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十八章(上):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书名: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分类:穿越 作者:此心可安 更新时间:2025-04-10 08:49:41

换源:
 

  监房里,算了,还是说房间里吧,省的说的这么随意会让人误以为是在炫耀,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之嫌。每每写着写着,都会感叹语言和文字是真的厉害,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出现,这里有必要好好的讨论一下先。

人类语言是在何时何地进化而来的?据考证,第一个语音是在大约7万年前发出的。智人(现代人)从一个”不会说话”的物种转变为一个“会说话”的物种,大约发生在我们的狩猎采集祖先迁出非洲的同时。

当这些早期的冒险者迁徙到非洲大陆以外的地方时,他们带走了我们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最伟大的礼物——通过”语言”基因的创造而产生的语言发音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他们一跃成为世界的主宰,逐步统治所有其他物种。

最初的发音能力是语言逐步进化的火花,有迹象表明,人类语言是智人相当晚才获得的,我们今天所知的语言可能是在大约2万年前开始出现的。从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早的“书面”记录,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度复杂的技术进步,语言一直是沟通的媒介,在人类社会的重大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人惊奇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几乎只用语言说话,直到大约5500年前才开始阅读或书写。与现代人类出现的时间(约30万年)相比,这算是非常近的事。

在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时间里,没有人读过书,认识任何标志,也没有人写下自己的名字。

有了语言,聊天的历史就开始了。那么我们一开始在哪里聊天,聊些什么内容呢?

在夜晚聚集在火堆周围讲故事,是人类物种中历史最悠久的家族传统之一。

人类学教授波莉维斯纳(PollyWiessner)在对南非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丛林部落的研究中发现,部落人白天和夜晚的聊天内容是不同的。在白天的对话中,34%倾向于发牢骚、批评和八卦:31%是经济事宜;16%是笑话:6%是故事(其余的是各种主题)。

夜间交谈则变成由81%的故事组成,而只有7%是“牢骚、批评和八卦”

可以看出,白天的谈话主要集中在经济事务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人卦上。到了晚上;人们转向火光边的歌唱、舞蹈、宗教仪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人们放松了,变得柔和,寻求娱乐。

如果白天发生过冲突,他们会克服这些冲突并保持联系。

夜间谈话更多地与故事有关,这些故事描述了在缺乏正式教育的小规模社会中整个社会制度的运作。

它们带来了有关行为规范、合作和社区信任的“大图景”,以及对神明世界及其如何影响人类世界的思考。

歌唱和舞蹈则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在篝火周围形成的社区,帮助人类将地球予以殖民化。通过记忆和故事,人类与周围环境之外的其他人保持联系。没有其他灵长类动物这样做。

说话是智人(我们的物种)独有的活动。在每一种文化中,人们都用口语交谈。乌儿会唱歌,狗会吠叫,猫会喵喵叫。但这些交流方式与人类语言相比极其简单。例如,一只动物可能会发出10种不同的声音,但成年人知道超过20000个单词。此外,我们是唯一用完整句子表达思想的动物。

所以,正是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才让人和人之间能更快速的通过沟通交流产生信任,然后基于信任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不同分工,然后人才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俯视世界和傲视其它,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可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啊,对于人类能在宇宙取得当今的地位功不可没。

同时语言和文字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毕竟人类的发展文明史都还是通过文字保存至今并得以让后人瞻仰学习的。但是,世间的事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有改变这一底层逻辑的趋势。

技术让我们淹没在信息中,取代了人的声音。我们获得了与他人几乎可以、不断互动的优势,但只建立了许多浮于表面的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在失去人类交往中一些珍贵的东西。

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称,82%的美国人表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会降低其谈话质量。在记者为《重拾交谈》一书采访人们时,受访对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说:“比起说话来,我宁愿发信息。”

可恰恰是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亲密感和同理心。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杀密感和同理心。

科学技术让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看似社会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失去了人类的脆弱性和沟通的微妙之处(细微的社交暗示、手势和肢体接触),这些细节只能实时发生。

在使用复杂的语言之前,原始人类祖先主要通过生物学提示来沟通和联系。他们依靠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接触、手部动作以及语调变化等方式领会他人意图、调节神经系统并建立安全可信的关系。

研究人员称这种体验为共同调节,共同调节是在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与他人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时产生的,如果人们缺乏面对面交流互动,交谈时不用心倾听,不能发展深度关系,就会丧失共同调节思想、身体和情感的能力,随时可能崩溃,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孤独。

人类心理学家特克尔指出,人们正在步人“寂静的春天”。这当然是个巧妙的双关语,暗指上个世纪60年代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的那部伟大著作。继雷切尔卡森(RachelCarson)看到新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之后,特克尔看到了新技术对同理心的侵犯。本来全力关注虚拟空间的她,着迷于一个新的问题:在一个许多人说他们宁愿发短信也不愿意交谈的世界里,面对面交谈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研究了家庭、友谊和爱情,以及中学、大学和工作场所中的人际交往。她震惊于如果人们停止面对面交谈,或者是在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不能够专注于交谈,那么人类的一种最宝贵的品质—同理心就会下降。

特克尔说:“我们比以前更孤独了,我们的孩子比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同理心更差了,在家庭聚餐中进行不间断的交谈似乎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里,大学生报告的同理心水平下降了40%,这种情况绝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以后。此一现象很容易就可以同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联系起来。

想一想“网络暴力”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有人在网上显示出残忍,我们看一看他们发表的那些恶毒的言论,就知道这些人只是为了自己发泄情绪而没有做到理解,更谈不上共情。

