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参与讨董 博取名望
书名:三国之多福霸业 分类:玄幻 作者:抑郁王者 更新时间:2024-12-21 20:46:20
第十七章参与讨董博取名望
中平六年十二月,秦岭的深冬,寒意如冰冷的巨蟒,紧紧地缠绕着每一寸土地。狂风呼啸着,像一群狂野的猛兽在山谷间嘶吼奔腾。风声尖锐而凄厉,划过陡峭的山峰,掠过茂密的森林,将树枝吹得嘎吱作响,落叶和枯草被卷起,在半空中疯狂地飞舞。
风无情地扑打在人的脸上,如冰冷的利刃切割着肌肤,让人感到刺骨的疼痛。尽管寒冷如此肆虐,天空却不见一片雪花的踪迹。阴沉的苍穹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狂风肆虐的秦岭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瑟和寂寥。岩石冷峻地矗立,树木在风中颤抖,它们光秃的枝干像是在向这寒冷的世界苦苦哀求。山路蜿蜒曲折,被寒风搜刮得越发荒凉,仿佛被遗忘在时间的角落。
行人们裹紧厚重的衣物,艰难地在风中前行,脚步沉重而迟缓。每一口呼吸都化作白色的雾气,瞬间被狂风扯碎、吹散。秦岭的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冷,一种在风中孤独颤抖却盼不来雪花抚慰的冷。
曹操心怀报国之志,欲除掉董卓这一祸国殃民的奸臣。他怀率七星宝刀,向董卓府进发。
曹操进入董卓的房间时,董卓正侧卧于榻上。起初,董卓并未起疑,曹操得以接近。但就在曹操准备动手之际,董卓从衣镜中看到了曹操在背后拔刀的动作。
此时,董卓的义子吕布也恰好归来。曹操急中生智,赶忙跪下,谎称自己得到一把宝刀,特来献给董卓。董卓接过宝刀,虽有疑虑,但未即刻发作。
曹操见势不妙,借口试马,趁机逃离了董卓的府邸。
曹操逃出洛阳,深知董卓必定会派人追杀,于是日夜兼程赶往陈留。
回到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当地孝廉卫兹的资助,招募义兵。他向天下英雄发出讨董檄文: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袁绍收到曹操的讨董檄文后,心中波澜起伏。他坐在宽敞的议事厅中,手中紧握着那卷写满激昂文字的檄文,眉头紧锁,沉思良久。
檄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声声战鼓,激荡着袁绍的内心。他深知董卓的暴行,也明白天下百姓的苦难。然而,袁绍心中也有自己的顾虑和野心。他自视为汉室宗亲,有着振兴汉室的责任,但同时也渴望着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在深思熟虑之后,袁绍决定召集他的谋士和将领们,共同商议对策。他首先召见了田丰、沮授、审配等智囊团成员,将檄文的内容告知他们,并询问他们的意见。
田丰首先发言:“主公,曹操此举,实乃正义之举。董卓之恶,天下共知。若我们不响应,恐失人心。但若响应,又恐董卓势力强大,难以抗衡。”
沮授则建议:“主公,我们应当审时度势。虽然董卓势大,但天下人心已失。若我们能联合各路诸侯,共同讨伐,或许能成大事。”
审配则提出了一个更为谨慎的策略:“主公,我们不妨先观望形势。若曹操真能联合起足够的力量,我们再加入也不迟。这样既可避免首当其冲的风险,又可保持我们的实力。”
袁绍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决定先不急于表态,而是暗中观察各方势力的动向,同时秘密联络其他诸侯,探听他们的态度。
然后给曹操回信。
孟德吾兄:
见兄讨董檄文,激昂慷慨,义正辞严,吾深感敬佩。董贼乱政,秽乱宫廷,残害忠良,实乃天下之罪人。吾袁绍亦早有讨贼之心,愿与兄同心协力,共诛此贼,以安汉室。
吾已整军备战,召集四方豪杰,待时机成熟,必与兄并肩作战,直捣董贼巢穴。望兄坚定信念,勿为艰难所阻,吾等携手,必能除贼兴汉,还天下以太平。
兄之大义,弟当铭记,愿早日与兄会师,共图大业。
袁绍
董卓收拢兵权时,孤立和打压袁术,袁术自认孤掌难鸣,放弃虎贲军,离开京城,回到扬州,自立门户。
得知曹操发讨董檄文,便积极响应。
孟德贤兄:
闻兄讨董檄文,弟袁术倍感振奋。想那董卓,专权乱国,倒行逆施,吾曾深受其害,孤立无援,无奈离京。
如今兄举义旗,弟定当全力相助。吾虽曾孤掌难鸣,但今已在扬州重整旗鼓,必携麾下之众,与兄共讨董贼,以报汉室。
愿兄之大业早日功成,吾等携手,定能扫平奸佞,重振朝纲。
袁术
刘备在桃园三结义后,与关羽、张飞一起集结乡勇,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战斗。
随后刘备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却因不满督邮的刁难,将其捆绑鞭打后弃官逃亡。
在逃亡途中,刘备听到曹操讨董檄文。心中震怒。
孟德兄:
闻兄讨董檄文,弟刘备感慨万千。想那董卓,倒行逆施,祸乱朝纲,致使天下苍生深陷水火。弟虽身处逃亡之境,亦心怀忠义,欲为国除贼。
吾与关、张二弟,愿追随兄之大义,共举讨董之旗。虽力薄势微,但一腔热血,矢志不渝。待弟整顿兵马,必赴兄处,同诛董贼,以安汉室。
刘备
陶谦收到曹操讨董檄文,心情错综复杂、难以一言蔽之。
首先,陶谦身为汉室的臣子,目睹董卓专权乱政、肆意妄为,致使汉室威严扫地、天下苍生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内心定然充满了愤懑与忧虑。当曹操激昂地发出讨董檄文,痛斥董卓的种种罪行,呼吁天下有志之士共同奋起,以拨乱反正、重振汉室雄风之时,陶谦或许在其灵魂深处对此有着强烈的共鸣。他可能在最初的时刻,真心地认为曹操的这一举措乃是正义的呼号,是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汉室尊严,恢复被董卓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天下秩序。
然而,陶谦又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自身亦有着诸多的利益考量和深远的政治图谋。在这瞬息万变、充满危机与机遇的混乱局面中,陶谦不得不谨慎地权衡自身势力的得失与安危。他或许满心担忧,曹操在讨董的进程中,能够凭借其卓越的谋略、果敢的决断以及强大的号召力,借机大肆扩充自身的实力,进而对自己的地位和统治构成严重的威胁。
