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章 谈谈这个村子

书名:那年那人那点事儿 分类:穿越 作者:听风说旧友 更新时间:2024-08-03 23:57:33

换源:
 

  潘子从小长大的地方,不得不提提。这个村子吧,名字很直接,就叫“潘节村”,村子里十有八九的人都姓潘。

这样的情形也不是个例,与潘节村隔着一条山沟,对山相望的村子叫“枣树腰”,整个村子大多数都姓于。这附近的村子也都差不多的,有一个村子全姓赵,也有一个村子全姓豆。至于这样的村子是怎么形成的,就无从得知了。

那么,潘子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呢?农村嘛,种地肯定是第一要务,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不能成为一个家庭经济支撑的主要来源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要忙的月份也就最多不超过三个月。

在潘子懂事以后,地就是最常去的地方。父母忙着用锄头除草,给地松土,播种。潘子呢,一个人无聊就在地里面跑来跑去,遇见蚂蚁、蛐蛐之类的虫子了,就停下。从地边的小崖边拔一根狗尾巴草,用类似于尾巴的一端频繁地拨动蛐蛐的后腿,强迫两只蛐蛐聚到一起。

济公里就有这么一段斗蛐蛐儿。潘子也学来了,不过,唯一有一点不同的是,就算把两只蛐蛐强行凑到一起,它们就是不斗不咬,反而各自一蹬腿,跳走了。

不一会儿,潘子又在地里发现了许多蚂蚁正整齐一致地往一个小洞里爬,他便换成狗尾巴草的另一端,插进洞里,使劲鼓捣,蚂蚁惊吓中四处散开,绕开了狗尾巴草继续往洞里爬去。

潘子突然就有了一个主意,脱下裤子就往洞里撒了一泡尿,洞口堵的满满的,蚂蚁被冲起来,慌忙之中抱成了一团,不消一分钟,洞口又重新露了出来,蚂蚁落到地上,重新往洞里爬去。

潘子看了看四周,往地的尽头走,地的最北头下面是崖,崖面上布满了各种荆棘野草,他往下望了一眼,便往后倒退了几步。

没有多久,玩累了,便回到父母身边。父亲把衬衣脱下来,铺到已经除完草的地上,让潘子躺下休息,又把草帽盖到他脸上,为他遮住阳光。松过土的地没有想象中那么硬,潘子躺在衣服上,不一会儿便睡着了。

父母还在一下一下地锄着草,与时间竞赛,与汗水为伍,要赶在黄昏日落之前,把这块地的草除完。

太阳渐渐下山了,这片黄土地上,不少辛勤劳作的村民都扛起锄头准备回去了。潘子的父母也终于忙完了今天的任务,用手臂擦了擦汗,扛起锄头准备往回走了。

母亲叫醒了潘子,潘子揉了揉眼睛,抓着母亲的手。父亲把衣服拿起来,搭到锄头的把上,扛起两把锄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下土坡,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走下山去。

即便太阳已经落山了,家家户户打开了灯,路上也还是不太明亮。农村的房子吧,都是自家修的,很大的房间里只挂着一只一块五的白炽灯。费电不说,还容易烧,基本不出一个月就得换。

不过,这还算是很好的,要是遇上停电了,路上就更看不见光了。这个时候天色还有点微光,大致怎么形容的,说是青色又觉得是蓝色,还不至于看不见路。

春季播种,趁着连绵而细腻的春雨挥洒,夏季才长得旺盛,秋季才好丰收。

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还必须要勤劳。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大部分都是住在一个村子或者不远的村子,年纪大了就难免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亲自过来走一趟,说一声,一般除了有急事都不会拒绝。亲戚嘛,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需要时大家又聚到一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并且邻村的大姑姑家里平常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亲自送过来,对潘子很好。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庭,应该说是家族。20世纪60年代的人几乎每家都生七八个孩子,就说潘子的奶奶就生了八个孩子,虽然有两个不幸去世了,没有长大成人,但是还剩下六个。

潘子的父亲在家里排老五,大姑姑是家里的大姐,所以平常自然也很疼自己这个小弟。说来,这是一个和睦的大家族,村子里的每户也如此的。

不用担心去做一件事人手不够的问题。潘子的父亲想在院子里建一个小屋子,前后的邻里,亲戚便一起来帮忙。屋子的格局不大,水泥、红砖材料齐全,四、五个汉子从挖地基、砌墙面、拉垂石测平面,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任何差错。

三乘四米的小屋子不消一个下午就建好了,围着屋子走一圈,墙面整洁、方方正正,不用特地去画个图纸,就说这农村的房子,哪一座不是自己这个当家人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建来的,农村的汉子,个个是干活的好手,几乎是没有什么不会做的。

修电路、建房子、种地、做饭、修车……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们呢,做饭自是不必说,种地挑水这种体力活也胜任的来,衣服的缝缝补补更是基础。

男人与女人搭配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互补互助,生活的每一个平面都可以周全的对待,他们是勤劳的也能干的。

在这片一眼看去群山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之上,与土地为伴便是大部分农村人一生真实的写照。那个年代,粮食太过稀缺,获取方式又十分苛刻,多少人是被活活饿死的。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黄土地,不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居所,人,就活在缥缈冷酷无所依的自然之中,举步维艰。

从孩子懂事起再到了上学的年龄,其实是很快的。时间嘛,说走就走,拦也拦不住。

这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只念过小学、初中,家庭里孩子太多,那个年头家里又实在没钱,学费一块五都很难拿出来,还得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赚钱。

好在这是21世纪的刚起头,生活变了更多,有个好盼头,未来就会变得更好。

在期望之中,这片地方迎来了如雨后春笋般新兴而起的采矿业,传统的农业开始被逐渐赶下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