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五十四章 建国大宁(完)

书名:我上帝嫡三子,爱妻慈禧太后 分类:历史 作者:七彩可达鸭 更新时间:2025-01-10 04:52:34

换源:
 

  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到天治五年春,双方便签订了条约。

在李莲英的主导下,这是一次难得的,相对比较公平的条约。

即华夏不会降低关税,但同意多开放一个口岸,让英法的产品进入国内。

与此同时作为交换,英法需要向华夏提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技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以帮助华夏建立重工业体系。

这个条件英法原本是不愿意答应的,因为他们发现了李莲英与原本短视的清朝君王完全不同。

他有着极其敏锐的目光和嗅觉,同时执行力也强的惊人。

但没办法,李莲英用北城海军的力量,打得远道而来的英法联军损失惨重,甚至生擒了法兰西第六舰队的总指挥官……

虽然北城海军的损失也十分巨大,但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伟大胜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是阳奉阴违,但法国还是真的给华夏输出了一批新进的生产技术。

毕竟第六舰队的总指挥官,李莲英直到七年后才放了回去……

在这一仗的加持下,李莲英已经取得了无比巨大的声望。

民间也开始不断传出【青水吏,民所弃,十八子,当神器】的谶言。

所为青水吏,也就是清国之官吏,暗指了此时已经名存实亡的清廷。

而十八子,则是个“李”字,暗指李莲英当得天下。

天治五年夏,李莲英在阿金阿银、李秀成,陈玉成等肱骨之臣的拥戴下,正式接受开宁公主的禅让。

那句熟悉的“咨尔开宁”再次出现。

但这一次,禅让和受禅双方均是心甘情愿。

李莲英顺势继位,正式将国号改为【宁】,改元【天统】,并将自己的名字重新改回了“李进喜”,以开宁公主为皇后

其余在天治年间选拔上来的新臣和阿金阿银等老臣,全都获得封赏。

与此同时原本的清廷老臣则通通遭到打压。

当然,改国号,换新天,自然免不了一帮遗老遗少跳出来唱丧歌。

李莲英毫不手软,全部送走。

新朝雅政,这些人已经没有任何价值。

在他极强的个人威望下,杀掉这批“新朝反贼”,也是众望所归。

在彻底坐上皇帝之位后,李莲英更加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先后成立[大宁皇家科学院]、[大宁皇家文学院]等机构,并对管制也进行了改革。

废除传统六部,设立[民生部]、[教育部]、[外事部]、[革新部]、[军部]、[财部]、[法部]等新部门,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以才学取人,大力打击贪腐。

天统二年秋,随着李莲英改革的不断加剧,国内的轻重工业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现在大宁帝国,已经逐渐跟上了传统西方帝国发展的脚步。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李莲英面临了一个和欧洲列强一样的问题,他需要一个产品倾销地。

产品倾销地是委婉点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殖民地。

但殖民地不会凭空出现。

李莲英于是便利用从天治年间到现在以来的积累,在燕冀地区新设[燕冀舰队],在苏鲁地区新设[苏鲁舰队],在闽浙地区新设[闽浙舰队]。

三个新式舰队均由[军部]管理,负责向外拓展,搜寻殖民地。

而原本的[北城舰队],则改名[大宁皇家北方舰队],负责拱卫京师。

自此,李莲英也开始了不断扩张的步伐。

他不仅要一个蒸蒸日上的本土帝国,还要有一个广袤无垠的海外的领地!

……

二十年后,李莲英望着自己打下来的巍峨江山,心里无限宽慰。

但年过四十的他,已经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自从执掌帝国大权之后,李莲英便遣散了后宫,只与开宁公主厮守,二人育有三子一女。

当然,他也并没有亏待叶贞儿,天统年间后,女子亦能为官。

他知道叶贞儿有着很强的权欲心,因此安排她做了个六品的实权地方官,并向她敞开向上升官的路径。

当然,在她特殊的身份被李莲英知道后,李莲英对她以及她的儿子,动过几次杀心。

但李莲英最终还是作罢。

现在李莲英面对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多少有些难以抉择。

三个儿子只有长子成年,但二儿子和三儿子都异常聪慧。

尤其是三儿子,很随他母亲开宁,喜好科学,对各个领域的科技进展都非常感兴趣,年仅七岁,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

这样的人,很符合李莲英的期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帝国的未来需要一个重视科技的人。

但皇后开宁的一句话,就让李莲英打消了立幼的想法。

皇后开宁在这些年,接触了很多西方典籍,也了解了很多国家制度。

她知道今日的大宁能有这样的发展,是因为出了李莲英这样的雄主,可换句话说,李莲英也是一个独断专权之人。

“君不见英吉利之发展史乎?”

开宁一句话,就让李莲英明悟。

在这个时代,大宁不需要一个英明的皇帝,需要的是一群足够有能的官员。

李莲英于是下定决心,丢手放权,逐步制定宪法,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以皇长子为嫡长子。

在他死后,他希望大宁是一个“政出丞相,祭由寡人”的立宪国。

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杜绝后世出现昏君而致使亡国的可能。

李莲英于是开启了他的第二次改革。

相比于收权时的巨大阻力,放权的改革显得无比轻松。

天统二十六年,李莲英完成了国内立宪化的改革。

在此期间他受到的最大阻力,来源于自己的二儿子,一个坚毅又好战的年轻人。

李莲英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自己的三个儿子会在自己死后上演怎样的纷争。

但他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传奇,自己的儿子中,也一定会出现又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