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六章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

书名: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分类:历史 作者:空喊 更新时间:2025-05-07 17:29:52

换源:
 

  “呵呵,苏格拉底说:无论如何人都应该结婚,娶到一个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个坏妻子,你会成为哲学家。我现在已经是哲学家,就不再需要坏妻子了。”维特根斯坦心如止水。

“唉,油盐不进,榆木疙瘩。”玛利亚恼而不敢怒,也是没谁了。

“嘿嘿!我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又叫老子的道家思想;而哲学的尽头多半是道教。”我插了一句话。

“刘先生深刻!我听过爱因斯坦、波尔还有薛定谔的讲座,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或许我们再也找不到确定性和唯一性了!”维特根斯坦哀鸣。

“三锅,老子我知道,道教又是什么?”小希眼巴巴地。

“呵呵,我来谈谈C国的道家吧,主打一个随心所欲。”我津津乐道:“别的教派讲究从众,信我者得永生。道教讲究从心,爱信不信,滚,别打扰老子飞升!道教尚“独”,在于人格的独立。

道教以“道”为基础,向自然中寻求法则和智慧,行得自在,活得逍遥,可以向死而生,却不为难自己,要的就是自得其乐。求神问卜,不如自己做主。一句“死道友不死贫道”让人瞬间豁然开朗。

别的教派告诉你:你是一个罪人,这辈子是来赎罪的,今世不修,来世受苦;今生忍耐,来生投个好胎。道教却会告诉你: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当神又当仙。

别的教派是神请赐予我力量,然后自己上。道教则是急急如律令,神你给我上!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逆天改命才是终极真理。

道教的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是跟着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前提是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儒家提倡的是拿起,佛家提倡的是放下,然后道家的却是拿下。

儒家讲究宽厚包容,佛家讲究忍耐忍让,道家讲究的是不争。道家虽然说不争,但实际意思是我不主动惹事,别人要是骂我诋毁我,我可以不搭理他,但他要是蹬鼻子上脸,看我弄不弄他就完了!”

“真好玩!我得抽空看看这方面的书。”贝蒂笑到,小希也点点头。

“弗老师,您请继续。”维特根斯坦打了个手势。

“不过,让人印象很深刻的是,你们一家子9个子女自杀率实在是不算低,二哥和三哥都自杀,如果算上失踪的那个大哥,生死未卜,可得有三个。为什么自杀?那都怪你们有个怪爸爸。

老爹卡尔·维特根斯坦抚养较长儿子时的家训,主旨是决心要你们延续自己的生意。你们不去学校(因为在那里会染上奥地利正统的不良精神习性),而是接受一种使你们的心智练就商人式智慧的严格的私人教育。

然后,你们将前往维特根斯坦生意帝国的某处,学会在工业上取得成功必需的技术和商业专长。

有这样一个爸爸,这就他妈悲剧了:

大哥约翰内斯热爱音乐,好好培养的话,本可成为作曲家,如果顺利一点,很有可能还是伟大的作曲家。据说,他很像那个天才的莫扎特,幼儿时他就掌握了小提琴和钢琴,四岁时开始写自己的曲子。

音乐在他不是兴趣,而是十分热烈的激情;音乐必须处于他生活的中心而非外围。不过,怪老爹执意要他在工业领域里谋职,对此,他做了所有叛逆青年都会干的事:出走!

据说他跑去了美国,想去谋求一种音乐家的生活,不过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1903年家里得到消息,一年前他在切萨匹克湾里的一艘船上消失了,此后再未现身。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他自杀了。

二哥库尔特——公认天赋最少的孩子——顺遂了父亲的心愿,最后当了公司经理,他的自杀与父权的压力没有明显的联系。

三哥鲁道夫死在柏林,他公开反抗父亲的意愿,1903年他住在柏林,去那里是为了在剧院里谋职。1904年他自杀了,一家当地报纸报道了此事。

根据这则报道,五月的一个夜晚他走进一家柏林酒吧,点了两杯酒。他坐了一会儿,为钢琴师点了一杯酒,请他弹自己最喜欢的歌「我迷失了(lamlost)」。音乐演奏之时,鲁道夫服下qin化物,歪倒下去,死了。

你要感谢你那三个可怜的哥哥,因为三个悲剧,足够一个老爹改变主意,“家里实在不能再死人啦!”

