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二十一 番外1

书名:庶女轻尘 分类:现言 作者:石矶酱酱 更新时间:2025-04-13 20:22:40

换源:
 

  顾府偏院的焦土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青灰色。顾轻尘跪在生母住过的废墟上,指尖拂过地窖铁门上的抓痕——那五道深深的沟壑里,还嵌着暗红色的碎屑。

“是血指甲。“夏竹用剑尖挑起一片,“有人被活埋前拼命抓过这门。“

顾轻尘突然浑身发抖。五岁那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孙大娘攥着她的手在雪地里奔跑,身后是举着火把的家丁。“小姐记住!“孙大娘把她塞进柴堆时,指甲深深抠进她肩膀,“地窖铁门上的莲花,是你娘用命画的!“

“王妃小心!“春兰突然扑过来。一支弩箭擦着顾轻尘发髻钉入残墙,箭尾系着的北戎狼牙图腾簌簌作响。

她毫不犹豫地跳进地窖。污水漫过绣鞋,腐臭中混着一丝熟悉的沉水香——慕无尘教她写字时,袖口就染着这味道。铁匣静静躺在角落,匣面并蒂莲纹中央,有个拇指大小的凹陷。

“这是......“顾轻尘摸向颈间挂着的桃木坠——孙大娘临终前塞给她的“护身符“。木坠严丝合缝嵌入凹槽的刹那,铁匣发出机关转动的咔嗒声。

“找到了?“慕无尘的声音从地窖口传来,带着罕见的急促。顾轻尘抬头,看见他玄色衣摆沾满血渍,龙纹剑正往下滴血。

“王爷受伤了?“

“不是我的血。“他跃下地窖,剑锋突然指向她身后,“小心!“

三角眼差役的弯刀已劈到顾轻尘后心。慕无尘揽着她旋身避开,剑尖挑飞敌刃时,铁匣中弹出一本笔记,正落在顾轻尘掌心。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朵风干的凌霄花。

---

腊月初八的洛河冻得像块墨玉。顾轻尘跪在冰面上,看玄甲卫用烧红的铁钎凿击冰层。慕无尘背后的箭伤还在渗血,将狐裘染出大片暗红。

“是这里。“她指着冰下模糊的刻痕。七岁那年,孙大娘带她来这儿凿冰钓鱼,却突然抱着她痛哭:“小姐你看,这冰下的花纹,是你爹拿剑刻的!“

铁链绞动声里,玄铁箱缓缓出水。箱面三十六道锁扣纹样,与地窖铁匣上的并蒂莲一模一样。顾轻尘颤抖着将青铜钥匙插入锁眼,忽然听见冰层传来细微的“咔嚓“声。

“趴下!“慕无尘一把将她按在冰面。三支弩箭擦着他们头顶飞过,箭头上幽蓝的毒光在雪地里格外刺目。

二十余名黑衣人从河岸松林杀出,弯刀折射着雪光。夏竹吹响鹰骨哨,埋伏在芦苇丛中的玄甲卫立刻列阵。

“展图护箱!“慕无尘的剑锋划开第一个敌人的咽喉,“其余人结圆阵!“

顾轻尘死死抱住铁箱。一支羽箭穿透她衣袖,血顺着胳膊流到锁孔里。“咔哒“——锁簧弹开的声响竟比厮杀声更清晰。

箱中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卷图纸,最上方那卷用朱砂写着「北境军粮调令实录」。图纸下压着封泛黄的信,信封上「吾女轻尘亲启」六个字,笔迹与她梦中父亲的手一模一样。

“王爷小心!“展图的嘶吼突然变调。顾轻尘抬头,看见北戎死士的弯刀已砍到慕无尘后颈——

“铮!“

一柄刻着狼头纹的青铜刀架住了致命一击。戴面具的男人反手割开偷袭者喉咙,转身对慕无尘单膝跪地:“末将萨迪,救驾来迟。“

---

万寿节的金銮殿上,顾轻尘素衣散发,将血染的图纸呈于御前。

“景和三年,顾致远克扣河工粮饷,勾结北戎以运粮船偷渡细作。“她声音清冷,满朝文武却听得浑身发寒,“先父陆棠发现后,连夜绘制《北境水脉图》标注其航线,因此遭灭口。“

