吧。”
蒋瓛听了这句话没有怀疑多余的事情,随即带着手下退出了监室门外。
苏谯还没缓过神来搞清楚状况,就见到朱元璋径自走到前头冷冷质问起自己来:
“我有一件事想问你。”
苏谯无奈之下只能站着旁边不作声。
朱元璋紧咬牙根,低声问道:
“倘若我册封燕王作为储君的话,你告诉朕,在我百年之后如何处置,才能保证允炆、允熥兄弟三人平安无忧。”
老朱用严厉的眼神死盯着苏谯。
这是一个绝好的救命机会提供给他。
而苏谯一时间察觉到其中暗藏的危险信息。
不禁暗自在心中埋怨道:
“这人还真是复杂。”
“还要编出理由来。”
随后苏谯脑海浮现出了一个人影,是刚刚被送入坟中的那个人,
——太子朱标!
这一刻,苏谯的目光骤然坚定。
谁不是都宣称过朱元璋仅有两位皇子,一是朱标,二是其他皇子?
看到苏谯沉默以对,朱元璋不禁冷笑道:
“怎的?莫非堂堂苏大才子,到了这诏狱就胆怯失语了吗?”
苏谯深吸一口气,强压怒气,直勾勾地看向朱元璋回答道:
“臣确实有计谋!”
“请讲,朕洗耳恭听!”话音落下后,朱元璋就扭过头背对着他站立。
此时苏谯声音冰冷且充满力量:
“陛下之所担忧的必定是为了避免太孙殿下走上北宋赵德芳那样的悲剧命运。
这局面又何须费力去解决呢?只需要陛下一道旨意足矣。”
朱元璋立刻转过身来紧紧注视着苏谯询问道:
“什么旨意?”
苏谯深深吸了一口气,死死盯住朱元璋高声说道:
“废除太子朱标的储君身份!”
这话刚出口的一刹那,监牢内顿时陷入了寂静无声的境地。
听到这里涉及到朱标的文章,朱元璋的情绪瞬间失控到了极点。
差点下令让蒋瓛直接将苏谯拉出去斩首示众。
无论朱元璋多大的岁数,逝去的太子朱标始终是他心底最大的伤痛。
不过朱元璋也绝非昏聩之人,意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冲动任性。
虽然苏谯的话语相当刺耳可一旦认真思考却并非全无道理。
若真的撤销了朱标的太子之位,朱允炆便可顺理成章继承其父亲王的爵位而不再具有合法继位皇位的身份了。
换句话说,从此以后朱允炆对于皇帝之位所产生的威胁和其余明王朝第二代诸侯没有什么两样了。
朱棣登基后屠戮了朱允炆,可你总不能把秦世子和晋世子也一并除掉吧?!
earlier
老朱皱眉对身旁的小崽子说道:“去给咱探查一番苏谯是否忠诚。”
朱元璋凝视着苏谯,咬牙切齿地吸了口气。
稍作迟疑后,他从牙齿缝中挤出三个字:“好小子!”
说完便拂袖离去。
假如方才苏谯不是指责朱标,而是夸赞“燕王仁孝”,恐怕朱元璋当场就会命人斩了他。
然而,苏谯的言论正好触及靖难之役的核心问题——朱允炆并非大明的合法继承人。
朱元璋之所以强认朱允炆为继承人,是因为他对朱标的深情厚谊所致。
从法理上看,常氏所出的朱允熥才是更合适的继承人选。
而就才能而言,十个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可朱元璋始终不愿面对朱标早逝的事实。
他企图将朱标的精神寄予在朱允炆身上培养。
可惜的是,朱允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朱标。
苏谯的一席话让朱元璋清醒过来。
朱元璋一声不吭地走出诏狱。
随后他唤来身边的人下令:
“蒋瓛!”
“卑职在!”
“看紧这个叫苏谯的人!如果他的脑袋掉了,你们所有人全陪着死!”
他指着身后一众锦衣卫加重了语气。
听罢,在场之人无不浑身一颤,蒋瓛额头冒出了汗珠:“卑职遵命!”
与此同时,
东宫中的朱允炆本打算前往探望朱元璋,却不料扑了个空。
一打听才知道朱元璋去了诏狱。
心下一慌,急忙找来两位军师黄子澄和齐泰商议对策。
二人同样神色紧张。
“两位先生,可有什么计策?”
“莫非皇祖父有心意立四叔为储君?”
黄子澄和齐泰虽不够机敏,但还是明白事理的。
若朱元璋真想杀苏谯,早就动手了,哪用等到现在?
经过一番沉默思考,黄子澄终于向朱允炆说道:
“殿下,依臣之见,您应当立即前往诏狱一趟。”
朱允炆有些不解:“为何要我去诏狱?”
