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周明
书名:十年重逢,婚姻与旧爱的抉择 分类:现言 作者:纤纤紫瞳 更新时间:2025-04-10 15:22:03
半年后。
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像某种密码。周明站在咖啡馆门口,水珠从呢子大衣的袖口滚落,在地砖上洇出深色的圆点。他刚从心理诊所出来,舌根还残留着抗焦虑药的苦味,医生最后那句话仍在耳畔回响:“周先生,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软弱。“
推门时风铃清脆一响,暖气混着咖啡香扑面而来。然后他看见了林晓。
她坐在靠窗的角落,米色高领毛衣裹着明显隆起的腹部,左手无名指上的白金戒指在顶灯下泛着冷光。桌上那杯美式已经不再冒热气,她用小勺轻轻搅动,深褐色的液体表面泛起细小的漩涡。这个动作如此熟悉——半年前也是在一个咖啡馆,她也是这样搅动咖啡,阳光透过纱帘在她睫毛上投下金色的阴影。
周明的指节无意识地扣紧了门把手。他应该转身离开,应该假装没看见,应该......但林晓抬起了头。
时间仿佛被拉长成慢镜头。她的瞳孔微微扩大,嘴唇轻启又抿住,右手下意识护住腹部——所有微表情都在告诉他:这次相遇同样出乎她的意料。
“周明?“她的声音比记忆中低沉,尾音带着一丝不确定的颤抖。
“好久不见。“他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声音平稳得让自己都惊讶。侍应生走过来,他点了杯黑咖啡,不加糖。
林晓的目光在他脸上逡巡:“你瘦了。“
“你好像胖了。“周明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礼,“我是说......“
“五个月了。“她抚摸着腹部,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这个笑容刺痛了他——从前她露出这种表情时,对象都是他。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水痕在玻璃上蜿蜒如泪。周明注意到她左手腕内侧有道淡粉色的疤,是去年冬天他们最后一次争吵时,打碎的玻璃杯留下的。当时鲜血顺着她手腕滴在实木地板上,他跪在地上用毛巾按压伤口,听见她哽咽着说:“周明,我们不能再这样互相折磨了。“
他盯着她无名指上的戒指,若有所思,之前她手上戴的好像不是这枚。“恭喜你,要做母亲了。”
“谢谢。有段时间我太瘦了,婚戒总是脱落,所以他重新买了一对。“她注意到周明的目光在戒指上,解释道。
“其实,我不该说这个。“她停顿片刻又补充,“我以为我们不会再见了呢。“
咖啡上来了。周明抿了一口,苦涩在舌尖蔓延。“我也没想到。”
“苏雯呢?“林晓问,“你们还住在老房子里?“
他放下杯子,“我们离婚了。“
她的手指突然僵住:“离婚?“
“五个月前。“周明用拇指擦去杯沿的水渍,“苏雯去新西兰了,带着她的抗抑郁药和我的半幅灵魂。“这句带着自嘲的玩笑没能缓解气氛,林晓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背景音里爵士乐突然切换成《Rain and Tears》,过分应景的歌词让周明差点笑出声。他想起最后一次见苏雯时,她站在雨里说:“我们谁都不该是父母的续集。“现在想来,或许她早就看透了他身上那些来自父亲的阴影——控制欲,情感障碍,以及用学术研究逃避亲密关系的恶习。
“你父亲......“林晓犹豫着开口。
“出院了。“周明打断她,“阿尔茨海默初期,雇了保姆照顾。“他没提父亲半夜打电话叫他去找母亲的事,没提那些被撕碎的病例,更没提上周在疗养院,父亲突然清醒时说的那句:“明明,你和你妈一样,总把药藏在床头柜第二格。“
林晓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周明瞥见锁屏照片——她和李明在雪山前的合影,他搂着她的肩膀,两人笑得毫无阴霾。这种幸福曾经也触手可及,如果......