右相沈文章突然踉跄出列:“老臣有本奏!“他抖着手展开一幅画像,画中雪衣少女与顾轻尘有七分相似,“这是臣侄女如琢。当年她托我救襁褓中的孩儿,我却因惧怕顾家......“

“沈相何必惺惺作态?“刑部尚书冷笑,“谁不知你沈家与顾家是世仇?顾致远长子怎么死的,需要本官提醒吗?“

殿中顿时哗然。顾轻尘这才知道,原来顾家长子当年强占沈家田产,被沈如琢的兄长当街斩杀。两家血仇,竟成了掩盖罪行的最好伪装。

“肃静!“皇帝慕琮拍案而起,“陆爱卿,证据可全了?“

慕无尘解下佩剑双手奉上:“臣已擒获北戎细作首领,供认顾致远每年通过河工船运送的不仅是细作,还有——“

“是铁矿!“萨迪扯下面具,露出烧伤的脸,“北境三州的矿山,早被顾家暗中卖给戎族!“

满殿死寂中,顾轻尘取出铁箱里那封信。信纸已经泛黄,陆棠的字迹却力透纸背:

「轻尘吾女:若你见此信,为父当已赴黄泉。莫悲戚,爹将治水图藏于洛河冰层,可救北境万民。另,你周岁时爹与义兄萨迪结拜,以半块「棠棣」玉佩为证......」**

---

慈宁宫的桃树下,萨迪取出半块染血的玉佩。太皇太后一见就落了泪:“哀家想起来了,这是先帝赐给陆爱卿和国师的信物。“

“国师?“顾轻尘愕然。慕无尘的师父,竟是当年名震天下的玄机子?

萨迪——不,该称他陆晟——抚摸着脸上伤疤:“当年我为查军粮案潜入北戎,如琢妹妹为护铁箱下落,甘愿赴死......“他突然撕开衣襟,心口处纹着朵凌霄花,“这是陆氏暗卫的印记,孙锦荣身上也有。“

顾轻尘如遭雷击。难怪孙大娘总在雨天对着旧伤发呆,难怪她熟知宫廷礼仪......

“你母亲临终前,把这孩子托付给最忠心的暗卫。“太皇太后指向远处桃树,“那株树是如琢及笄时,陆棠亲手栽的。他说待桃李满天下时,必携妻女同赏。“

慕无尘忽然单膝跪地:“臣请旨重修《景律》,增补'通敌卖矿者凌迟'之条。“

皇帝尚未开口,目光落在陆棠信笺的落款处,颔首同意。

---

慕琮回忆

顾府废墟的焦土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青灰色。年轻的皇帝慕琮站在残垣断壁间,明黄龙袍下摆沾满露水。这是他登基后第一次亲临罪臣府邸,只为亲眼见证十七年悬案的证据。

“陛下小心。“新任五城兵马司统领赵晟紧张地护卫在侧,“地窖可能还有机关。“

顾轻尘已经跳进地窖。污水漫过她的绣鞋,腐臭中突然嗅到一丝沉水香——这味道她在御书房也闻到过,那时慕琮正偷偷用慕无尘教的法子练字。

“找到了!“她声音发颤。铁匣弹开的瞬间,一本笔记伴着干枯的凌霄花落在掌心。突然三支弩箭破空而来,慕琮竟纵身扑向地窖口:“皇婶小心!“

“铮!“慕无尘的剑锋截断箭矢,却见少年天子龙袍袖口已被划破。顾轻尘心头剧震——这个自幼被说懦弱的新君,此刻眼神锐利如刀。

“赵统领。“慕琮声音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即刻封锁九门,朕要活的刺客。“

---

腊月初八的洛河畔,慕琮执意要亲自督战。少年裹着狐裘站在冰面上,看玄甲卫凿击冰层。当铁箱出水时,他突然按住顾轻尘的手:“皇婶,让朕来开。“

青铜钥匙转动的声音格外清晰。箱中除了图纸,还有封写给“琮儿“的信。慕琮读着读着突然跪在冰面上——原来陆棠遇害前夜,曾托人将真正的治水图送入东宫。而当年那个收图的小太监,如今已是司礼监掌印。