于是,那个土豪卡尔改变了家教方式,对保罗和路德维希这两个最小男孩的教育方法,就是送他们去学校,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

结果当然很幸运,四哥保罗,后来成了非常成功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至于最小的儿子路德维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你是一个天才,如果你自杀了,这个星球将会失去一个最伟大的哲学家。

所以我的结论是:严父慈母没毛病,但是如果父亲不和母亲商量,家庭不和谐,父亲在家中当暴君,孩子,特别是儿子将会有精神缺陷,或者精神暴躁、冲动,或者郁郁寡欢,有自杀倾向。”

弗洛伊德仰天叹息。

“弗洛伊德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想讲一下我的家庭和生活,您也帮我分析分析?就当做通过牧师向上帝忏悔。”小希感同身受。

“好啊,小希同学,请开始你的叙述。”弗洛伊德微笑着鼓励。

1885年,希te勒他爹三婚,娶了自己的侄女。这要放在C国就是伦理错乱,但在西方人眼里就没咱们C国这么强的辈份观念。1889年4月20号,希te勒在奥地利布劳瑙出生。父亲是一名海关官员,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希te勒的家庭关系复杂,他的父亲阿洛伊斯是一个好色之徒,希te勒甚至亲眼见到过他如何虐待他的母亲,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希te勒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对他经常打骂,这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

希te勒的老爹管教子女十分严厉,以至于希te勒同父异母的哥哥受不了离家出走了。从此以后,希te勒就成为了受打击的对象。希te勒的妹妹回忆说,希te勒小时候每天都要挨打,总惹他父亲生气。

在妹妹眼里自己的大哥就是一个不受管教的痞子,不管父亲怎么打他,怎么教训他,统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希te勒的母亲又特别疼爱他,尽量用慈母的爱去弥补父亲残暴的对待,使他幼小的心灵得到一些慰藉。

严父慈母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希te勒叛逆的性格,他想效法兄长离家出走。结果希te勒要离家出走被他爹知道了,就把他锁在了楼上。希te勒想从窗户钻出去,但窗户有铁栏杆,他只好脱下衣服往外钻。

正当希te勒马上要获得自由的时候,他爹上楼了。希te勒听到脚步声,立刻退了下来,因为他光着身子,只好用桌布把自己盖上。

他爹一进来看见儿子光着呢,围了一块桌布,这次没有打骂他,反而放声大笑,并且叫来自己的妻子,对希te勒一顿羞辱。此时的希te勒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父亲这样的嘲笑还不如毒打他一顿。

这种讽刺挖苦对希te勒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希te勒私下对亲近的人讲,说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这件事给忘掉。多年之后,还对自己的一个秘书说,不怕疼是有勇气的体现,我于是下定了决心,父亲打我的时候,我永不再哭。

所以希te勒从小在家庭里就没有爱,他也就学不会爱别人尊重别人。希te勒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造成了他扭曲的性格,既早熟又缺乏安全感,脾气古怪狂躁易怒,仇恨社会。

所以他上台之后,实行了那么多极端的举措。一个对社会没有同情,没有感恩的人,你又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好事呢。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希te勒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歌剧,台词唤醒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1903年,希te勒终于解脱了,因为他爹挂了。

有一天,他爹离开家出去喝酒,刚坐到酒吧就感觉身体不舒服,不久就突发心梗去世了。这时候的希te勒还不到14岁,因为父亲的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跟绝大多数C国年轻人的遭遇一样,父母最希望的是子女安安稳稳地吃官饭。希te勒的母亲也不例外,她非常想让儿子当公务员,体制内铁饭碗,带薪休假,这多安稳。

但希te勒却不这么想,我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成为画家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这多自由洒脱浪漫啊。

1907年,希te勒的母亲得了癌症,只有做手术才能获得一线生存的希望。

希te勒得知母亲的病情后,“他那长长的蜡黄脸都歪了,双脸滚出泪珠,问他的母亲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只有在那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母子间的爱是何等的深”。