“其实,“林晓突然说,“李明也知道你。“
周明挑眉。
“他看过你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论文。“她的指尖轻叩桌面,“关于军人家庭代际创伤的那篇。“
这篇耗费他两年心血的论文,研究对象是五十个像他父亲那样的退伍军人子女。数据分析显示,63%的受访者有未处理的童年创伤,41%存在亲密关系障碍。评审专家称赞这是“开创性研究“,没人知道那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他深夜在书房痛哭时记录的自我剖析。
“他说什么?“周明听见自己问。
“说你写得很好。“林晓的声音轻柔下来,“还说......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应该已经和自己和解了大半。“
咖啡杯在托盘上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周明发现自己的手在抖——就像父亲得知母亲死讯那天,茶杯从指间滑落时的颤抖。十年了,他始终在逃避这种颤抖,用学术头衔、婚姻关系、镇静剂,却在此刻被一个陌生人的评价击中心脏。
“你丈夫很敏锐。“他试图让语气轻松些。
“他只是......“林晓望向窗外,“比我们更早明白,有些伤口需要暴露在空气里才能愈合。“
雨幕中,一个撑黑伞的高个男人正朝咖啡馆走来。周明注意到他左手提着印有妇产医院标志的纸袋,右手稳稳扶着伞柄,步伐不紧不慢——这是个习惯掌控一切的男人,和他父亲一样,但眼里没有那种鹰隼般的锐利。
风铃再次响起。男人收伞的动作干净利落,目光在触及林晓时瞬间软化。他走过来,右手自然地搭在她肩上,无名指上的婚戒和周明想象中的一样朴素。
“你好,我是李明。“他向周明点头,声音温和但带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周明。“他站起来握手。李明的掌心干燥温暖,握力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显得敷衍。这种分寸感让周明想起论文里写到的“安全型依恋人格“,是他量表测试中永远得分最低的那项。
“久仰。我知道你和林晓是高中同学,羡慕你比我早认识她几年,不过,她终究是我的。”李明毫不掩饰地宣誓了主权。
“今天只是偶遇,我准备去英国,短期不会回来了。”周明。
“那么我祝你一路平安。”李明微笑着,笑容里带了一丝释怀。
“要走了?“林晓站起身问。
周明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拿起外套。
“嗯,今晚的航班。“他看了看表,“行李都托运好了。“
李明瞥了眼腕表:“我们送你吧?正好要去机场方向。“
“不用。“周明摇头,“我叫了车马上到了。“
这个谎言如此明显——透过玻璃窗能看到路边空荡荡的出租车停靠点。但李明只是点点头,从纸袋里取出保温杯递给林晓:“红枣枸杞茶,温度刚好。“
林晓接过杯子时指尖擦过丈夫的手背,这个微小动作里蕴含的默契让周明胃部一阵抽紧。他想起最后一次婚姻咨询时,苏雯对心理医生说:“周明连我喝咖啡加几块糖都记不住,却能背出他母亲二十年前的药方。“
“保重。“林晓说。她眼里有太多复杂的情绪,但嘴角保持着礼貌的微笑。怀孕后她的苹果肌更丰满了,这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几岁,像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而不是那个曾经因为他忘记纪念日而哭到凌晨的女孩。
周明走向门口时,听见李明低声问:“咖啡没喝吧?“
“没有,“林晓的笑声像风铃,“只是闻闻味道。“
推门瞬间,潮湿的空气裹着雨丝扑在脸上。手机震动,助理发来登机信息:【BA279,伦敦希思罗,22:30】。
上周董事长找他谈话时说:“伦敦总公司那边有个位置空出来了,你就当去散散心也好,完成这个并购项目。“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就想拒绝,因为去那边,至少要干满十年才好再次调动工作,他还是有些舍不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环境,但是董事长意味深长地补充:“周经理,有时候物理距离能提供新的视角。“
所以最终,周明签了那份工作调动协议。
周明想起上周在父亲书房发现的旧档案。泛黄的财务报表上,1999年5月用红笔圈出的日期旁写着“芸最后一次查账“,墨迹晕染处还留着半枚指纹。当时父亲站在阴影里说:“你母亲发病前核对的最后数字,和实际现金差了三英镑。“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总在深夜反复核对交易数据,就像强迫症患者数瓷砖。
雨越下越大。周明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在马路上汇聚成细流,打着旋儿流入下水道。
身后咖啡馆的玻璃窗后,林晓靠在丈夫肩头,目光穿过雨帘落在他背上。周明知道如果此刻回头,会看到他们依偎的剪影,像幅构图完美的全家福。但他只是竖起大衣领子,走进雨幕。
十年重逢,只有他一个人好像失去了所有。
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
伦敦。
下了飞机,伦敦阴冷的空气裹挟着雨水迎面扑来,周明的嘴角动了一下,真巧,这边也是雨天。
出租车驶过滑铁卢桥时,周明打开邮箱草稿箱,那封写了又删的辞职信还躺在那里。
窗外伦敦的灯火倒映在泰晤士河上,像被揉碎的金箔,让他想起父亲烧掉母亲病历那晚,壁炉里飞舞的灰烬。
手机突然亮起,是风控部的紧急会议通知。周明按下静音键,把药瓶放进西装内袋。药片随着心跳轻叩胸膛,像证券交易所准点报时的钟声。
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扇形轨迹,他恍惚看见苏雯最后一次咨询时画的沙盘——那座用蓝色石子铺成的太平洋正中央,摆着个小小的伦敦眼模型。
-----------------
三个月后,苏雯发来的照片在晨光中亮起:两位老人坐在疗养院花园里,她父亲举着《南极物种图鉴》,他父亲正把抗抑郁药片偷偷埋进花盆。
照片角落的轮椅上搭着件灰色风衣,衣领别着枚小小的蝴蝶胸针——和她纹身一模一样的蓝蝶,在晨露中闪着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