“朕五岁时...“少年天子声音哽咽,“陆卿抱朕看过水车模型。“

北戎死士的突袭来得突然。慕琮却比侍卫反应更快,抽出天子剑架住第一波箭雨。顾轻尘震惊地看着这个传闻中优柔寡断的皇帝——他的剑招,分明是慕无尘亲授的玄甲卫绝学。

“陛下退后!“慕无尘刚要阻拦,却见慕琮已经劈开两个刺客的咽喉。“皇叔,“少年回头时眼中燃着火焰,“朕不是孩子了。“

---

万寿节大典上,慕琮亲手展开血染的图纸。满朝文武惊愕地发现,年轻皇帝竟对复杂的河道标记如数家珍。

“顾家通敌案,朕补充三点。“他声音清朗,“其一,军粮船偷运的不止细作,还有北境三州的铁矿;其二,陆卿发现后绘制的水脉图,先帝临终前交给了朕;其三——“

他突然掀开龙案锦缎。下面竟是一架精巧的水车模型,叶片上刻着与顾轻尘木雕同源的羽纹。

“这是朕六岁生辰时,陆卿送的礼物。“慕琮转动水车,机关中弹出一卷密旨,“先帝遗诏在此:凡通敌卖国者,无论身份,诛九族!“

右相沈文章老泪纵横地捧出沈家族谱:“老臣举证!顾致远为掩盖罪行,曾毒杀我沈家三十七口!“

顾轻尘这才明白,为何母亲要逃回顾家——最危险的地方,反而能保住陆棠的血脉。

---

慈宁宫的桃树下,慕琮亲手为萨迪斟茶:“陆将军忍辱负重二十年,朕替天下百姓谢过。“

原来当年萨迪毁容潜入北戎,是为查证顾家与戎族的矿山交易。而送顾轻尘入顾府为婢的,正是化装成游医的慕无尘。

“陛下可知这桃树来历?“太皇太后轻抚树干,“当年陆棠栽树时说,待桃李满天下时,必见清明盛世。“

慕琮突然从怀中取出一支桃木簪:“这是朕及冠时,皇叔代陆卿所赠。如今才懂其中深意。“

小郡主咿呀学语地抓住簪子:“外......祖父......“阳光透过花枝,在年轻天子的冕旒上投下斑驳光影。

---

景和三年的春分,慕琮亲自为北境新渠题写“棠棣渠“三字。通水典礼上,他执意要让慕棠兄妹按下启闸机关。

“陆卿当年说,水利是百年大计。“少年皇帝望着奔涌的渠水,“朕要让天下孩童都识得'忠义'二字。“

顾轻尘望着水车旋转的影子,恍惚看见父亲站在慕琮身侧颔首微笑。这个曾被认为懦弱的少年天子,如今眉宇间已有明君气象。

“皇婶看。“慕琮忽然指向渠边新栽的桃林。春风拂过,万千花瓣落入水中,与十七年前陆棠描绘的盛世图景分毫不差。

山河为证,岁月可鉴。少年天子与忠臣遗孤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渠水中,恰似当年东宫里,那个手把手教孩童转水车的青衫郎官。

——

景和三年的春分,北境新渠通水典礼上,顾轻尘抱着女儿站在闸口。慕无尘握着儿子的手按下启闸机关,滚滚清流冲刷过十七年的血泪,奔向龟裂的田地。

“娘亲看!“小世子突然指着水中倒影。波光里隐约可见一对璧人身影,男子广袖迎风,女子雪衣胜雪。

顾轻尘望向渠道尽头的纪念碑——那是慕无尘按陆棠图纸所建的水车,每个叶片都雕着羽纹。阳光下,转动的水车将水花抛向高空,化作无数晶亮的圆弧。

“爹爹当年说,“她轻声对儿女解释,“这水车能转百年。“

慕无尘从身后拥住他们。春风拂过渠道两岸新栽的桃林,吹散顾轻尘鬓边碎发。十七年光阴在这一刻重叠,她仿佛看见父母站在桃李纷飞处,含笑望来。

山河为证,岁月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