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二 人间烟火气

书名:四合院:从火红年代开始 分类:短篇 作者:素笔书生 更新时间:2025-04-14 15:53:44

换源:
 

  事实上,关于那些禽满四合院里面的人物,楚天明他暂时倒是还没有撞上什么麻烦。

有没有跟那些人,产生什么纠葛。

毕竟,他家所在的四合院,还跟对面之间,隔着一条街。

哪怕确实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鸡毛蒜皮的杂事发生。

但却也还没有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可能,以后要是楚天明搬到对面去,就会有所遭遇。

不过,相比起担忧那些还没影的事,楚天明他倒是需要,先解决自身的生活习惯问题。

身处在这个时代,许多事情,已经改变。

前世的那点经验,就不能拿到现在来用了。

至少,现在他这个状况,是没办法了。

别的不说。

普及大众的科技水平也好,生活水平也罢,当下可都要较之于后世,差上不止一大截。

后世里面,那些只著于文字的艰苦岁月,也只有真正身处这个时代,才能体会得到。

这个时候,几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公共用水。

正常来说,想要洗澡的话,就得或者去公共澡堂里面洗,或者在家洗。

在家的话,就会有些麻烦。

需要先烧上一大锅水。

再通过搬屋里,坐在大澡盆里面洗。

当然了,要是你厉害,也可以花钱去洗浴。

老北京城里面,这个时候也是有着诸如“一品香”、“清华园”之类的浴池,日竞奢华。

除了澡堂外,厕所,自然也是公共的。

类似于后世的,老式学校宿舍那种。

用的老式冲水。

就是在小便池区域,是一个长条形的槽。

洗漱的地方,就是水龙头上面,接着一根半截长的塑料管子,往下滴水。

大便池区域,则是再专门的分一个槽,用挡板砌墙隔开。

人们在拉屎的时候,就好像是在进行排排坐,分果果一样。

家家户户,还都得准备尿盆。

因为,那是起夜的时候用的。

晚上的时候,得先拿这顶住。

等第二天的早上起来,再拎着,跑到公厕去倒掉。

时代的落差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都说人间烟火气。

可那也得是,要建立在一个人,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居高临下的一种评头论足。

如果,若是本身就一直在烟火气之中,你绝对不会觉得这很美…

就好像后世的人,有段时间里面,喜欢讲究忆苦思甜一样。

搞搞农家乐,去乡下吃顿窝窝饭,吃点野菜,钓钓鱼,就叫体验了。

实际上,那个年代,真正饭食的材料的选择,都是因地制宜。

那种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的窝头,都算得上是高端货。

有的是用麸子和玉米面,搅拌混合后蒸的窝头。

有的是直接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

真让那些热衷于追求忆苦思甜的人,若是跑去吃那些猪都不吃的玩意。

你看他们还能笑着说,自己要去体验一下忆苦思甜的滋味不。

后世的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

那段吃一个鸡蛋,都要盼上很久的年代里面,人们到底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楚天明也是一样。

来到这个一穷二白穷的年代,多少还是有些时代的落差感。

叠好了铺炕上的被子。

从架子上,拿出一个搪瓷脸盆,就准备去外面盛水洗脸。

脸盆,是每家都有的那种搪瓷盆。

搪瓷盆里面,印着一个大牡丹花的图案。

当下这个时候,搪瓷,在城市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发展到了“家家有,人人用”的程度。

它可以是梁实秋父亲不可缺少的“直径在两尺以上”的洗脸大盆。

可以是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时,在炉子上呼呼作响的瓷茶壶。

也可以是张爱玲从常德路公寓出门买菜提着的网兜里,用来装豆腐和甜面酱的“洋瓷盖碗”。

是萧红记忆里,鲁迅旧家水门汀地上,擦响着用来淘米洗菜的“洋瓷盆”。

它是结婚时,必不可少印着大红喜字的脸盆,是吃饭的搪瓷碗。

是书桌上,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茶缸,是上学时装着美味菜肴的搪瓷饭盒。

搪瓷碰撞的叮叮当当声,将是这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四合院的分布,与后世电视剧里面,所看到的大致相同。

标准的落院结构。

楚天明将先倒进去的热水,兑着冷水,接了一脸盆,好好的洗了个脸。

早晨的洗脸水暖瓶里不够,还得专门的烧上一壶。

早餐,吃的是玉米面饼和红薯。

那是楚妈王桂芹,一大早就蒸好的。

这个年代,人们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

像是那些做苦力的青壮,一顿吃二斤粮食,那都是等闲。

这个时候的玉米面,也还不是后世那种精磨的,做成的窝头。

糙得咽下去拉嗓子,得灌水。

相比之下,楚天明倒是有些无比怀念上辈子,已经吃腻的大鱼大肉。

不过,有一点,是后世比不了的。

那就是这个时候的吃食,都是健康兑实。

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添加剂。

不至于出现配料表作假,各种预制菜横行的情况。

“想这么多干嘛,最差也不过是慢慢学习怎么由奢入简。”

