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碎玉相认
书名:洛阳门阀烬余录 分类:现言 作者:明澄的阿贝贝 更新时间:2025-04-09 17:18:19
第六节碎玉相认
月光下两半玉佩的拼合,不仅揭开了李暾泽隐藏十年的真实身份,更触发了两人共同的童年记忆,紧张氛围中夹杂着微妙情感。痛苦回忆涌现:李暾泽在崔明澄面前失控,那些血与火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掐住她脖子的瞬间既是对仇人的恨意,也是对命运无情的愤怒。从仇恨到震惊再到困惑,李暾泽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而崔明澄眼中含泪的倔强表情,暗示着她这些年来承受的秘密与痛苦。
灯笼的火光在夜风中摇曳,将崔明澄的脸映得忽明忽暗。她手中的半块玉佩泛着温润的光泽,断口处那个残缺的“同“字,与李暾泽腰间藏着的那块严丝合缝。
“这玉...“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李暾泽,你还要假装不认识我吗?“
李暾泽的血液瞬间凝固。十年了,这是他第一次听人唤出本名。凿子从他指间滑落,砸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月光像冰冷的河水漫过门槛,他看见崔明澄眼中闪烁的微光——那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他读不懂的复杂情绪。
“崔小姐认错人了。“他后退半步,右手下意识摸向腰间的玉佩,却摸了个空——不知何时,那半块玉已经滑落出来,正悬在衣摆边晃荡。
崔明澄向前一步,将手中的半块玉举到两人之间。两块残玉在月光下泛着相似的青色,断裂处的纹路如同命运精心设计的谜题。
“十年前的中秋夜,我们在你家后院的桂花树下埋过一对蛐蛐。“她的声音很轻,却像刀子一样剖开李暾泽精心构筑的伪装,“你说要学太宗皇帝,给它们封'左右骁卫大将军'。“
李暾泽的呼吸停滞了。那个遥远的夜晚突然清晰起来——桂花的香气,蛐蛐的鸣叫,还有眼前这个小姑娘发间晃动的珍珠流苏。那时她还不叫崔明澄,而是叫...
“阿沅?“这个名字脱口而出,李暾泽自己都吃了一惊。
崔明澄——不,阿沅的眼中瞬间涌上泪水。她猛地抓住李暾泽的手腕,将两块残玉拼在一起。完整的“同“字在月光下浮现,玉身内里隐隐有血丝般的纹路。
“这是李氏宗族的'同心玉',当年一共只雕了三对。“她声音哽咽,“一对在你父亲和我父亲手中,一对在你我手中,还有一对...“
“在三叔和崔中丞手里。“李暾泽机械地接话,记忆如决堤洪水般涌来。那年他七岁,在李氏祠堂的入谱仪式上,祖父将这块玉挂在他脖子上,说这是与崔氏小女儿结通的信物。那时站在崔中丞身边的小女孩,就是眼前的阿沅。
但紧接着,更黑暗的记忆覆盖了这温馨的画面。火光冲天的宅院,族人的惨叫,三叔喉咙里涌出的鲜血...
“你们崔氏当年为何要封堵坊门?“李暾泽突然反手扣住崔明澄的手腕,力道大得让她痛呼出声,“我李氏三百余口,逃出来的不足十人!“
崔明澄的脸色霎时惨白。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李暾泽看见她脖颈上淡青色的血管在薄皮下跳动,一种疯狂的念头突然攫住了他——只要再用力一点,他就能为族人报仇...
“不是崔氏。“崔明澄艰难地挤出几个字,“是...王...家...“
李暾泽的手指松了一瞬。就在这刹那,崔明澄猛地挣脱,从怀中掏出一封泛黄的信笺扔在他胸前。信纸散开,露出上面斑驳的血迹和熟悉的字迹——那是三叔的笔迹!
“自己看!“崔明澄揉着手腕,眼中泪光闪动,“这是你三叔临死前塞给我的。当年封堵坊门的不是崔家私兵,是太原王氏的人伪装成的!“
李暾泽颤抖着拾起信纸。月光下,三叔潦草的字迹仿佛用血写成:「阿沅速走,王氏欲灭我二族。玉在人在,玉碎...」
后面的字被血迹模糊了。李暾泽双腿一软,跪倒在门槛上。十年了,他所有的仇恨竟然指向了错误的对象?
