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章(10)肝木心火肺金,脉象揭秘

书名: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分类:穿越 作者:澄明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4 06:54:01

换源:
 

  原文: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在探讨“东方肝脉,其形何似”这一中医理论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医对于脏腑与脉象的独特认识。中医理论中,肝被赋予了“木”的属性,象征着生长、升发与条达,这与自然界的树木生长相类比,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肝者,木也,名厥阴”,这里的“厥阴”是中医对肝经的一种分类归属,与五行、阴阳学说紧密相连,反映了肝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是对肝脉特征的经典描述。在中医脉诊中,脉象是医者通过手指触感来辨识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肝脉的“微弦”意味着其搏动略带紧张感,如同琴弦轻弹,这反映了肝主疏泄、喜条达的特性;而“濡弱而长”则表明肝脉虽然有力但又不失柔和,且脉形相对较长,这体现了肝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

原文: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脉象与肝脏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来理解“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这里的“濡弱”脉象,指的是脉象柔和、略带无力,但在中医理论中,这并不意味着病态,反而是肝脏疾病向愈的一种表现。因为当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气血调和,原本因肝病而紧绷的脉象自然会变得柔和,这反映了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的良好状态。

然而,“假令得纯弦脉者,死”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判断。纯弦脉,即脉象紧张如弦,毫无柔和之感,这往往预示着肝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主疏泄、藏血,其脉象的紧张与否直接反映了肝脏的生理功能状态。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气血运行受阻,脉象就会呈现出紧张、僵硬的特征,这是病情危重、预后不佳的征兆。

那么,何以知之呢?关键在于脉象的“弦直”特征。弦脉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态,但当它变得过于紧张、缺乏柔和时,就提示了肝脏的严重损伤。这种脉象的变化,是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判断肝脏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在探讨“南方心脉,其形何似”这一中医理论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理论的角度来深入剖析。

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的方位相对应,南方属火,与心脏相应。这里的“心者,火也”,正是基于中医五行学说,将心脏与火的属性相联系,象征着心脏的温热、活跃与光明。而“名少阴”,则是中医对心经的一种分类归属,少阴心经与心脏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这是对心脉特征的经典描述。脉象是医者通过手指触感来辨识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心脉的“洪大而长”,意味着脉象搏动有力,如洪水般汹涌澎湃,且脉形相对较长。这反映了心脏功能强健,气血充盈,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不息的生理状态。

具体来说,“洪大”脉象体现了心脏泵血功能的强大,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冲击力较大,使得脉象显得洪亮有力;而“长”脉象则表明心脏的气血充足,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搏动,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原文: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脉象与心脏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极为密切。对于“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心脏功能强健,气血充盈时,脉象往往呈现出洪大而有力的特征,这是心脏健康、疾病向愈的一种表现。

然而,脉象的变化并非总是如此简单明了。当脉象出现“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的情况时,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了。这里的“脉来微去大”,指的是脉象初起时微弱,而后逐渐变得洪大,这种脉象的反常变化,往往预示着疾病已经深入到身体内部,即所谓的“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的描述。这里的“头小本大”,指的是脉象起始时细小,而后逐渐变得粗大,如同覆盖在脉管上的一层厚物,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疾病相关,即所谓的“病在表也”。外感疾病多因外邪侵袭体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因此呈现出异常的变化。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与“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象变化与具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前者指的是脉象上部微弱、头部细小的患者,往往伴有出汗的症状;后者则是指脉象下部微弱、本部粗大的患者,可能出现关格不通、排尿困难等严重症状。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一句,虽然表述较为极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对于脉象与预后关系的认识。当脉象异常且伴有严重症状时,如头部出现大量汗液,往往预示着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原文: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西方肺脉的形象与肺脏的生理特性紧密相连。肺在五行中属金,象征着清洁、收敛与肃降,而“名太阴”则体现了肺在中医阴阳学说中的归属,与太阳的温暖、明亮相对,太阴则代表着阴凉、沉降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其脉毛浮也”时,这是对肺脉特征的经典描述。这里的“毛”,指的是脉象轻柔如毛,触感细腻而不粗糙,反映了肺脏质地柔软、功能细腻的特点。而“浮”,则是指脉象浮于表面,易于触及,如同水面上漂浮的羽毛,轻轻一触即可感知其存在。这种脉象特征,与肺主呼吸、司宣发的生理功能相吻合,体现了肺脏在人体气血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来说,肺脉的“毛浮”特征,不仅反映了肺脏质地柔软、气血运行顺畅的状态,还暗示了肺脏对于外界环境的敏感性。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因此,当肺脏功能受损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脉象变得沉涩、无力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中判断肺脏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原文: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脉象与脏腑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肺病而言,其脉象特征往往能够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预后情况。

我们来理解“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这一论述。这里的“此脉”指的是肺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即前文所述的“毛浮”脉象。当肺病患者呈现出这种脉象时,如果再加上脉象缓迟,即搏动不急促、不紧张,往往预示着病情稳定,正气逐渐恢复,疾病有向愈的趋势。

然而,如果肺病患者呈现出“数脉”,即脉象搏动频繁、急促,则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这是因为“数脉”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热象,反映了体内阳气过盛或阴虚火旺的状态。而肺属金,与南方的火相克,当肺病患者出现数脉时,往往意味着火邪克金,肺脏受到了热邪的侵袭,病情因此加剧。

“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数脉与肺病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痈肿”指的是肺部可能出现的化脓性炎症或脓肿,是热邪侵袭肺脏后的一种严重后果。由于火邪克金,肺脏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热毒内蕴,从而导致痈肿的形成。这种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

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诊断,是一种通过观察脉象变化来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疾病预后情况的方法。对于肺病患者而言,脉象的缓迟与数急,往往能够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度。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者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结合其他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