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十八章(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书名: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分类:穿越 作者:此心可安 更新时间:2025-04-10 08:49:41

换源:
 

  文人的多情,那是让人喟叹,你想想,连“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耆卿都会发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和“且恁煨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的快意,更别说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了;

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杜牧也会有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慨;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少游也会有“脸儿美鞋儿窄玉纤嫩酥胸白,自觉愁肠搅乱,坐中狂客”的这么赤裸裸的感叹,大唐盛世,果然是疆土辽阔,天下太平。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整个大唐就像是怀春的妙龄女子,接纳包容着无数的仰慕与爱恋,令人神往啊。”宁致远不禁感慨道。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要是不跟你交交心,那反倒是我的不对了,你说呢?”他笑道。

“那倒也不至于,有共同的爱好,不代表就有共同的价值观,您说呢?”宁致远一本正经的看着他说道。

“我们一直倡导的是个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都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排序去衡量别人,这点每个人都认同,但我只能说这也只是停留在道理层面上的认同,当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第一反应就不是道理层面了,而是情绪层面,这是人的本能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能明白吗?”他认真的说道。

“什么意思?不太能理解。”宁致远一脸疑惑。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脑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演化而来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演化出来的,我们的祖先,有时为了趋利避害,会用身体感受到的直接的情绪和直觉来快速做出判断,从而避免深度思考浪费时间来摆脱可能的危险。

比如一听到风吹草动,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用大脑思考真的假的,而是根据身体的直觉反应,立马逃跑,哪怕只是风吹草动,感觉被骗了,但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危险,万一不是呢?万一就是野兽呢,等你能确定了也来不及了,你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只有这样的人才最大概率的活了下来,我们当代人的基因也是沿袭着这些人的基因。这点在我们祖先生活在丛林时代时,那确实是保命的,可到了当下,社会环境变了,我们大脑的逻辑还是这个并没有变化,那就产生了不匹配了的问题。

你想想,最简单的,你看肥胖,古代的人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有东西就自然的多吃,这是优势,可到了现代,我们物质极大丰富了,不需要这样了,可骨子里的基因还是要我们多吃,也之所以这样,肥胖才很难解决。”他不紧不慢的说道。

“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宁致远越来越不能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谈价值观是奢侈的,某种意义上是没办法谈下去的,谈到最后其实也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能否坚持做自己,并且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的问题。”他说道。

“哦?”宁致远若有所思。

“我小时候有一个经历,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面对死亡,那是我奶奶去世了,我从小被奶奶带大,奶奶一直很疼我,疼到什么程度呢?村里面的人见面就夸奶奶省吃俭用的疼孙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奶奶去世之后在发丧的仪式过程中,我没有掉一滴眼泪,那时的我脑袋一片空白,甚至都忘记了要嚎啕大哭,于是村里就开始流传关于我不懂事、薄情、忘恩负义的言语,于是我就被贴上了薄情寡义的标签。

但是又有谁会知道,其实奶奶一直在我心里住着,是我遇事时的情感支撑、夜深人静的思念对象、孤独时刻的精神慰藉。

后来我一直无法接受奶奶离开的事实,就疯狂的阅读关于如何面对亲人死亡的问题,很偶然的看到并且深深认同一句话:亲人的去世不是狂风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对于有的人来说,不表露在外象,只珍藏于心底。”他说着说着,声音有些哽咽,停顿了下来。

“这个我能明白,有些伤痛对于一些人来讲,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宁致远说道。

“哲学家加缪说过,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我在想这句话是对世俗规则多么大的讽刺啊,可越是需要大的讽刺,也就表明这种规则的影响力之大。

我痛定思痛,我在内心不断的思考着,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生活,就会被认为是不合理,可本身这种想法又合理吗?这让我不禁思考,社会是否有权审判一个不合群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孤立、被排斥,他们的穿着、爱好、行为方式与大多数人不同,就被贴上了“怪胎”的标签。但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不是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吗?

一个人,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吗?没有权利不符合别人的期待吗?”他说着说着,有点愤怒,但好像又有他所说事情之外的东西让他更加愤怒一般。

“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这个世界不是为每一个个体单独设立的,先不说人类天然有着合群的需要,有着被别人认可的需求,就连植物动物细菌微生物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大自然之下的,想修炼成完全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不是个人的事情好吗?

没人可以脱离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环境,像在真空中一样生存的,这不单单是需要你自己努力的问题,还要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的不是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能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而无动于衷吗?不能吧。

再比如你就是想要一件东西来满足自己,可这件东西另有所属,难道你就可以不管这件东西的主人同不同意吗?每个人、每种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很难完全斩断的好嘛?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啊,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现实当中,而不是理论当中,这也是我不同意托马斯.霍布斯在研究自然状态时只是作为设想为前提就开始论证的原因,他认为关于自然状态的探讨不过是一种设想,而不是历史史实,他所做的是通过思考人类在没有政治义务的状态下是什么样的,来为政治义务的存在找到理由,至于说你这种状态是否真的存在过则无关紧要,这完全脱离了现实啊,没有现实支撑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空想,是理想的乌托邦,是渔人的世外桃源。

再者说了,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圆的,完美的圆只能存在于数学世界或者说理念世界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洞穴的描述,不需要我给你解释吧,你可是教师,肯定比我理解深刻。”宁致远说道。

“你也说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我理解再深刻那也是对理论的理解对吧。对理论的理解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活在现实吗?

