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沉没成本
书名: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 分类:短篇 作者:素笔书生 更新时间:2025-05-13 04:03:21
这一顿,可谓是吃的宾客尽欢。
别看准备的饭菜,看似都不少。
何雨水也蒸了一大笼的馒头窝头,作为主食。
可这年头饭菜油水少,人们得吃很多干粮才填得饱肚子,维持一天工作体力。
而要是像棒梗那样的小孩,一顿更是能吃掉一斤窝头。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话,可半点不假。
越是长身体的年纪,那饭量确实就越大。
一般家庭,根本就供不起孩子吃饱,所以这年头孩子的个头普遍矮。
而也只有等到后世生活水平高了,小学六年级孩子都能长到一米七八的情况才会出现。
不过,本就是为了让大家伙吃好喝好,楚天明自然不会吝啬什么。
等众人吃饱喝足了,临走时,何雨柱还跟楚天明商量了一下,将剩的一些菜给挑了一些,让秦淮茹打包带走了。
如今,院子里面就她们家里需要张的口最多,这些剩菜剩饭楚天明也看不上,不如给她们家。
对此,秦淮茹还有些不好意思,连着跟楚天明道谢。
现在的她,还不是有便宜就占的。
楚天明倒是没有对现在的棒梗,有太多想法。
只是跟秦淮茹提了一下,不要惯坏了孩子。
现在棒梗还小,不是没有机会改正。
不说‘孩子是无辜的’这种政治正确的话,起码不让这世界上,多几个从小被恶意围绕,长大后成为社会害虫的孽障。
不过,她们家的问题,不只是棒梗。
除非是超雄,否则一个小孩能怎么天生就坏。
多半都是上行下效。
棒梗又不是天生就坏的无可救药的魔童。
归根结底,还是贾张氏给带坏的。
不过,人家家里的事,楚天明也管不到那么多就是。
但是,如果有可能,何雨柱的命运倒是可以帮忙改变一下。
要知道,何雨柱他可是厨子。
在荒年里面,那都是饿不着的存在。
又是北京城里户口,还有一院儿里最好的房子。
还没有婆媳问题。
就他这条件,在那些附近的村里,得有多少小姑娘挣着抢着要往上扑。
可是偏偏何雨柱他还能一直单着。
楚天明有时候其实也特别不理解。
一些人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但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那一个。
换句话说就是:在你的前方,有99条通向成功的路。
但偏偏就是要选了唯一的那一条掉进屎坑的路,该说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
不管怎么说,何雨柱跟秦淮茹并不合适。
哪怕就算是她的表妹秦京茹,也比带三娃的秦淮茹合适多了。
不过,说起来,何雨柱之前似乎也没有想着秦淮茹。
估计后面,还是因为付出太多,产生沉没成本了。
人就是这样的,一旦沉没成本投入下去,总觉得再加一把劲就有机会,这个时候反倒是就越不甘心放手,甚至连反思都懒得去反思了。
就好比两支队伍打篮球比赛,本来实力相差悬殊,如果打满场,肯定弱的一方要输。
这个时候,若是强队居然跟弱队说:咱一球定输赢,瞬间死亡法,谁先进谁就赢。
这种情况下,弱队当然会欣喜若狂,不计一切代价,把所有赌注都压上去搏这一把。
毕竟,稍微懂点概率论的都知道,样本越大结果分布越接近真实实力对比。
样本容量小一点,好歹还能赌一赌小概率事件。
楚天明他既然来了,自然想着不会再让那些事情发生。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还太早了,未来会发生什么,其实都还不一定。
现在楚天明他需要做的,就尽可能先走好自己接下来的每一步。
另一边,贾张氏将打包回来的盘子里的菜,都倒进了自家的盘子里。
并且,放进了橱柜的上面,然后才对秦淮茹道:“你去把盘子还回去吧。”
何雨柱做的菜,基本都被贾张氏给弄过来了,现在贾张氏对于去傻柱家,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诶。”
秦淮茹无奈的应了一声,接过几个盘子出了家门。
当然,她倒是没有直接就拿着这几个没洗的盘子送过去。
而是先在水池边仔细的清洗干净,才走进何雨柱的屋里。
何雨柱不在。
秦淮茹把盘子放到橱柜里后,看见桌面上狼藉,又忍不住动手收拾了起来,将细碎的骨头扔掉,还帮何雨柱擦了擦桌子,才离去。
“让你送个盘子,这么慢才回来?”看着回来的秦淮茹,贾张氏有些不满的念叨。
秦淮茹低着头,小声的解释道:“拿了人家的菜,好歹也得帮人家把盘子刷干净啊。”
“就你能,有什么可刷的,今天请客的是人家楚天明,傻柱那家伙,只是做顿饭。”贾张氏只是哼了一声。
对于傻柱,她没有好感。
她虽然可以享受来自傻柱给的福利,但是却并不想秦淮茹跟傻柱走太近。
“算了,赶紧给我倒洗脚水。”贾张氏看了一眼秦淮茹,开口道。
“嗯。”
秦淮茹点了点头,熟练地给倒上洗脚水,嫁进贾家已经这么多年了,她早就习惯了伺候对方。
洗好后又去铺床。
贾家只有一张床,贾张氏、秦淮茹、棒梗、小当,还有小槐花都睡在这张床上。
洗完脚的贾张氏,又带着棒梗和小当和小槐花,在外屋讲故事。
以贾张氏的为人,讲的故事自然都是如何占便宜,别人如何亏欠自己的。
不得不说,有贾张氏在,以后的棒梗长歪了便是一件不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一夜无话。
第二天,楚天明没去上班。
今天他在家休息。
正好也到月底了,粮店的工作人员,来发放下个月的粮票。
从明天开始,就可以使用下个月的粮票。
这个便民措施,主要是方便那些不够吃的家庭,让他们可以寅吃卯粮。
在这个物资无比紧缺的年代里,国人的日常消费,都是有“定量”。
吃一碗大米饭,就要四两粮票加八分钱。
一个烧饼,也要二两粮票加四分钱。
至于买价格不菲的点心饼干?
没有粮票,钱再多也买不了。
那些看着“便宜”的东西,没有粮票也真吃不到。
除了买粮要用粮票外,买副食品什么的,就要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
因为国家正在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粮食极度短缺,收支难以平衡。
针对日益尖锐的粮食供求矛盾,为了妥善解决粮食供求问题,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所谓的统购统销。
所以,国家粮食部在完成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后,为了有计划的分配粮食,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四证三票”制度。
所谓三证是指: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原料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
三票则指: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
“四证三票”制度刚实施的前几年,除了粮食短缺,像油、盐、酱、醋、茶及一些日用百货虽然也不富足,但也不至于十分短缺。
毕竟,人们不吃油可以,不喝茶也可以,但缺了粮食可不行。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不是你有钱就有粮,而是有钱的同时,还得有粮票才有买到粮。
按照现在的规定,每人每月,能买2两食糖和一斤盐。
还能凭油票,每月买三两食用油。
每户每月,还可以买半斤稀黄酱。
事实上,自1960年开始,京城就已经开始人均减粮3斤。
据说,在根据61年的典型调查,有6%的家庭是亏粮户,大多是亏3-4天,少数10天。
然后,开展全市核查,减掉人口不实的1.2万人,调减4.7万人,调增了22.9万人以及57万儿童,并给1.2万户补了粮食。
定量标准是依据工种、儿童年龄等来划定的,定量等级的小册子有几十页,颇为细致。
总结起来:重体力工人的定量高,轻体力工人低些。
基层和外勤工作多的干部的定量接近轻体力工人,外勤工作少的干部再更低一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