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章 回忆—七年前

书名:团宠公主亡国后,新朝君臣火葬场 分类:现言 作者:锦月惊鹊 更新时间:2025-04-16 08:16:21

换源:
 

  七年前,佑安五年五月初。

空气潮湿又闷热,未到午时,但艳阳高照。

十二岁的昭绥安从马车上跳下来,十四岁的明渊眼疾手快的拽着她胳膊不让她摔倒。

不远处是城门,高处题着“稻秀县南门”几个大字。县城四面环山,有几条河水围绕全城。站在绥安的位置,可以看到城外西南侧有一祠堂建在河水分流处,背靠着一座小山峰。

城门高耸,守城兵卒的长枪随手放在一边,懒散的躲在阴影处打盹。时不时的有平民从城门进出,城内市井如常,喧嚣依旧。

“就是这里遭到了山洪流石的灾害?看不出来,是不在这附近么?”绥安观望着向前,明渊余光注意她,付完钱后连忙跟上。

“你带路引了吗?”

“没啊。”绥安一点也没在意,随后猛然停下脚步,慌乱的看向明渊,“哎呀,那我们是不是进不去了?”

“应该不会。”明渊叹气,他就知道她匆匆忙忙往外跑绝对什么都没准备。“我带了钱,他们如果要查,就贿赂他们。”

“这样好吗?”

“不好。”

“没关系,又不是伤害民生的事情,没什么不好的!”绥安轻笑,连蹦带跳,左顾右盼。

好在城门的守卫都是抽查,绥安和明渊进县城完全没受到阻拦。

脚下是青条石砖铺的街道,两边商户摆着摊,店小二吆喝着客人上桌。街边多有行人匆匆,步履不停。也有人前呼后拥,一步三摇。

绥安用手扇扇风,忽然闻到一阵蒸馒头的香气。她顿时口齿生津,四处张望着,那大娘系着围兜,身旁堆着一人多高的蒸笼,有路人上前买馒头,她再打开,整个小摊都笼罩在白色的雾气里。

快到午时,灾民也该用餐了。

绥安拉着明渊护腕上的绳子,跑到大娘的摊位上问:“大娘,请问你知道施粥棚在哪吗?”

大娘定睛一看,小姑娘穿着姜黄色麻布衣裳,头发用一根红发带束着,但肤若凝脂,珠圆玉润,朱唇皓齿的,看着并不像受灾或穷人家的孩子。

大娘问她:“怎么问这个?”

“肚子饿,想吃饭。”绥安带着甜笑,大眼睛亮晶晶,声音带着稚气,十分可爱。

大娘又仔细看看她,穿的衣服确实是麻布没错——这是最便宜的布料,或许这孩子是家族中途遭难,所以要去施粥棚拿吃的。

“你吗?”

大娘微微皱眉,拿起油纸,打开蒸屉。

绥安摇摇头,指向身边,“我和哥哥,上午没有吃东西,听说这里有灾情,想来会有施粥棚救灾,所以想去看看。”

大娘又转头看去,剑眉星目的高大男孩,面带稚气,看起来比眼前的小姑娘大不了多少,身形瘦削,身姿挺拔,也穿着麻布衣裳,不过是黑色的。她多装了两个馒头,塞到绥安怀里。

“小姑娘,先和你哥哥分着吃这个吧,施粥棚在东门外,吃的也不好,远的很。”

绥安惊讶,她眉开眼笑,“谢谢大娘,不过我有钱,只是想知道施粥棚的食物是怎样的。”

明渊上前拿出一两碎银,大娘一惊:“哎哟这太多了,这几个馒头只要六文钱。”

“没关系,收下吧大娘,谢谢你的馒头。”绥安笑,挥挥手上的油纸包,向东边走去,明渊放下银钱后立刻闪身跟上,大娘探身张望,那小姑娘已经将馒头分给哥哥,两人有说有笑的走远。

从南到东,路上的商贩越来越少,店铺外也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转过街角,远处就能看到高大的城东门。而城内景象已与南门大相径庭。

没有商贩,店铺大都闭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潮湿气息,和热浪交织冲入鼻腔。街边行人穿着破烂,浑身脏污,无力的坐在台阶上休息。城门无人把守,外面可以看到排了队,大概就是施粥棚的所在地。

“是因为午时太过炎热吗?”绥安不解,这些很明显是灾民,但他们没去领食物,没有重建家园的动作,也不与旁人讲话,只是抱着腿埋首。“他们在这里休息?怎么不去救灾棚?”

绥安和明渊出城门,果不其然,外面排队的是施粥棚,但是人不多。周围有几个正端着碗的人,大约是刚拿上食物。绥安远远看着,发现似乎要百姓交什么东西他们才给打饭。

“明渊,我们也去排队!”绥安风风火火就拉着明渊过去,大娘给的馒头已经吃完了,他们倒是不饿,只是想知道救灾的食物如何。

打饭的衙役油光满面,态度很是恶劣,最前面的灾民似乎没给他什么,被那衙役狠狠轰走,绥安皱起眉头,正疑惑不解,身后传来叹息:“唉,又是个没钱来领粥的,可怜啊。”

绥安转头一看,是明渊宽阔的胸膛,一抬头,对上他无辜的眼神。

明渊:“……”

他默默与她换位置。

身后是一个妇女,大概三、四十岁的模样,唉声叹气的,外探着身子看着前方。

“大娘,您刚才说的没钱领粥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救灾的施粥棚吗?还需要钱吗?”

郭大娘苦着脸低头:“是救灾啊,一文钱三碗粥,多便宜?不过便宜是便宜,就是没什么米,只有汤汤水水,看着三碗,得给家里的男人吃两碗,不然砖都拿不动。”她仔细一看小姑娘,面上带了点笑,又问道:“你们是从外地来的?”

绥安点点头,拉着明渊的衣袖说:“我和哥哥出来玩时和家人走散,听说这边受灾,有施粥棚,就想过来看看。”

“哎呀,走散可不兴乱跑啊,你应当站在原地等等家人来找。像你们这么小的孩子,很容易被骗的。”

“没关系大娘,我和哥哥可以联系到家人,过段时间他们就来接我们。”绥安继续问道:“您刚才说的汤汤水水,是指这里的食物吗?但是赈灾食物的标准不是‘插筷不倒’吗?”

郭大娘苦笑:“哪有这种标准,他们给点米都不错了!”

“你们打不打饭!不打滚开!”排队排到了绥安他们,明渊脸色微沉,拿了个铜板出来,那衙役大勺一挥,一碗无米粥打好了;再沉底一勺,抖落一半,带着几粒米的粥好了;又沉底,这次不抖了,但只倒半碗,盛了半碗糠秕碎米。

“行了,拿走!快点,别挡着别人!”

“大娘,等会聊!”绥安帮明渊拿一碗,退到一边,指尖猛地一颤——这哪是粥!

绥安拿的是那半碗,黄色的外皮,颗粒不全的碎米,她又看向明渊那两碗,别说插筷不倒,根本就是浑浊的开水,这东西怎么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