“那崔中丞为何要羞辱我父亲?为何要...“他的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
崔明澄蹲下身,轻轻拂去信纸上的尘土:“那是做给王氏看的戏码。你父亲和我父亲早就察觉王氏勾结黄巢军的阴谋,他们故意当众争执,是为了...“
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崔明澄脸色骤变,一把将李暾泽拉进屋内,迅速吹灭了油灯。
“有人跟踪我。“她贴着李暾泽的耳畔低语,温热的呼吸拂过他的颈侧,“王氏的人一直在找这封信,还有...活着的小李氏。“
窗外,马蹄声在院外停下。火把的光亮透过窗纸,在墙上投下晃动的黑影。李暾泽感到崔明澄的手紧紧攥住了他的衣袖,那触感让他想起小时候她被雷声吓到时的样子。
“搜!每个屋子都搜一遍!“一个粗犷的男声在院外响起,“家主说了,找到那封信的赏千金!“
李暾泽屏住呼吸,轻轻将崔明澄推到墙角。他的指尖触到了腰间藏着的匕首——这十年颠沛流离,他早已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世家公子了。
“你刚才说...小李氏?“他压低声音问道,“除了我,还有谁活下来了?“
崔明澄在黑暗中沉默了片刻。当外面的士兵开始砸隔壁的门时,她突然抓住李暾泽的手,按在了自己的玉佩上。
“摸这里。“她引导着他的手指划过玉佩背面的刻痕,“这不是崔氏的家徽,是李氏的'木'字纹。我本名李沅,是你二叔的女儿。黄巢军入城前夜,我被过继给崔家为女,这才逃过一劫。“
李暾泽如遭雷击。他的手指僵在那熟悉的纹路上——没错,这是李氏嫡系子女才有的标记。月光从门缝漏进来,照在崔明澄的脸上。此刻他才注意到,她眉心的那颗小痣,和二叔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是...“
“堂兄妹。“崔明澄——不,李沅的眼中含着泪水,“这十年,我每天都在找其他幸存者。直到三个月前,有人在郑州提起一个精通《周礼》的赈灾者,描述的样子像极了记忆中的你...“
外面的嘈杂声越来越近。李暾泽突然将玉佩塞回她手中,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包袱。
“跟我来。“他掀开墙角的一块地砖,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这是前几日挖的地窖。“
两人刚钻入地道,院门就被踹开了。火把的光亮照进屋内,士兵的靴子踏在他们刚才站立的地方。李暾泽屏住呼吸,感觉到李沅的手紧紧握着他的,冰凉而颤抖。
“搜!连老鼠洞都不要放过!“
头顶的木板被踩得嘎吱作响,尘土簌簌落下。李暾泽借着地缝透入的微光,看向身旁这个突然变成堂妹的女子。十年光阴在她脸上刻下了陌生的轮廓,但那双眼睛——那双倔强的、含着泪光的眼睛,依然是他记忆中的阿沅。
“为什么现在才相认?“他无声地用口型问道。
李沅从怀中取出一个绣囊,倒出几粒黍米,在地上排出一个“王“字,又画了个圈将其圈住。李暾泽顿时了然——王氏势力太大,她一直在等待时机。
头顶的搜查声渐渐远去。李沅凑到他耳边,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明日午时,白马寺后殿。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她的呼吸突然停住了。地道的另一端,传来了铁器刮擦石壁的声音。有人找到了入口!
