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丞相退敌
书名:赵构魂穿刘禅,毁丞相北伐大业 分类:玄幻 作者:千木不成林 更新时间:2024-12-28 12:58:34
在蜀汉军营之中,失败的阴霾仿若一团浓重得化不开的乌云,沉甸甸地压低了天空,将每一个角落都严严实实地笼罩其中。营帐内,士兵们或低垂着头,无精打采地瘫坐在地,或四仰八叉地随意躺卧,宛如失去了生机的枯草,全然没了往昔的精气神。
他们眼神呆滞,空洞地望着满是尘土的地面,仿若陷入了无尽的绝望深渊,心中满是沮丧与懊悔,犹如被酸涩的苦水浸泡。
他们为这场败仗付出了惨痛到令人心碎的代价,战场上那一幕幕惨烈的场景如同噩梦般在脑海中不断闪回。眼睁睁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如被狂风吹折的麦子般倒下,温热的鲜血汩汩涌出,瞬间溅湿了自己的衣衫,那刺鼻的血腥味至今仍在鼻腔中挥之不去。
那些曾经熟悉得如同手足、一起嬉笑打闹、憧憬着未来的伙伴,如今却都已化作冰冷僵硬的尸体,被随意地弃置在荒野之上。
这一切,都如同一把把锋利无比、淬满剧毒的利刃,狠狠地、一下又一下地刺痛着他们的心,让他们痛得几近麻木。
有的士兵紧握着双拳,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殷红的鲜血渗出,一滴又一滴地落在脚下的土地上,他们满心恨意,恨皇帝的临阵脱逃,恨自己的无能,在那生死厮杀的战场上,没能护住身边的战友,没能用手中的兵器捍卫家国的安宁,让敌人如此轻易地践踏了他们的尊严与热血。
有的士兵默默擦拭着染血的兵器,动作迟缓而沉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晶莹的泪光中,不知是为死去的同袍而汹涌流淌的悲伤,还是为这飘摇不定、前途未卜仿若置身茫茫迷雾的局势而满溢的迷茫与无助。
他们深知,这场大败之后,大汉的前路愈发艰难,风雨飘摇之中,不知何处才是希望的曙光。
将领们同样心情沉重,仿若肩头扛着千钧重担,他们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如霜,彼此相对,却久久无言。
有的将领站起身来,缓缓走向营帐门口,望着远方那依旧硝烟弥漫的战场,目光中满是悲愤,身为一军统帅,肩负着万千将士的生死存亡,承载着国家的安危荣辱,却在这场大战中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自觉有负国家的信任,有负将士们的热血托付,满心愧疚如同汹涌的潮水,几乎要将他们淹没。
有的则低头沉思,眉头紧锁,试图从这场败仗那如乱麻般的记忆中总结出些许教训,可脑海中尽是混乱不堪、交织在一起的刀光剑影,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震耳欲聋,仿若一场永不停息的噩梦,一时半会儿实在理不出头绪,满心的焦虑与无奈让他们几乎抓狂。
营帐内弥漫着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气息,空气仿若都变得黏稠无比,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艰难地吞咽着失败这颗苦涩到极致的苦果,让人胸口憋闷,几近喘不过气来。
这场大败,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其冲击力不仅让蜀汉军队遭受重创,精锐兵力折损大半,更是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而来,让整个蜀汉政权摇摇欲坠,仿若在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朝堂之上,大臣们听闻兵败的消息,仿若遭受了晴天霹雳,个个惊惶失措。有的老臣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仿若瞬间陷入癫狂,扯着嗓子直呼“国之将亡,如之奈何”,那声音中饱含着绝望与无助,仿若末日的悲号;
有的面如死灰,仿若灵魂被抽离,瘫坐在地,四肢无力,仿佛瞬间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仿若已经看到了蜀汉的末日来临。
而此时,远在汉中的诸葛亮,也收到了这一噩耗。
当听闻将军费祎战死沙场的消息时,仿若一记重拳毫无征兆地狠狠砸在他的心口,他身形猛地一晃,脚步一个踉跄,手中那柄平日里轻摇生风、指挥若定的羽扇险些落地。
诸葛亮眼中瞬间溢满了痛心与惋惜,费祎一直以来都是他最为倚重的臂膀之一,二人携手走过诸多风雨,无论是平定内乱、治理民生,还是谋划军事,费祎都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沉稳的性格,为蜀汉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
费祎的离去,于公而言,是蜀汉失去了一根顶梁柱;于私来讲,更是痛失一位知己好友,这双重的打击,让他悲痛万分,心如刀绞。
诸葛亮在军帐中徘徊许久,脚步沉重而迟缓,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川”字,脑海中思绪如汹涌的潮水,翻涌不息。
他深知,此刻蜀汉局势危如累卵,犹如在悬崖边缘行走,一步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坠入无尽深渊。