他选择先联络其他诸侯再做定夺。
当曹操的讨董檄文发出后,荆州刘表的内心颇为复杂。
他一方面认同曹操讨董的正义性,深知董卓乱政对汉室和天下造成的危害。然而,刘表生性谨慎,顾虑重重。
他心想:“这董卓势大,曹操此举固然英勇,但胜负难料。我荆州初定,根基未稳,若贸然参与,一旦失败,恐荆州之地陷入混乱,多年经营毁于一旦。且周边势力虎视眈眈,若我倾尽全力讨董,后方空虚,恐被他人所乘。”
于是,刘表在行动上选择了按兵不动,坐观局势发展。他表面上对曹操的讨董檄文表示赞赏和声援,却未派出一兵一卒参与讨董之战,而是集中精力巩固和发展自己在荆州的势力。
“郭县丞,曹操讨董檄文你怎么看?”李晨把檄文递给郭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郭嘉接过檄文,目光在纸上快速扫过,然后轻轻点头:“应召。”
“为何?”李晨追问道,他深知郭嘉的智慧,希望能从这位智囊口中听到更深层次的见解。
郭嘉微微一笑,回答道:“主公心里已有谋划,只是想多个参考意见罢。毕竟,这檄文的发布,关系到我们未来的战略布局。”
“确如你所言。”李晨点头表示赞同,他知道郭嘉的判断一向准确。
郭嘉继续说道:“自黄巾之乱起,汉灵帝采纳刘焉提议,让各州郡自募兵马,镇压黄巾军。如今,各路诸侯势力庞大,拥兵自重,大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割据的时代即将到来,诸侯会盟不过是诸侯割据的起点,是各路诸侯亮相的舞台。”
“奉孝所言,与我不谋而合。”李晨深有感触地说。他明白,诸侯割据的局面一旦形成,朝廷的权威将被进一步削弱。
郭嘉继续分析道:“各个诸侯拥兵自重,谁还管朝廷死活。什么讨董,不过是羡慕嫉妒恨罢了。他们想做没能做,而人家董卓却做了,这才是致恨根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封为相国,权倾朝野,这无疑触动了其他诸侯的利益和野心。”
“今主公若参与讨董,在这场名场面上博得一些名声,对我们日后发展只利无弊。”郭嘉目光坚定,他深知在乱世中,名声和影响力是立足之本。
“我正有此意。”李晨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通过参与讨董,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能在诸侯之间树立威望。
郭嘉微微颔首,他明白李晨已经下定决心。他继续说道:“主公,我们应当谨慎行事,讨董之战非同小可,其中牵涉到的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要考虑战后的政治格局。”
李晨点头表示理解,他知道郭嘉的建议总是深思熟虑的。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应当先与各路诸侯联络,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意图。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军事准备,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郭嘉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李晨已经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两人相视一笑。
李晨和郭嘉在仔细商议了出征的计划之后,决定开始整顿军队,准备出发。他们站在军营的中央,四周是忙碌的士兵们,有的在磨刀擦枪,有的在检查装备,整个军营充满了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
“郭县丞,这次出征,我打算只带上徐克和张斌这两位负责后勤的将领。”李晨沉稳地对郭嘉说道,他的声音在喧闹的军营中显得格外清晰。“毕竟这次行动只是个过场,我们真正的重点还是要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郭嘉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深知根据地的重要性,那不仅是他们军队的立足之地,更是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家园。“你和公明就不必随军出征了,这里是边境,我担心羌族会因为我们出兵而趁虚而入,偷袭我们的根据地。你们一文一武,我非常放心。”
李晨的目光转向了张虎,这位年轻的将领虽然武艺不凡,但在排兵布阵方面还稍显稚嫩。“张虎,虽然你有些武艺,但在战阵和谋略方面,你还需要向公明和奉孝学习。”李晨语重心长地对张虎说道。
张虎听到李晨的话,憨憨地一笑,他明白李晨是在提醒他,作为将领,不仅要有勇,更要有谋。“是,将军,我一定会虚心向公明和奉孝请教,提升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晨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张虎虽然年轻,但很有潜力,只要肯学,将来必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他转身对郭嘉说:“郭县丞,我们出发后,根据地的安全就交给你了。你和公明要密切注意边境的动向,一旦有羌族的动向,立刻采取措施,确保我们的根据地不受侵犯。”
郭嘉严肃地应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将与公明一起,确保根据地的稳固,让李晨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出征。两人再次确认了各项细节,然后各自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出征做最后的准备。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