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的陕西流寇
书名:百万精锐的亡国 分类:历史 作者:玉蒲少了团 更新时间:2025-04-15 09:58:13
癸丑年,督治昌镇的侍郎范景文上书说:自古以来,军队和粮饷是相互依赖的。国家设立军队来保卫百姓,百姓提供粮饷来供养军队,二者相辅相成。
然而后来,军队无法有效保卫百姓,反而浪费粮饷;粮饷也不足以供应军队,反而损耗百姓的资源,导致两败俱伤。
为了纠正这种弊端,有人提议增加粮饷来满足军队需求,结果粮饷反而更加不足;有人提议减少军队来适应粮饷,结果军队更加不足,最终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解决。
如今,朝廷的决策深远,决定撤回部分援军,撤销一些多余的军事设置。这是一个眼前的权宜之计,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长久之策,以确保粮饷和军队的长期稳定。
于是,讨论粮饷的人提出了搜刮、裁扣、加派等方法;讨论军队的人提出了勾补、召募、征调等措施。这些方法看似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实际上粮饷和军队的不足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司兵的人只怪粮饷太少,司饷的人只怪军队太多。如果按照现在的办法,不改变策略,粮饷和军队的困境何时才能解决呢?我认为有一个看似迂腐但实际上可以见效的办法,那就是恢复祖宗的旧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国家后,在边镇、郡县设立卫所,配置世袭军人,由世袭军官统领。按照人数分配土地,作为世袭产业,平时从事屯田牧马,闲暇时练习战阵。还允许百姓缴纳粮食换取盐引,开垦荒地获得官职。遇到警报时,派遣大将统一指挥,就近征讨。这样,军队的供给从未匮乏,最初也从未招募百姓为兵,或者用贼寇的财物作为粮饷。
然而,后来边疆的弊端逐渐积累,导致局面难以收拾,旧法也逐渐失效。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今,我们应当在祖宗旧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避免陷入绝境,这样效果才能显现。
恢复卫军而非追查屯田,因为田地已为民占,粮食仍在。核实军户数量,计算屯粮收入,适当增加粮饷。淘汰老弱士兵,补充壮丁,选拔有能力的指挥官负责筹集物资和训练。
考核卫官,与政绩挂钩,有效训练者提升,否则降职。每年减少老弱士兵,增加强壮士兵,减少穷兵,停止招募和征调等措施。
有人问:增加的粮饷从哪里来呢?如今,边境的新兵每月领一两五钱,多的有二两,而卫军每月大约只有四五钱。
用每月领四五钱的人,让他们和领二两的人一起扛着武器轮番操练,人人都知道他们心里不服,也不愿意卖力。
只要增加一半的粮饷,节省下来的钱还有一半,这样积累起来,节省的岂不是很多吗?这是一种可以长久维持、对军队和粮饷都有利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尽快讨论执行。
吴甡又上奏说:我奉命安抚救济延安地区。在巡视过程中,对于饥民,我尽力救济;对于流贼,我反复劝告安抚。
在延长、延川、清涧、绥德、米脂、榆林等州县,工作已经逐步开展。然而,现在米粮如同珍珠一样珍贵,无处购买。百姓们仰赖的只有从山西运来的粮食。
比如清涧、绥德、葭州等地与山西的临县、兴县、永宁州等地,都有渡口,商民之间互相买卖,这种交易由来已久。
如今山西设兵防贼是可以的,但如果因此禁止粮食交易,那就是扼住了陕西百姓的咽喉,断绝了他们的生路。恐怕深谋远虑的人也不会这么做。
如今陕西已经危在旦夕,如果不用皇帝的命令来督促山西的巡抚和按察使,责成道府州县尽快疏通粮道,广泛招揽商人,那么陕西百姓就会立刻陷入困境。希望皇帝能体恤百姓,命令有关部门迅速执行。
陕西的流贼上天龙、马老虎、独行狼等人盘踞在鄜州城南的太平原,焚烧抢掠村庄。鄜州道张福臻会同榆林道白贻清从宜川赶到三川驿。
他们探知贼众很多,于是部署了骑兵和步兵。在当天黎明时分,官兵与贼寇对峙。贼寇蜂拥而上,官兵分成三股冲锋,杀死了贼寇的头目独行狼和马老虎。
贼寇溃败,被斩杀的强盗有三百多人,贼首上天龙等两千多人被围困,走投无路,跪地乞降,最终全部解散。总督杨鹤将此事上报朝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