楚天明摇了摇脑袋,开始大口大口咀嚼。

将玉米面饼塞口里,垫巴上一口。

老妈王桂芹给他,还准备了煮鸡蛋。

清水煮蛋。

但已经让他吃的津津有味了。

楚天明吃了饭,洗了碗,把剩下的吃食,放进了家里碗架柜。

说起碗架柜来。

这个东西搁后世,别说零零后了。

怕不是很多90后,都没听过。

那是一个小木头柜子,专门放碗盘筷子的。

属于彩礼的一种。

可不要以为这个年代,就没有彩礼了。

这个年代的彩礼,也是相当丰富的。

大名鼎鼎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六条腿。

双人床一张、方桌一张。

配上凳子四把、大衣柜一个、梳妆台一张。

还有饭橱,碗架柜一个,正好三十六条腿。

后来升级到四十八条腿,七十二条腿。

只能说华夏的彩礼一道,自古以来,便是一脉相承。

当然,比起后世逐渐扭曲的彩礼标准,沦为进行攀比的内容。

这个时候,彩礼还属于非常正常的框架流程。

彩礼,也是为了婚姻的见证,或者双方父母为了新的家庭适当的扶持与祝福,

至少,不会出现为了彩礼,直接倾家荡产的情况。

骗婚什么的,更是不大可能出现。

如果要是双方提前谈妥了,不要彩礼,自然也可以。

眼下,还是存在裸婚的说法。

婚姻观还属于正常的时候。

抱个暖壶、东方红的镜子,备上了两床喜被,再拿个红双喜的搪瓷脸盆,就能结婚了。

“慢点啊,证明带上了吗?记得跟别人好好说话啊!”

临出门前,母亲王桂芹还像是在叮嘱小孩子似的,叮嘱他要多嘴甜一点,一边将收拾好的挎包递给楚天明。

或许,在每一个父母眼里,自家的娃儿,永远都是长不大的。

所以,二十岁了,还会被告诉别给生人开门。

三十岁了,还会给你买好吃的,就怕你吃不好睡不好。

楚天明接收了来自这位新母亲的爱。

事实上,他本来以为自己穿越到这个六十年代,八成是要吃苦的。

可是,在这个家里,没有呈现出来那种悲苦的东西。

至少,楚天明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满满关爱。

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接受这个新家的原因之一。

楚天明晃晃悠悠的走到了外面的小门处。

伸手打开门栓,哗啷哗啷,抬脚进了一条U型的小道。

从耳房拐过去,寒风飕飕地扑在脸上,也瞬间见了人气。

这会儿,正是早上。

大杂院里面,人来人往。

有人出门倒夜壶。

那一走一过的味道,简直要比那早起的凛冽寒风,还要刺鼻。

屋里屋外,还有做早饭的,水汽氤氲。

夹杂着混在一起,就窜了味儿。

穿行其中,耳畔还会时不时的传来招呼声。

这个时候,还讲究的邻里相亲。

这个时候,地道的老北京人,也都特实在。

街坊四邻之间,若是做菜,也多少会给邻里之间,带上一碗。

多少不说,起码人家惦记着您,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居也都会过来搭把手。

这种人情味儿,后世的北京五环,包括二环边上的现代化小区,都已经体会不到了。

这个时候,可没有低头一族。

大家伙们,基本上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脸上,没有戴着冷漠面具,不会视若无睹。

走在路上。

即便,互相之间,其实也不怎么认识。

但是过往的人,仍旧是会时不时的,冲着彼此点点头。

会毫不吝啬,跟旁人去分享自己的笑容。

热情,在人群之中蔓延。

这就是属于这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早晨。

相互之间,互相问候。

虽然都是礼节性的招呼,但是让人感觉很是舒服。

一开始的时候,看到有人冲着自己笑,楚天明也还有些不适应。

扯动着嘴角,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

慢慢的,他开始适应。

从一个旁观者,渐渐融入其中。

至此,他才觉得自己真正活了过来,真真正正的融入到了这个年代,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虽然他穿越了不假,但他上辈子可没经历过这个年代。

哪怕融汇了记忆,可就跟通过穿越前的文字、影像资料所了解的过去一样,也始终流于表面。

现在,倒是能够有机会,去切身感受到了老北京的市井气息,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