李暾泽毫不犹豫地拔出匕首,将李沅护在身后。黑暗中,他感觉到她将那块完整的“同心玉“塞进了他的衣襟。
“玉在人在。“她轻声说,声音里是他从未听过的决绝,“这次,我们一起活下去。
第七节血色
白马寺的钟声在暮色中钝响,惊起檐角几只昏鸦。李暾泽蹲在后殿的阴影里,手指抠着地砖缝中的青苔。十年前那场大火,烧掉的何止是陇西李氏的宅院,连人心里的东西也一并烧成了灰。
“来了。“身旁的老僧突然低语。
殿门吱呀一声,先探进来的是一盏青纱灯笼,随后才是李沅——或者说,崔明澄的身影。她今日着了男装,倒显出几分当年阿沅的顽态。只是眉眼间那点郁气,却与记忆中判若两人了。
“三哥。“她唤道,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李暾泽的脊背僵了僵。这称呼太过陌生,又太过熟悉。十年前族中行三的子弟有七人,如今被唤作“三哥“的,竟只剩他一个了。
老僧从佛龛后取出一只铁匣,锈迹斑驳如凝血。“这是令尊当年寄存之物。“
匣中躺着几封密信,纸色已然昏黄。李暾泽抖开最上面一封,父亲的字迹便如刀般劈进眼里:
「崔兄台鉴:王氏通贼之事已确,今夜恐有变。倘有不测,沅儿托付于兄,玉在人在...」
信纸在他手中簌簌作响。他忽然记起那个血色的黎明,三叔倒在影壁前,喉间插着一支箭——箭尾分明刻着崔氏标记。这记忆太过真切,连鼻腔里都又泛起那股焦臭味。
“假的。“他嘶声道,将信纸揉作一团,“崔中丞当年亲口说过...“
“那是说给王氏探子听的。“李沅突然掀开衣领,露出锁骨处一道狰狞疤痕,“这箭伤认得么?太原王氏的倒钩箭。那夜若不是崔爹爹将我压在身下...“
她的话戛然而止。殿外传来靴子碾碎枯枝的声响。老僧迅速吹灭蜡烛,黑暗中只余三人交错的呼吸。
待脚步声远去,李沅才从怀中取出一卷族谱。烛光重燃时,李暾泽看见“崔明澄“三字旁注着一行小字:“甲申年冬月过继,本名李沅,陇西李氏次房嫡女。“
“崔家真正的小姐,未足月就殁了。“李沅的指甲掐进族谱边缘,“崔爹爹收养我后,对外只说女儿病愈.,为我改名明澄,他们待我极好...“
好到教人毛骨悚然。李暾泽想起昨日粥棚里,崔明澄垂眸看图纸的模样,那通身的贵气,哪还有半点当年阿沅爬树摘枣的野气?崔氏这是把仇人的女儿,养成了自家的千金。
“王氏知道你还活着么?“他突兀地问。
李沅摇头,鬓边碎发扫过那道疤:“只当我是崔氏女。“她忽然冷笑一声,“他们这些年没少来提亲,想借姻亲洗白手上的血。“
老僧此时又从佛龛深处捧出一物——半截断箭,箭镞上还沾着黑褐色的污渍。“这是从令尊胸口取出的。箭杆已被烧毁,但这倒钩纹路...“
李暾泽不必细看。太原王氏的箭,他认得。那年逃难路上,他亲眼见过这种倒钩箭如何撕开一个孩子的肩膀。
钟声又响,这次却夹杂着马蹄声。李沅迅速卷起族谱塞入袖中:“崔府有王氏的眼线,我不能久留。“她转身前突然抓住李暾泽的手,“三哥,玉在人在。崔爹爹临终前说...李氏的血脉...“
她的话被一阵急促的马嘶打断。老僧推开后窗示意她离开。李暾泽望着她翻窗的背影,忽然想起小时候她总爱这样爬窗找他玩。如今这矫健身手,倒成了保命的本事。
待马蹄声远去,老僧才叹道:“施主可知,崔氏这些年暗中收留了多少李氏旧部?“他指向寺后荒冢,“那里埋着十七个为保护崔小姐而死的李氏家将。“
李暾泽如遭雷殛。十年间他走过大半个中原,每每听见崔氏如何富贵,如何得势,便恨得咬碎牙根。却不知这富贵窝里,竟藏着这许多见不得光的人和事。
“明日午时...“他喃喃重复着李沅的约定,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半块残玉。这玉本该象征两姓之好,如今倒成了荒唐命运的见证。
走出白马寺时,西天还剩最后一抹残阳,像极了那夜映在血泊里的火光。李暾泽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看人看事,须得剥三层皮。“
他低头看自己的手——这双握过锄头也握过刀的手,原来一直扒错了仇人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