黄子澄狡黠一笑:“只要殿下到了诏狱,剩下的事情臣可以代为谋划。”
“此人如果能够收买自然是最好,倘若不行……一旦他在言谈中露出对殿下的不敬之意,我们便可诬陷其欲弑君。”
“不仅这样,还能将罪名推到燕王头上,到时候保准让他焦头烂额!”
听完这番话,朱允炆眼前顿时明朗起来,“如此甚好,请两位先生同我一同前往。”
说毕,朱允炆恭敬施礼,两位谋士喜笑颜开回礼应允,三人一同朝着诏狱行去。
另一方面,
朱元璋匆忙返回乾清宫后突然想起什么事似的拍了拍脑门,赶忙掏出手机在群里联系思宗烈皇帝。
太祖高皇帝:“小兔崽子别装傻,你们那边情况如何了?”
思宗烈皇帝:“谢谢祖爷爷挂念,**已经被击退,儿臣正在筹备诏令天下宗室入京之事。”
太祖高皇帝:
“你这会儿速去吏部,调取一人的档案来。”
太祖高皇帝道:
“祖爷爷有何差遣,请明示。”
思宗烈皇帝道:
“其人复姓苏名樵,洪武二十四年辛末科进士出身,排位之事恐与我们如今的记载有所不同。
这人在往后的历史里,可有过什么乱子?是否被世人誉为良臣?”
听到询问后,朱允炆思索片刻答道:
“此人事迹儿臣确实不曾听闻,但祖父莫要担忧,儿臣这便查探清楚。”
过不许久,朱允炆将从吏部调出的信息呈送到了朱元璋眼前。
看到这份记录后,朱元璋不由得冷笑一声:“好歹还有几分用处的小家伙。”
接着,朱允炆细细读出苏谯一生之概要:
“苏谯为河东道人士,家境孤苦,幼年幸得中山武宁王徐达于洪武三年的北伐战役之中营救,才幸存下来。
因此他成为军户出身,履历中有些许模糊之处。”
继续讲述:“在洪武二十四年的科举考试中,位列三甲第八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随后同年九月便派往松江府华亭县担任知县。
只因性格刚正,在面对上级之时屡有直言相撞,因此被搁置一边而未再重用。”
“及至建文年间第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二年,燕王发动战事。
当时,苏谯主动请求出兵征战却被拒绝。
之后于同年十二月上表,建议斩杀李景隆、黄子澄、齐泰等官员并痛斥这三人祸乱国家。
结果惹得皇上大怒,直接削官为民,且永不启用。”
最后陈述道:“直至建文四年,燕王攻破京城,苏谯在孝陵以死殉国,并无后代子嗣留于世间。”
看完这条条列列之后,老泪纵横地感叹起来:
“这才是忠臣,实属难得啊!本就已是年高德望的年纪了,却还能遇到这般英才真是不易。”
经过一番思索,他又立刻追问道有关其任职时期具体的表现。
然而,明朝体制使然,七品知县政绩并没有详尽记录。
“祖爷爷有所不知,按我大明祖制规例,区区一个七品芝麻小官,实在没有太过详尽的记载可供参考,仅能通过部分地方志寻找零星踪迹。
关于他治县详情,吏部档案内并无特别描述,唯有提及其多藐视上级官长之语。
可有一趣事,他主政华亭县那整整十年时间里,所属松江府知府每年必受提升,原因全因治理得宜。”
说到这里略作停顿继续说道,“但是按照方志所述,松江府另外几个郡县连年遭遇灾害,唯独苏谯掌管的华亭县从未有灾祸发生,邻近百姓都前往该县躲避灾难之侵扰。”
听到这处,朱元璋心中已是有数:“哼!那些上官分明就是在侵占挪用了这位忠诚臣子应有的荣誉与功劳,他们一个个倒是扶摇直上去了,反倒让真正忠心耿耿的人在此地虚度十年光阴。”
稍作沉默又想起什么问道:“那么,那两位所谓贤臣黄子澄、齐泰后来又是如何呢?”
对方则回复称若是真想要了解真相的话,答案恐怕令人难以承受。
然而即便如此也坚持告知到底。
遂讲道:
“就在建文帝第一年,黄子澄、齐泰联合方孝孺等人提议改革政令。
不仅把原本属于洪武年间的六部尚书官阶由三品升到一品;就连诸如太仆寺这样的六品职位,亦统统拔擢成为五品级别。
与此同时推行减赋政策废止江南地区的高额税额,甚至试图模仿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度复古施行...”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豁然彻悟为何苏谯会对他们两人动了杀机之意。
若这一切还发生在自己尚存于世的时候,哪怕稍微萌发类似想法之人绝无可能是可以委任辅佐朝廷的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