看来希te勒也不是完全冷血,对他的母亲还心存一丝善良。

从这以后,希te勒全心照顾他母亲,同他的妹妹婶婶分担家务。母亲被他安置在厨房里,因为厨房全天有火很暖和。希te勒也睡在母亲身边,还帮助母亲做饭。

希te勒的妈妈骄傲地跟别人讲:我的胃口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儿子做的饭很好吃。提到儿子的时候,希te勒母亲苍白的脸上还能出现一些血色,在母亲的最后时光里希te勒悉心的照料给母亲带来了很多快乐。

母亲的病一直拖到了1907年的12月。21号晚上,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按照希te勒的说法,在点燃圣诞树的光芒照耀下,母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到了天堂。

医生来家里签署死亡通知书,看到希te勒坐在母亲身边,脸色惨白的在画母亲的铅笔素描遗像。看惯了死亡的医生看到这一幕都非常感动,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谁像阿道夫·希te勒那样悲痛。

这时候的希te勒才19岁,父母双亡,生活无依无靠。于是他离开家乡,向维也纳进发,准备实现作为一名画家的伟大梦想。用希te勒自己的话说:手中是一个装满衣物的手提箱,心中是不屈不饶的信念。

希te勒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在家乡学了几年绘画之后,1906年,母亲同意他去维也纳学习艺术。但希te勒连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没有通过。

1910年秋,希te勒拿着一大袋画,再次试图进入美术学院,但这次又失败了。学院的教授们认为他的画在建筑上是准确的,却仅此而已。不是画家,更像是建筑师。

然而希te勒是个出色的设计师,帝国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物都是他亲自设计,还有大众汽车的第一款车型甲壳虫汽车就是他设计的。希te勒是个失败的画家,当然,或许是吧,好吧,谁知道呢,反正他三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都以失败告终。

在维也纳的生活中,他接触到反摸鱼族的思想,这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维也纳的生活中经历了贫困和挫折,这些经历可能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权力的渴望。

“我只能说:希te勒先生,你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对你的性格形成和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你说自己是个血统纯正的雅利安人,但其实你的家族有摩拉维亚人的血统。你本身有狂躁症,精神有时不正常。多数原因是遗传基因,可能是你父母近亲结婚所致。”弗洛伊德中肯地评论。

“我记住你了!”小希脸部再次狰狞。

我说:“呵呵呵,三弟,环境有影响,但个人选择才是决定因素。选择积极,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逆境并不能定义人生,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心态去迎接挑战。”

“谢谢三锅的安慰。对许多人来说,维也纳是一个快乐的天堂,一个快乐的地方,但对我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悲伤的时期。即使到了今天,这座城市也只能让我想起不愉快的事情。

对我来说,这个乐天派城市的名字代表着五年的艰苦和贫困。有五年的时间,我被迫去找工作,先是当苦力,后来又当画家。我微薄的收入还不够我每天挨饿的。

饥饿一直是我忠实的伴侣,我的生命一直在与这个无情的朋友进行长期的斗争。这种遭遇,不是自己的问题,我认为是社会不公造成的。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大材却无用武之地。所以,谁能有我凄惨?但是我...挺过来了!”小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在1909年至1913年期间,希te勒在维也纳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困苦的四年,那时他沦为了一名街头流浪者。他曾经从事过多种低贱的工作,如铲雪、扛行李和建筑工人,生活贫困且常受饥饿之苦。

后来当了所谓的“小画家”,画一些山水画或明信片来请人帮他卖,但是收入非常微薄,还不足以填饱肚子,因为他只会画风景画,不会画人体。住在极便宜的旅店里,吃着没有什么营养的食物。

再后来,他从一条街流浪到另一条街,白天在小酒馆或候车室靠廉价食物维生,睡在公园的长椅上,或睡在某家随便人家的门口。在有一段时间里,他一直住在收容所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你不沾酒色,却热衷于阅读与深思。这段时间对于你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你在这一时期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观,并奠定了日后政治理念与人生信条的基础,比如对战争的狂热崇拜以及对摸鱼族的深恶痛绝。”维特根斯坦总结。

“是啊,刚进入维也纳时,我还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男孩。当我离开维也纳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反摸鱼族者,是整个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死敌。我的想法是泛德国的。”

“阿道夫先生,你为什么仇恨摸鱼族呢?我觉得他们还不错呀。”贝蒂有些心疼的感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