我不这么觉得。反而我觉得你是被从小人类发明的概念和逻辑洗脑了,你不要太执着于概念好吗,你看,这是桌子,这是凳子,可是如果从小你就被告知凳子才是桌子,桌子反而叫凳子,那又能怎么样?

也没什么问题吧,也不会影响你在现实中使用吧,你也会自己坐在大家都叫凳子而你认为是桌子上,把饭菜放在大家都叫桌子而你被教育是叫凳子上吧,既然在现实中用还是一样用,那又何必管它在理论上到底叫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上讲,爱情也是一样的逻辑,爱情也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概念,杨振宁和翁帆,很多人说那都只是基于仰慕和宠爱,不是真正的爱情。我就十分不解,爱情是什么?是有一个很完整的定义放在那里让我们去一一对标吗?没有吧,那如果你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你又怎么知道爱情和这些无关呢?

如果我们要真的去定义概念,我觉得还是佛家的遮诠法来的更实在,比如我们可能不知道一个概念具体是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定义一个概念不是什么而达到这个概念的本质。

拿爱情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那我们就可以说爱情不是什么吧,你说仰慕不是爱情吗?这个说法不能接受吧,那就说明爱情里包含着仰慕。

那这么说的话因为仰慕而产生的爱情就不是爱情了吗,就一定比其它的爱情要低一等吗?我不这么认为,爱情就是爱情,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孰优孰劣之分。在爱情的这个事情上,我不愿意随波逐流,我要始终坚守自己认为的样子和真实感受,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动情的说道。

“你特意提到了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我可以理解为你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吗?”宁致远真诚的问道。

“是的,我教书教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学生有过任何情感上的交集,这难道不足以证明我是个正经的教师吗?我要不是正经的教师,我不会到现在才表现出来吧。

一年之前,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女生,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眼看到她,她第一眼看到我,就在两个眼神对视的一瞬间,你就感到有种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坚定不移的在你的脑海中显现。两个人根本什么都不用说,内心就有着相同的感受,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她很文静,很单纯,对我既有仰慕又有爱恋,我呢,结婚了,有孩子了,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股子想要抛开一切、不管不顾的和她在一起的冲动,是一股强烈的、不去做就没法活的那种冲动,或者说不去做我的人生就没有了一点存在的意义和必要,甚至也可以说这股冲动让我觉得我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你完成它而来的,这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使命。

没有世俗所谓的年龄差距、家庭牵绊、别人的异样眼光等等的考量,一点都没有,就是这么决绝。就像汉乐府里说的那样: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我们怀着同样的决绝就在一起了,很自然的在一起生活了,好像两个人命中注定就要在一起的,只要两个人遇见了就马上会在一起一样。你能明白这种感觉吗?”他真诚的看着宁致远。

“我明白,我也飞蛾扑火般爱恋过,缘分这个东西就是很奇妙,不可说,只能感受,我也是相信一见钟情的,不是感情泛滥的那种,是真的双方都感觉很对的双向奔赴。”宁致远回答道。

“我决定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和她一起生活,我不想瞒着她父母,也和她一起跟她父母说了这件事,从那之后,你懂的,很多事情很艰难,这就是现实。”他无奈的低下头。

“很多事情就是因为艰难,做成了才会有巨大的满足感;很多事情也正因为短暂,才让人感觉那么美好而依依不舍。

尼采说过,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你只是试图跳出这个社会的规则,但却没能跳出不遵守这些规则的异类们所制造的牢笼。你在世俗的社会里成了不折不扣的,人人唾骂的异类,对吧”,宁致远说道。

“是的,可我一直在想,难道就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就不配拥有这样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爱情了吗?这难道不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讽刺和亵渎吗?

我们常常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了自我。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视为异类,于是我们努力地融入群体,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

你看过加缪的《局外人》吗?在冷漠和荒诞的世界里,想要保持内心的真实与自由,就可能会像里面的主人公默尔索那样,承受误解,承受压力,承受不公。

但我们就要因此去逼迫自己合群吗?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我一直教育我的学生们一定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

首先你要有判断这个群是个什么群的能力,你先要去看看是什么群,再决定要不要合群,不要盲目的去追求一定要合群,你想,如果在乌鸦的世界里,那连天鹅都有罪,这种群你有必要去迎合吗?与其刻意去合群,还不如多花时间和精力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正向、更有趣,终将一日,当你努力盛开,香气弥漫,自会引来蝴蝶成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我时常会想起加缪那句深入人心的话:“诞生到这个荒谬世界上来的人,比如你我,我们都是这样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那唯一真正的责任是什么呢?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一个人不可能永无止境的忍受寒冷或不公。”

那时我就坚定了决心,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我是一名教师,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去推动些什么,去改变些什么。”他坚定的说道。

“我赞成你所说的,人这一辈子,都各自背负着自己的命运和课题,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结局,对于自己的心,别内耗,别纠结,别透支;与他人相处,要守好边界,立好原则;把别人还给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这才是最舒服的状态。”宁致远说道。

“我是多么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像你所说的那样运行啊,可是,现实犹如一张被织的密密麻麻的网,你想到找到缝隙钻出去,那是很难的事情。

我和她在一起的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租了个房子,顶楼,露天的,很破很小,人烟稀少,但正好适合我们,除了各自家人的反对之外,我们没有任何的挂念,甚至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我们都可以视而不见,你要知道,这对于一个仅有15岁的女孩而言,是多么的难得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