交谈是无价之宝。我们已经习惯了每时每刻的连接,但代价是我们绕过了交谈。数年前应邀为特克尔的《重拾交谈》—书写推荐语,我写道:“现在迫切需要重拾这样的认识:雄辩是廉价的,而交谈却是无价之宝。”

交谈是我们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方式,交谈是我们学会相互信任的方式。没有亲密的交谈,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他人,无法信任他们或与他们和谐地合作。

同时,与人交谈不仅是在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在培养自己的人格。失去了交谈,我们甚至会失去自我我们的幽默感,我们自己独特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会变得孤独,并具有不健全的人格。

十几岁的孩子们说,他们更喜欢打字而非谈话,这体现了新技术带来的另一种全新的心理效应—一隐藏自身想法的可能性。他们说,在交谈中容易说得太多,实际对话时不太能控制住自己想说的内容。

然而,只有直接对话才能让人际关系得到深人发展。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错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陪伴是不需要彼此付出的。其实,涉及友情以及亲密感的真正需求通常极其复杂,而想要实现这些需求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常需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多次的谈判和协商,而这也正是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出现各种各样麻烦的原因之一。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这个阶段会利用各种技术来想办法逃避,或者走捷径,这样他们就不用再面对一些让他们感到难以处理的情形了。比如,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局势不再是完全受控的,交谈者无法对想说的话字斟句酌,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反应,这可能会带来情绪困扰,也会让其面临暴露自己不够完美的风险。

成长以及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的过程是一种学习如何处理拒绝以及失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总是我们不可能总是从人际关系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即使有可能得到,往往还需要亲身去碰一下运气,而这很可能会先让我们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但同时,一个人仍然需要与他人进行艰难的对话,并且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我们要在建立关系上变得专注,最起码要和对待工作一样专注,这对我们的幸福和健康更为重要。

偶尔为之的社交互动、比较疏远的朋友和同事组成的弱网络,还有我们和亲近之人共处的时间,虽然看似转瞬即逝,却会对我们的大脑和心智产生深远的影响。紧密的友谊和爱的纽带能治愈我们,帮助孩子学习,延长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快乐。松散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它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结合在一起,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个个人际“村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本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机制,它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自从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友好的界面,人们跟踪朋友、熟人和家人的生活,进人社交网络的人呈几何级增长。

但经由技术的中介作用,“社交网络”这个词的意思却发生了变化。它指的不再是你认识的人和你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现在指的是我们的电子设备之间的联系。

纵观人类的进化历史,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从一种善于解读他人的态度和意图的群居灵长类动物,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物种,每个人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电子屏幕。为此,我们追切需要改变“总看屏幕不看人”的现状,走向真实的、面对面的、有血有肉的接触,将人类的家庭、朋友、群体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宁致远发现,文字作为工具和手段,其在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在逐渐耐人寻味,什么意思呢?

在当今互联网社会愈加发达的环境里,我们更多数所面临的情景应该是处在不断的过度表达和时常的被误解这两种情景中,这时你更多的发现会是语言和文字在更多时候的苍白无力感,当然,苍白无力和博大精深之间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内在关联,两者可能谁也不影响谁,谁也不决定谁。

你看,我好像就是因为怕被误解而表达了,所以啊,就是这样,这是个死循环,不可说。突然间又觉得这个不可说不是故作高深的不能说,而更多的是认清了怎么说都说不明白后的清醒。

房间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于因猥亵、强奸和杀人而被抓进来的嫌疑人,为了发泄下大家对其深深的鄙视和痛恨,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其吃点苦头、大快人心,就算是找到管教那里管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以一般这类嫌疑人刚进来时必将会遭受一些惩罚和折磨。

你没看错,就是在全是各种各样的嫌疑人的房间里,连这些同样是嫌疑人身份的人对于以上三类的嫌疑人也深恶痛绝。

有时想想挺有趣的,宁致远不禁会想到作家豆豆在其作品《遥远的救世主》里提到的“文化属性”这个概念,是的,哪怕是在这样的房间里,人也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来,也有各种各样的鄙视链,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属性造成的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等级森严的传统从来没有改变过,无非是换个名词,换个称谓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总之对于这三类嫌疑人,管教带进来之后,会意味深长的说一句:“你们看着办吧。”然后就走了,

什么意思呢,这里有必要提前说明下。

房间里都是360度无死角监控的,且是24小时照明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都说现在是文明官司,不会有之前的挨打呀,体罚呀啥的,像之前YN省的“躲猫猫”事件,那就更是绝对不会有的了。

保证人身安全这件事,最起码在SH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宁致远是看到了,人身在其中对这个“文明官司”的体会确实名副其实,但是回想起他之前在FY市的一个镇上的看守所,那就是另说了,只能说有差距,而且差距还不小。

上层精神上传下达需要时间,这是效率问题,但执行上有折扣,每个环节都折一点,这就不仅是效率问题了,还有态度的问题、关系的问题、地域属性的问题以及其它的问题,可能这也是之前所说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吧。

所以无论你是犯什么事进来的,都要乖乖的,不然就要受到关小黑屋的惩罚,小黑屋就是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种小黑屋,是每个人,哦,不,每个嫌疑人所不想的,里面暗无天日,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想想都恶心的要死,看看电影里主人公呆过之后的形象就能明白了。

管教的“你们看着办吧”这句话的威力,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那简直是把一块肉扔到了狼群里,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