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章 (6)中医教你从脉象与面色判断情绪影响
书名: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分类:穿越 作者:澄明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4 06:54:01
原文:伏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这句话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进行了描述。在中医理论中,“以意候之”强调的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自身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趋势。现在,我们逐句来解析这段文字。
“伏之病,以意候之。”意味着对于出现的病症,医生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直觉来进行诊断。
“今月之内,欲有伏气。”这里的“伏气”指的是潜藏于体内、尚未发作的病邪之气。古人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观察天时的变化,可以预测人体内病邪的发作情况。这句话意味着在这个月内,患者可能会有伏气发作的情况。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如果患者之前就有伏气存在,那么就需要通过切脉来进一步诊断。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感受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了解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和脏腑的功能情况。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如果患者的脉象微弱,那么可能会出现喉咙疼痛的症状,但这种疼痛并不是喉痹(一种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里的描述提示我们,脉象微弱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正气不足,邪气相对亢盛,从而引发喉咙疼痛等症状。
“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患者自述咽中疼痛,并且现在又有腹泻的症状。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患者的症状表现,咽中疼痛和腹泻可能都是伏气发作的表现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腹泻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气和抗病能力。
原文: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人恐怖者,其脉何状?”这一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相应的脉象特征。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这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描述。当人体处于极度恐惧或紧张状态时,脉象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细弱而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像触摸到一丝丝细线,而且这些细线还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参差不齐的感觉。这种脉象反映了人体在恐惧状态下,气血运行不畅,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
同时,古人还观察到,在恐惧状态下,人的面色往往会变得苍白无色,即“其面白脱色也”。这是因为恐惧情绪会导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受到影响,使得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恐惧情绪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导致脉象和面色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恐惧和紧张,以维护身心健康。
原文: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象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针对“人不饮,其脉何类?”这一问题,古人早已有所观察和总结。
师曰:“脉自涩”,这里的“涩”脉,是指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一般。当人体长时间不饮水,体内津液不足时,血液循环自然会受到影响,脉象因此呈现出艰涩不畅的特点。这种脉象反映了体内津液亏损,血脉不充的病理状态。
同时,“唇口干燥”也是人体缺水的重要体征之一。当体内津液不足时,不仅脉象会发生变化,人体的黏膜和皮肤也会失去润泽,变得干燥。唇口作为人体黏膜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干燥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保证体内津液的充足。当人体出现缺水症状时,如脉象涩、唇口干燥等,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原文: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象与人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人愧者,其脉何类?”这一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相应的脉象特征。
当人感到愧疚或羞愧时,其脉象往往会呈现出浮而散的特点。这里的“浮”脉,是指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浮萍浮于水面一般。它反映了人体在情绪波动时,气血浮于体表,而内里相对空虚的病理状态。同时,由于愧疚情绪往往伴随着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这种紧张情绪会导致血脉的收缩与扩张,从而使得脉象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愧疚情绪还会导致人的面色发生变化。由于愧疚时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种情绪状态会反映到面部,使得面色乍白乍赤。白色往往代表了人体气血的不足或寒邪的侵袭,而赤色则代表了热邪的亢盛或气血的充盈。在愧疚情绪下,人的面色会在白色与赤色之间频繁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了人体在情绪波动时气血运行的紊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