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书名:李三三的随时记 分类:都市 作者:木三三子 更新时间:2024-09-06 17:00:02
去哈尔滨和重庆,带了特产回来。有哈尔滨红肠,有漠河蓝莓和蔓越莓果干,有俄罗斯巧克力,还有重庆麻花。把特产分给重要的人,跟他们分享旅途中的事情,仿佛带他们一起去了。
作为一个对每个城市都感兴趣并且去过总想带点东西回来的人,除了明信片和各种冰箱贴,就是带各种吃的作为特产了。带特产其实还挺费钱,但重要的真的不是钱,而是拿到特产的人的态度。这仅是一个穷学生和穷打工人的理论,有钱人动辄几千块的特产可不作数。
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面读大学,认识的都是各地的小伙伴,总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家乡的美好和味道。大学刚开始的特产分享会已经不记得为什么没参加了,但是记得给室友们带了好几袋特产。潮汕特产除了牛肉丸,其他的基本都是要配着功夫茶吃的小点心。对于不怎么喜欢喝茶(除了奶茶)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点心除了腻就是热气,而广东人最不想要的就是热气。所以辛苦背回来的特产无人问津,自己一个人慢慢吃,消灭了一个月。从此,不想再带特产。
工作了,春节结束回来后的寒暄也离不开各地的特产。事实证明,热气这种气,对于在广州生活着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所以虽然带回来的特产比学生时代的高级了一点,同事们也是一口最多,两口推脱。剩下的只能自己当下午茶了。后面谁跟我说带特产,我跟谁急。
后来去了云南旅游,不知道怎么就泄露了出去,一堆同事起哄要带特产。忍痛花了几百块买了牛肉干等,回来后竟然立刻就被分完了。这不禁让我怀疑,是远方的东西比较好,还是贵的东西比较好,还是就真的是牛肉干比较好?
后来每次出去玩,除了身边最好的朋友和工作中的摸鱼搭子,再也不让别人知道了。带回来的特产只需要考虑我喜欢什么就好了,不仅省了钱,还省了很多口舌。他们每次都很捧场,不仅把东西吃完,还会很耐心地听着旅途中发生的事情,一边感叹风景好美,一边后悔自己没有出发。特产之所以成为特产,不仅是因为它是某个城市的标志,更是没有去过这个城市的人能唯一能实体接触到的东西。
所以特产的问题到底出在人还是东西上面呢?是有些东西真的不好吃,还是喜欢的人无论带什么都好吃呢?经历过好几次后,也不纠结这个问题了。反正我喜欢的人总会喜欢我带的任何东西,不喜欢他们也要收下,那可是我千里迢迢带回来的。
在漠河,给我喜欢的人带了明信片。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上祝福,盖上邮戳,虽然不值钱,但真的很值得纪念。因为之前寄过好几次明信片,都在半路就不见了,所以之后都是盖了邮戳就直接带回来给他们了。虽然明信片上少了风吹雨打和长途奔波的痕迹,但是也是跟着我走过几千公里,亲手交到他们手上的。有一个朋友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