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三十一章 潘楼很热闹?【第四更】

书名:五福临门:力挺姐姐们,坑惨姐夫 分类:历史 作者:盗门小玄 更新时间:2025-04-11 02:20:17

换源:
 

  翌日,晴空万里。

赵兴打算出发去寻酒。

酒这东西自己酿已经来不及。

除非系统奖励科技和狠货。

最便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收购!

他的第一站就是去找北宋知名诗人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

欧阳修对酒是情有独钟,在他众多诗词当中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

此时的欧阳修被贬滁州做太守,经常带着吏民出去饮酒游山,在山中野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说的醉翁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喜欢喝酒,而且能酿出好酒!

冰堂酒是他在滑州任官期间酿造的,因其色泽红润、味道醇厚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酒!”?

当然,现在欧阳修的冰堂酒还没传播到汴京。

汴京人只知其人,不知酒香!

当然,还有另一个被历史淹没的大爆品!中山松醪酒!

中山松醪酒最早可追溯至战国中山国,其酿造工艺以松枝、松果为原料,酒体兼具黄酒的醇厚与果酒的清冽?。

宋初沉寂,因为宋初因战乱频发、经济重心南移,此酒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仅存于民间作坊?。

苏轼任定州知州期间(1093-1094年)重拾此酒,撰写《中山松醪赋》,以“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赞誉其独特风味,使其从地方小众酒一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符号?。

当然,现在还没有苏轼。

但酒好喝是实实在在的,这就足够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酒比官窖酒都好喝数倍!

当然,就算发现被私卖酒也不慌!

他是谁?

当朝皇帝宋仁宗的二儿子赵昕!

祖父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

祖母李宸妃,宋仁宗生母,追封为章懿皇后!

外祖父苗继宗,追赠东宫三少官、太师、吴国公!

外祖母许氏,宋仁宗乳母,追赠陈、楚国夫人!

同母姐姐福康公主,嫁宋仁宗表弟李玮,累封楚国大长公主!

他是便宜老爹最喜爱的皇子!

没有之一!

就怕不被发现。

只要被发现,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皇位也是他的了。

就没有后面宋英宗赵曙啥事了!

而且他的出身也是有来历的。

当初,便宜老爹在城外祭祀高禖,又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宋朝历运,在宫中绘制赤帝画像,用来祈求皇子到来。

不久苗美人怀孕,看见太阳在帷帐中,红光从殿门的台阶升起,又发现神光照耀庭苑。

等到他诞生,资质端硕,便宜老爹好像听到神仙在诉说:“最兴来”,以此给他起的小名!

他是不急着回去继承皇位。

回了宫里可就不能这般自由自在了。

就是学习如何当皇帝,就得闭门不出学个三五载。

不如外面好玩,在郦家的生活,可比宫廷里的勾心斗角舒服多了。

当然,他不是害怕。

只是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

皇位还是要继承的。

哪有亲儿子活着不继位,给养子继位的道理?

当然,现在他在郦家也不全是为了玩。

偶尔也会外出走走,体恤民情。

以后登基就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

目前还在累计阶段。

当然,了解各地状况是其一。

他还要培养一批亲信去当官。

好为以后做准备。

他给起名叫狄青的小乞丐,就让他推荐去当了兵。

希望此行,可以让他寻几个宝贝回来!

……

七日后。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锣鼓喧天。

潘楼前的彩楼装饰一新。

高高竖起的花头画竿上挂着醉仙图案。

两名酒保当众展开了一条红布,足有三丈多长。

范良翰亲自将笔墨捧了上来,柴安接过狼毫,提笔写下一行大字。

“潘楼酝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汴京第一。”

他一挥而就,笔走龙蛇,惹得众人连声叫好。

范良翰与有荣焉,高声喊:“上布牌!”

三个杂役共同扶着一根粗大竹竿过来,柴安抓起布卷,德庆俯身下去,柴安在他肩头一蹬,猛地借力而起,将布条高高挂在了竿头,眨眼之间又飞身落下。一时鼓乐齐鸣,人声鼎沸。

众人鼓掌凑趣:“好好好!”

“好字!”

“好身手!”

“好人才!”

“只不知这酒好不好哇!”

柴安神采飞扬,掷地有声:“酒好不好,何须主人家夸口,但请父老高邻品鉴!”

“今年我作为潘楼的新东家,不仅要请列位品酒,还要请全汴京的人都来尝尝我这琼液,到底好是不好!”

“好!”

“好!”

众人鼓掌叫好!

范良翰一个劲鼓着掌,喊道:“有请花魁!”

……

赵兴已经携着两大坛新酒回来。

还领回来一人。

去欧阳修那寻酒,欧阳修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才。

他决定赚钱供这人读书。

苏轼!字子瞻。

还有个胞弟叫苏澈。

但其弟寡言不喜热闹嬉戏,不像现在的苏轼喜欢热闹。

其胞弟就留在欧阳修那继续学书。

算起来苏轼就比他年长两岁。

原定明年来进京应试。

他用一首诗征服了欧阳修,欧阳修觉得赵兴能教的东西更多,而且苏轼与他聊的也投机,当即推荐苏轼跟他来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