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七章 算法初试

书名:脑机骇客我即天灾 分类:科幻 作者:知觉钟摆 更新时间:2025-04-09 07:41:24

换源:
 

  希望的微光一旦点燃,就足以驱散最深的黑暗。虽然“数据折叠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已经模糊不清,仅剩下核心原理和几个步骤的残影,但这足以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和尝试之中。

我需要情报。关于追捕我的穹顶特工的动向,关于“星尘计划”的更多线索,任何一点信息都可能决定我和楚瑶的生死。我决定,立刻将这个新获得的、尚不成熟的算法原理付诸实践,进行一次初步的验证。

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攻击穹顶的核心系统无异于以卵击石,我需要一个防护等级较低、数据价值不高,但确实与穹顶网络存在某种连接的外围节点。这既能检验算法的可行性,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我想起之前在分析那份旧档案时,注意到的一些关于穹顶集团在废土区域部署的环境监测站的信息。这些监测站大多年代久远,维护松懈,主要负责收集一些无关紧要的气象、辐射数据,但它们的数据接口,理论上是连接着穹顶某个边缘数据处理中心的。其中一个位于“灰色盐沼”区域的废弃监测站,似乎是个理想的试验品。

说干就干。我用从废弃设备上拆下来的零件勉强替换了烧毁的核心修复了笔记本电脑的部分电路,重新配置了操作系统,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数据折叠算法”的初步重构工作中。

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我只有那个核心思想——模仿折纸,改变数据拓扑结构,利用协议规则隐藏自身。我不断回忆着“折纸师”当初演示时的模糊片段,结合我对现代网络协议的理解,尝试编写能够模拟这种“折叠”逻辑的定制渗透脚本。

屏幕上,代码一行行地出现又被删除,模拟的数据包在虚拟环境中不断尝试着各种奇怪的“折叠”方式。有时它会直接崩溃,有时它会被模拟的防火墙轻易拦截。失败,调试,再失败,再调试……时间在专注和挫败感的交织中飞速流逝。我几乎忘记了饥饿和疲惫,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精密的、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编码工作中。

我试图让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根据网络协议的特定字段或校验规则,动态地改变自身的某些特征,使其在不同的检测节点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在第一层防火墙看来,它是一个普通的ping请求;在第二层看来,它可能伪装成一个无害的系统更新确认包;而其内部真正携带的、微小的探测或攻击载荷,则被层层“折叠”和加密,隐藏在这些伪装之下。

这很粗糙,很不稳定,充满了临时的补丁和猜测性的逻辑。但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失败和修改后,一个极其简化、只能执行最基本探测功能的“折叠”脚本雏形,终于勉强成型了。

我深吸一口气,将目标锁定在那个废弃的环境监测站数据接口。交叉手指,按下了执行键。

终端屏幕上,代表我的数据包的光点,以一种……笨拙但奇异的方式,开始在虚拟的网络路径上移动。它不再是直线前进,而是在遇到模拟的检测点时,仿佛真的像在“折叠”自身一样,短暂地改变了数据结构特征,变换了协议标记,然后以一种略显歪扭的姿态,绕过了基于常规模式签名的防火墙。

成功了!它生效了!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耗费了远超常规渗透的计算资源,甚至在突破最后一个基础认证时,脚本还差点因为逻辑错误而自我销毁,但最终,一个微弱的、表示低级访问权限获取成功的提示符,出现在了我的屏幕上!

激动和难以置信的感觉瞬间席卷了我!我几乎想大吼出来,但立刻捂住了嘴巴,警惕地听了听隧道外的动静。

我成功了!这个被遗忘的、几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数据折叠算法”原理,真的可行!

我迅速利用这短暂的、极其不稳定的低级访问权限,下载了该监测站近期与上级数据中心交换的部分日志文件。信息很零碎,大多是无用的环境数据,但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份关于近期加强了对“灰色盐沼”及周边区域异常信号源监控的指令片段,以及几个负责该区域巡逻的穹顶特工小组的部分调度时间表和编号!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情报,但对我来说,这意义重大!它证明了我的方向是对的,证明了我手中掌握了一把可能撬开穹顶铁壁的钥匙!

巨大的鼓舞让我暂时忘记了疲惫和危险。我感觉自己终于不再是只能被动挨打的猎物,我有了反击的可能!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算法还非常初级,漏洞百出,效率低下。这次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目标本身也极其脆弱。想要用它来对抗穹顶核心系统那真正“层叠装甲”般的防御,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完善和升级工作。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我看着屏幕上那来之不易的情报,感受着指尖残留的、因紧张而微微的颤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决心。

我,江临风,一个废土上的孤狼,或许真的有机会,用这双敲击键盘的手,撼动那座看似不可一世的钢铁穹顶。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