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
书名:盘点十大血战长津湖,老李泪满面 分类:短篇 作者:杨老板你轻... 更新时间:2025-04-15 07:41:35
大场镇的战斗,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川军将士们的热血与生命无情地卷入。
天幕之上,持续展现着这场鏖战的残酷与胶着。
但仅仅展现战斗的惨烈,并不能完全诠释这支特殊部队的力量来源。系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画面中开始穿插一些更能体现川军内在特质的细节。
一个镜头:激战间隙,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掩体里,十几个幸存的川军士兵围坐在一起。
他们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沾满了血污和泥土,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气氛却并不完全是沉重。
一个老兵,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川话,吹嘘着自己刚才如何砍翻了三个“龟儿子”,引得周围一阵哄笑和打趣。
“张麻子,你吹牛批不打草稿哦!明明是我先看到的!”
“锤子!老子砍第一个的时候,你娃还在地上爬!”
另一个士兵,拿出珍藏的半包“叶子烟”,小心翼翼地分给周围的弟兄,一人只能分到一小撮,但大家却如同享受珍馐般,美滋滋地抽了起来,吞云吐雾,仿佛能暂时忘却战争的痛苦。
还有几个士兵,正聚在一起,用家乡话低声唱着川剧的小调,虽然五音不全,调子也跑到了十万八千里,但那份苦中作乐的乐观和对家乡的思念,却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
天幕前的李云龙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哈哈哈!这帮家伙,倒是跟老子手下那帮兔崽子一个德行!”他笑道,“打仗的时候是嗷嗷叫的狼,歇下来就成了没心没肺的猴儿!不过……”他的笑容渐渐收敛,多了一丝感慨,“也就只有这样,才能扛得住啊!要是天天苦着个脸,早就被这狗日的战争给逼疯了!”
他太理解这种在极度残酷的环境下,用插科打诨、苦中作乐来排解压力、维持士气的做法了。这是底层士兵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系统旁白适时响起,点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川人自古以来,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格。‘袍哥’文化在川地影响深远,‘袍哥人家,绝不拉稀’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讲义气、重承诺、抱团取暖、不畏强权的文化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川军的构成和战斗风格。”
画面展现了一些更能体现袍哥义气的场景:
两个士兵是同乡,号称“拜过把子”的兄弟。战斗中,一个中弹牺牲了,另一个发疯一样地冲向敌人,为兄弟报仇,最终也倒在了阵地上。
一个班的士兵被包围,弹尽粮绝。班长对着剩下的几个弟兄说:“弟兄伙,咱们是袍哥人家,不能做孬种!跟老子一起,跟龟儿子拼了!到了下面,也一起喝酒吃肉!”然后带着大家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一个受伤的士兵,为了不拖累部队转移,自己拉响了手榴弹……
这些场景,或许残酷,但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种“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袍哥义气!
“……袍哥……”李云龙喃喃道,他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知道那是川府一带很流行的一种民间组织,讲究的就是“义气”二字。“怪不得……怪不得这帮川娃子打起仗来这么抱团,这么不要命……”
他忽然明白了,支撑这支装备简陋的军队在如此惨烈的战场上死战不退的,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热血,更有一种根植于他们文化基因里的、独特的精神力量!
古代时空。
那些同样注重乡土观念、宗族势力的帝王将相们,看着这些场景,也若有所思。
“乡党互助,同生共死……此亦强军之道也。”
“以乡情、义气凝聚军心,或可弥补器物之不足?”
他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支来自“天府之国”的军队的强大之处。
天幕下,战斗仍在继续。
川军将士们,用他们带着浓重乡音的呐喊,用他们或许粗俗但充满力量的口号,用他们那种“绝不拉稀”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鬼子”的进攻!
他们或许不是装备最好的军队,或许不是战术最精妙的军队,但他们绝对是当时淞沪战场上,最硬扎、最剽悍、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底层顽强生命力的军队之一!
袍哥人家,血性不假,绝不拉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