但他毕竟智谋超群,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这绝境之中,还是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渐渐理出了一条或许能退敌的计策。
他迅速命人铺纸研墨,笔走龙蛇,休书一封,随后郑重地交给信使,命其快马加鞭送往南中,而收件人,正是那曾与蜀汉有着诸多纠葛的孟获。
在信中,诸葛亮言辞犀利如刀,毫不留情地大骂孟获忘恩负义。
他提及往昔七擒七纵之恩,那时蜀汉秉持着宽容大度之心,给予孟获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不仅饶他性命,还助其在南中树立威望,让他得以统领一方。本期望他能心怀感恩,以忠诚回报这份恩情,维护南中的和平稳定,岂料如今竟纵容部众叛乱,将蜀汉拖入战火纷飞的深渊,陷百姓于水火之中。这封信字字如刀,直击要害,他深知孟获重情义、好颜面,此番斥责,正是要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激起他内心深处的愧疚之心,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几天后,皇帝刘禅和大臣们在战场附近的城中如惊弓之鸟般惶惶不可终日。刘禅脸色惨白,眼神惊恐,躲在宫殿之中,时不时派人打探城外消息。
大臣们则聚在一起,小声议论,却又都无计可施,人人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城外,叛军已然整理好了部队,营帐连绵起伏,仿若一片黑色的浪潮,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飘扬的旗帜仿佛是对蜀汉政权的公然挑衅。
他们磨刀霍霍,寒光闪烁的利刃在阳光下格外刺眼,随时准备攻城,那气势汹汹的模样,让城中军民人心惶惶。
夜晚降临,城中的灯火也显得昏暗而摇曳,仿若随时都会被黑暗吞噬,整个城市被恐惧的氛围紧紧包裹。
然而,一夜过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叛军竟然退兵了。原来,诸葛亮算准了叛军的心思,他们虽取得一场胜利,但也深知蜀汉底蕴深厚,历经多年经营,根基稳固,并非轻易可被撼动。他们自身不过是趁乱而起,虽一时占了上风,却并无十足把握能一举拿下整个蜀地。
此番叛乱,无非是想趁着蜀汉内乱、局势动荡之机,
大肆劫掠一番,捞些好处,见好就收才是上策,若真要与蜀汉拼个鱼死网破,他们未必有这个胆量与实力。
孟获收到诸葛亮的信后,心中确实泛起了层层波澜。他独自坐在营帐之中,反复研读那封信,想起往昔种种,想起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想起蜀汉百姓对他的接纳,深知若继续与蜀汉为敌,日后必遭唾弃,成为千古罪人。
于是,他决定挺身而出,去和那些参与叛乱的蛮王谈判。他深知这些蛮王在这场战乱中劫掠颇丰,一个个腰包鼓鼓,也怕把蜀汉逼急了鱼死网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孟获凭借着自己在南中的威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权衡之下,那些蛮王便都顺水推舟,同意退兵。唯有那枯骨大王,野心勃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愿就此停战,仍妄图扩大战果,进一步实现他的称王称霸之梦。
孟获见状,果断出手,调集亲信,将他扣下,软禁在自己的营地之中,以防他再生事端,破坏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局面。
皇帝刘禅接到诸葛丞相详述此事的信件之后,长舒一口气,仿若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顺势发布诏令,赦免了此次叛乱众人的罪名,以求暂时稳定局势。
汉军也开始收敛战死将士的尸首,士兵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战友们的遗体搬运上车,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不舍与敬意,随后,大军班师回成都去了。
诸葛亮站在汉中的城头,向南方远眺,他的思念穿过山脉的阻隔,似乎南中战败的汉军就在眼前,心中五味杂陈。就像十几年前他在成都远望白帝城那样
他知道,此番赦免不过是饮鸩止渴,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
如今南中蛮子缴获了如此多的铠甲兵器,势力大增,日后必然再反,这就如同在蜀汉的背后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
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近些时日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繁重的国务、接连的战事早已透支了他的精力,自觉时日无多。
而北伐大业尚未完成,那是他一生的抱负,承载着兴复汉室的希望,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好把全部的精力暂时放在筹备北伐之上。
只期望在有生之年,能为蜀汉再拼出一线生机,护佑这大汉江山能多存续几时,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