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章 初露锋芒

书名:蜀汉新主:刘禅的逆袭之路 分类:历史 作者:辰魔 更新时间:2025-04-14 12:53:16

换源:
 

  清晨,熹微的阳光轻柔地穿透宫殿的窗棂,宛如金色的纱幔,洒落在蜀汉朝堂的青砖地上。刘禅身着华丽庄重的龙袍,腰杆笔直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静静地扫视着殿下站立的群臣。今日,他怀揣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准备将心中谋划已久的改革措施公之于众,尽管深知此举定会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但他已毫无退路,必须奋力一搏。

待群臣整齐划一地参拜完毕,刘禅微微挺直身躯,清了清嗓子,而后用洪亮且坚定的声音说道:“众爱卿,如今我蜀汉虽偏居益州一地,但绝不可偏安一隅,当胸怀壮志,思进取,以图兴复汉室之大业。朕近日深思熟虑,认为当下我朝选拔人才之道,亟待变革。长久以来,选拔人才多以出身门第为重要标准,如此一来,众多身负真才实学之士,却因出身卑微,报国之门紧闭。朕意从今往后,选拔人才当以才能为首要考量,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让真正有能力之人得以施展抱负,为我蜀汉效力。”

此言甫一落地,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仿佛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一位身着华丽锦袍、胡须花白的大臣,迈着急促的步伐率先站了出来。此人乃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代表,在朝中颇具影响力,向来对门第之见极为看重。他恭敬地拱手作揖,然而语气中却难掩不满:“陛下,我朝选拔人才,向来遵循祖宗旧制,以出身门第为重要依据,此乃维系朝廷稳定之根本,历经多年,从未有过差错。若贸然更改,恐会扰乱朝纲,动摇国本,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紧接着,又有几位与世家大族利益紧密相连的大臣纷纷出声附和。他们或是眉头紧皱,或是面露忧色,皆是担心此举会触及自身的特权。“陛下,选拔人才乃关乎国家社稷兴衰存亡之大事,切不可草率行事。出身低微之人,自幼缺乏良好教养,行为举止、学识见识恐难担当大任,若骤然委以重任,恐生祸端。”“是啊,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废,遵循旧制方能确保朝廷安稳,还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因一时之念,坏了祖宗规矩。”

面对大臣们如潮水般涌来的反对声,刘禅心中早有准备,他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诸位爱卿,时代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我蜀汉亦需与时俱进,方能顺应历史潮流。出身贵贱,实难决定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昔日汉高祖刘邦,崛起于微末,其麾下诸多能臣猛将,如樊哙,原本不过是操刀屠狗之辈;萧何,起初也只是区区小小县吏。然而,他们皆能在乱世中辅佐高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就帝业。我蜀汉如今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北方曹魏虎视眈眈,东吴亦不容小觑,此时正需广纳天下英才,汇聚各方智慧,方能与强敌抗衡。若依旧拘泥于出身门第,无异于自缚手脚,自断臂膀,错失众多贤能之士,又谈何兴复汉室?”

尽管刘禅言辞恳切,逻辑严密,但保守派大臣们依旧固执己见,不依不饶,纷纷引经据典,试图说服刘禅放弃改革。他们围绕着祖宗旧制、门第观念等展开激烈争辩,朝堂上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局面陷入胶着之时,一直静静地站在一旁,若有所思的诸葛亮,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他身着一袭羽扇纶巾,神态从容,目光睿智而深邃,先是向刘禅恭敬地躬身行礼,而后转过身,面向群臣,双手微微抬起,示意众人安静。待朝堂上的喧闹声渐渐平息,诸葛亮用平和却极具分量的声音说道:“陛下所言,实乃远见卓识,切中当下时弊。当下局势错综复杂,我蜀汉欲求发展壮大,与曹魏、东吴争雄天下,人才无疑是关键所在。不拘一格降人才,方能为我朝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我等身为臣子,当以国家大义为重,顺应时势,全力支持陛下之决策,共图蜀汉之兴盛。”

诸葛亮在蜀汉威望极高,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瞬间让朝堂上剑拔弩张的争论声渐渐归于平静。那些原本坚决反对的大臣,虽心中仍有不甘,但碍于诸葛亮的威望,也不敢再公然反驳,只能无奈地将不满暂时压在心底。

刘禅感激地看了诸葛亮一眼,眼神中满是敬意与谢意。他心中十分清楚,若无丞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暗中支持,今日这场激烈的争论,恐怕难以如此顺利地平息,改革的推行也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阻碍。

经此一事,刘禅在朝堂上开始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他不再是众人印象中那个懵懂无知、无所作为的君主,而是展现出了果敢坚毅、有勇有谋的一面。然而,刘禅深知,这仅仅是改革之路的开端,前方必定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但他已下定决心,绝不退缩。

此后,刘禅趁热打铁,以坚定的决心积极推行改革。他立即下令在全国各地广泛张贴告示,将新的人才选拔标准详细地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知晓蜀汉求贤若渴的决心。同时,专门设立了一个公正、严谨的机构负责选拔事宜,精心挑选了一批公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官员主持工作,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消除民间的疑虑和误解,他还特意安排能言善辩、熟悉政策的官员到各地进行宣讲,鼓励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有才能之人踊跃自荐,勇敢地迈出为蜀汉效力的第一步。

在朝堂之上,刘禅一改往日的低调,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每次讨论国事,他都会提前深入研究相关事务,凭借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提出许多新颖且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对于大臣们的意见,他不再盲目听从,而是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做出明智的决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认可他的能力和领导才能。尽管保守派大臣依旧心存抵触,在一些具体事务上偶尔还会暗中使绊子,但在诸葛亮的坚定支持下,以及刘禅毫不退缩的决心面前,改革的车轮已缓缓启动,坚定地朝着改变蜀汉命运的方向滚滚前行,势不可挡。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蜀汉各地开始涌现出一批出身低微却才华横溢的人才。有一位名叫李安的年轻人,原本只是益州乡下的一名普通书生,自幼勤奋好学,对兵法谋略颇有研究。在得知新的人才选拔政策后,他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毅然报名参加选拔。经过层层严格考核,他凭借着出众的才能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军中的一名参谋。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中,李安运用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为蜀汉军队出谋划策,多次立下战功,得到了将士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还有一位名叫张巧的女子,心灵手巧,擅长纺织刺绣。她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在选拔中获得了官府的支持,成立了自己的纺织工坊。她不仅改良了蜀锦的织造工艺,提高了蜀锦的质量和产量,还带动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为蜀汉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为蜀汉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改革的成效和希望。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部分世家大族虽然表面上不再公然反对,但暗地里却采取各种手段抵制改革,试图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干扰人才选拔工作,打压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同时,新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谋取私利,滥用职权,导致选拔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刘禅并没有退缩。他与诸葛亮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强对世家大族的监管,严厉打击他们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刘禅不断成长,他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深知,要想实现蜀汉的崛起,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他的努力下,蜀汉逐渐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变革之路,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